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1-05-30吴传松

学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首诗

【教学设想】

《短歌行》是三国魏时曹操的一首四言诗,它沿用乐府旧题,继承乐府传统,但在思想上却一扫两汉时期的消极颓废,用急切的建立功业的渴望和高昂的政治理想取代及时享乐的悲观情绪。此诗语言质朴,气韵沉雄,悲叹中蕴慷慨,深沉中见昂扬,很好地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多气的特点。

在教学中,首先注重以曹操积极进取的情怀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的追求,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人生正能量。但高一的学生古典詩歌积累不多,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还较弱。对于这种内含复杂情感的作品,文学史上一些名人大家对诗人形象把握和主旨领悟尚且存在偏差,更不要说高一学生。对此,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指导诵读、介绍背景、疏通文本、初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采用层层深入、对比阅读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把握诗人形象和归纳诗歌主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掌握分析诗人形象与诗歌主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质疑、集体讨论、合作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学会鉴赏诗中比兴、用典等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忧”与“乐”本质上的统一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风悲凉忧苦与慷慨激昂的深度统一。领悟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进取的精神,以放歌纵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示范诵读

1.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纵横捭阖式的风云人物,有人爱其雄才大略,有人憎其阴险狡诈,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对此,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里说: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所忧何事(回顾上节课内容)

问题1:上节课我们通过仔细品读找到了出现次数最多,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是什么,所忧为何事?体现曹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反复出现的字是“忧”,诗人反复申述,可见忧之重、浓、深、广,作者忧贤才难得,这表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心理。

问题2:作者借用哪几个意象和什么方法来表现求贤若渴的?

明确:子衿、鹿鸣、明月和乌鹊四个意象;手法有比喻、用典和比兴。

问题3:“乌鹊南飞,何枝可依”,诗人给出答案了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中两个典故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两个典故艺术地回答:我曹操就是可以栖息那一枝,因为我有周公的胸怀,我有广纳天下英才的真诚。这两个典故从三个角度向贤士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1.学习周公,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表明态度。

2.只做周公,匡扶社稷,不夺政权:打消顾虑。

3.必成周公,前景辉煌,未来可期:坚定信心。

三、感受诗人情感:哀怨曲还是欢乐颂?——狭隘与肤浅

问题1:整首诗歌三次强调诗人的忧愁,足见其愁思浓烈,可是我们在诵读时却感受不到凄惨与悲哀,反而热闹欢快,有时甚至还慷慨激昂。请同学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写欢乐热闹?两种情感同时出现在诗中是否矛盾?那究竟是痛苦的哀怨曲还是热闹的欢乐颂?

问题2:不仅两种情感难以统一,而且这首诗的情感一会儿忧一会儿喜,读起来有阻隔、不顺之感,甚至反复无常,读起来非常别扭。唐代欧阳询也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别扭,于是在编纂《艺文类聚》时将这首诗的删削一半。明代有个叫谢榛的学者很认同他的做法。认为删除以后不再有阻隔、不顺之感,那么删除之后真的好吗?

【材料一】欧阳询《艺文类聚》去其半,尤为简当,意贯而语足也。——谢榛《四溟诗话》

【材料二】欧阳询删除内容展示: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题3:删去了什么内容?

明确:

1.描写欢乐的地方有:

①慨当以慷的直接抒情;

②鼓瑟吹笙的欢聚畅饮;

③契阔谈宴的热闹非凡;

④天下归心的胸襟抱负。

2.删掉了诗歌中情绪高涨、情感欢乐的宴客和畅谈的部分。

3.删除以后情意淡了,诗味薄了,形象弱了。

分析:

(1)有损求贤若渴的情意。一、删除部分有生动的展示,画面感強,有声音有图像,是诚挚欢迎贤才的最热烈最隆重的礼仪;二、原文三处对待贤才的内容,各有其意,不重复不矛盾,第一处是总述对待人才的态度,第二处是面对已来之才的欣喜,第三处是面对犹豫之人的劝说。删除以后,确实简洁了很多,但原文表达的求贤若渴的情意变淡变薄了。

(2)有损慷慨激昂的诗意。删掉的是情绪高涨,慷慨激昂的部分,删除后意思的确更加贯通了,但诗味似乎也薄淡了很多,已经不像是文学家兼政治家的曹公的诗作了。这首诗一般被认为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此时曹操50多岁,已初步统一了北方,没有道理这么忧伤哀怨。删除之后雄才大略不见了,饱满的热情也不见了,《短歌行》就沦落为例行公事的公文了,用语平淡,面目可憎,而不再是“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抒情诗了。

(3)有损天下归心的形象。曹操是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家,不应该这么哀怨!他既有一般有诗人的才情又有雄图霸业的抱负。

问题4:欧阳询和谢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判?

明确:人生格局和境界的缺乏,认识的狭隘与肤浅。单纯的文人雅士是不能理解忧苦慷慨在曹操这里的辩证统一。此诗基调雄健有力,其所忧的人生苦短,实因年过半百,而天下仍未统一,情感指向是豪迈健康积极的。他的忧思带给人的不是痛苦的哀叹,而是昂扬向上的奋发。其忧愁越浓重,豪情就越饱满;豪情越饱满,其忧愁就越深沉。如此往复循环,相反相成,又在本质上统一。

四、感悟诗人形象:真英雄还是大奸贼——篡改与误读

问题1:名著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都选用了《短歌行》来表现曹操形象,请大家思考这里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人物形象理解是否正确?(播放《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断)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明确:“尔等”“破”“擒”“灭”等词可以看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不见了,求贤若渴的期盼不见了,周公吐哺的谦虚不见了,天下归心的风范不见了,剩下的几乎是一个小人得志的嘴脸,雄才大略变成了趾高气扬,雄心勃勃变成了目空一切。这里的曹操不可一世,骄傲蛮横。

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明确:1.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是为后面曹操赤壁大败的剧情服务的,为塑造曹操奸雄的形象服务的。

2.过分看到曹操的雄心勃勃,而忽略了他求贤若渴的深意。名著和电视剧的理解的确偏离与悖误了《短歌行》原本的诗歌主旨。

五、课堂总结

此诗气韵沉雄,感情充沛,将积极进取的精神熔铸在貌似颓放的意态中,将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寄托在放歌纵酒的行为里,将对贤才的渴慕思盼之情展现在觥筹交错的酒席中。《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曹操,一个爱才惜才的曹操,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曹操海纳百川的胸怀吧!

(作者:吴传松,安徽省舒城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短歌行曹操首诗
短歌行
《上课没人抢》
短歌行(组诗)
我想写首诗给你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