APP下载

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分析
——以空军军医大学为例

2021-06-04麻秋伟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公共卫生硕士

麻秋伟,苏 鹏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陕西 西安 710032)

近年来,随着公共安全事件的频发,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人们对于预防医学的期待和要求在不断升高[1]。过去的预防医学涵盖领域单一,机构职能相对弱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少,而当今的预防医学范畴包含了疾病预防控制、环境治理、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等多个领域,职能综合而复杂[2],因此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3]。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知识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填补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空缺的问题[4]。在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上,教育部进行了多种尝试和变革,本单位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5]。为了总结近年来预防医学的研究生培养的成效,本文统计了近年预防医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的相关信息,以科研能力作为评判标准,分析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为预防医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和新的思路。

1 统计2009-2017年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2009-2017年预防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合计96名,硕士毕业生共计138名。男博士数量多于女博士数量,同等学力的男女博士数量基本一致;男硕士与女硕士的数量基本持平,同等学力的男女硕士数量也基本一致。从每年的毕业情况来看,2009-2011年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在30名左右,2012年相对较少只有21名,2013-2015年毕业生的数量均超过30名,而2016年和2017年毕业生的数量显著减少。

2 分析2009-2017年预防系毕业生发表文章数的趋势

图1显示了2009-2017年预防系毕业生发表文章数的趋势情况,根据统计结果,2009-2013年发表中文核心文章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和2015年文章的发表数量有所下降,到2016年数目达到最高,2017年有所下降;SCI文章的发表数量与中文核心文章的趋势基本一致,2014年和2015年文章的发表数量有所下降,但是2016年和2017年,发表文章的数量明显增加,SCI影响因子数也反映了2016年和2017年预防系毕业研究生的文章质量也明显提高。平均文章发表数量显示2009-2012年,平均文章发表数量稳步提高,而2013-2015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升高。

表1 2009-2017年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人数情况

图1 2009-2017年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变化

3 预防系各个教研室发表SCI论文的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对预防医学系各个教研室发表SCI论文的情况统计分析(表2),发现除营养教研室发表文章数相对较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能招博士生),其他科室2009-2017年发表文章总数都在40篇以上,总体上研究生发表文章数量占科室发表总文章数量的59.83%,其中2009年和2010年该比例相对较低,仅有25%左右,2011-2014年,研究生发表文章数目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2015年研究生文章发表比例有所下降,但到2016和2017年比例又有明显上升。

表2 2009-2017年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SCI论文所占比例

4 预防系2013-2019年招收研究生的情况

通过对比2013-2019年招收研究生的情况(表3)结果发现,报考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数量显著多于报考预防医学的研究生数量。2013-2019年基础医学共招收111名博士研究生和171名硕士研究生,41名同等学力博士和8名同等医学硕士,而在此时间区间,预防医学仅招收到28名博士研究生和62名硕士研究生,12名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和12名同等学力硕士生,可见预防医学的学生数量远远少于基础医学的学生数量。

表3 2013-2019年招收研究生情况

5 结果分析及讨论

公共卫生安全一直是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公共卫生涉及领域广泛,模型模拟复杂,知识差异程度较大,不确定因素众多,因此公共卫生的科学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难点[6]。近年来,世界和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但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屡屡发生,2003年亚洲地区爆发SARS病毒的流行;2009年爆发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大流行,最终感染了6 000万人,并在当年导致近2万人死亡;2014-2016年,致死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又再次出现在非洲大陆;2020年,全世界范围的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给我国和世界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简报)。在多次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中,人们应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另外公共卫生的专业层次和专业要求的提高也迫使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和创新能力[7]。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和教育部也在不断改革和探索,增加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8]。从本校近年来公共卫生学研究生数量来看,目前报考的预防医学研究生的数量相对于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来说,仍然显著不足;从毕业情况来看,自2009-2013年,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相对稳定,男女比例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生的构成主要以学术型硕士和博士为主,结合中文和 SCI 文章发表的数据,提示预防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自从开展同等学力学位招收以来,吸引了大量已工作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继续深造,2009年和2011年分别开始招同等学力硕士和同等学力博士学位。到2013年和2014年,硕士研究生的构成相对稳定,依然以学术型硕士为主,而博士研究生构成有所改变,同等学力博士的数量占了大部分。由于多数报考同等学力学位的研究生多是已经从事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不足,导致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相对较弱。造成了2014和2015年中文文章和 SCI 文章的发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导致整体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下降。2016年和2017年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数目较少,学术型研究生多于同等学力研究生,通过发表文章数量和发表质量分析来看,研究生发表文章数量明显升高,质量也明显提高,提示2016年和2017年的预防医学研究生科研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了攻克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校的预防医学系始终把科研工作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统计2009-2017年预防系各科室发表文章的情况,与研究生发表文章数量对比发现,2009年和2010年研究生发表文章的数量仅占科室发表文章数量的1/4左右,而2012年之后,研究生发表文章成了科室发表文章的主要力量。

6 政策建议

6.1 加强公众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和认识

预防医学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疾病,处理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公众对预防医学的关注和认识不够,在学生报考医学相关专业时,往往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情况比较熟悉,但对预防医学的专业,职能和就业方向等问题,了解不深。经过本次疫情,大众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专业的重要性,因此,应该趁热打铁,加强公众对预防医学公共医学的“曝光度”,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招生比例和人才储备。

6.2 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培养能力便是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学习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着眼当下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为基准,开展有相应的研究[9]。目前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同时,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让研究生参与设计课题,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发现和解决科研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3 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

主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导师负责制[10]。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决定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这种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地完成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求导师具备丰富的学识,并且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责任感,能够有效督促和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服从意识。而当前的公共卫生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单一导师难以全方位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因此多导师责任制或者联合培养制,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可能会起到更合理的作用。另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让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中,提高其参与度,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效率和热情。

6.4 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预防医学的专业性强,实践能力是考察人才的重要指标。由于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差异,毕业的研究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重新学习,熟悉工作流程和环境;由于公共卫生专业的特殊性,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快速有效地适应突发情况,需要预防医学的研究生进入实际工作中体验和学习。因此,安排研究生进入公共卫生部门进行实践实习和熟悉工作流程是有效提高预防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另外,实习能够加深预防医学研究生对实际问题的体会和理解,从而有利于其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能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研素养。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公共卫生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国内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德媒:伪科学期刊已泛滥成灾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