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改革背景下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四类人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5-30柳丽

南北桥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柳丽

【摘    要】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且明确定义了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人员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培训扩招的重点方向。社会结构在不断变化,我国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责任分解、招生方式和办学模式等作出了周密部署。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四类人员”的政策,红利释放也是高职教育迎来发展的新契机。这种转型同时也面临诸如多元化生源、学习需求变化、教学管理复杂以及办学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当前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专业人员应该给出更加合理和专业的建议。本文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谈一谈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四类人员”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财经类专业教育  “四类人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44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可以说整个社会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高素质技能人才就成为整个社会突出的人力资源需求。在过去的产业中也有很多老旧的生产方式正在被淘汰,而相关的从业人员也需要拥有新的工作机会,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他们就需要拥有新的工作技能,这一切就最终结合在了高职教育的内部。可以说这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一、职业教育变革与四类人才进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经济结构变革的需要

从宏观来说,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讲,目前我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人才结构,扩大人才的有效供给,这样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而社会人员的扩招则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并将其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是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竞速技能人才的保障政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的重要依据。想要进一步明確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必须要让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实际的效用,“四类人员”的职业化再教育可以说真正让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助推剂。

(三)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有70%以上的新增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并且他们一般会在县市就近就业。区域经济是逐渐发展的,而这些职业教育走出的技能人才就成为支撑区域迈向中高端产业的生力军。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让区域经济以更高的质量获得发展。技术类人才可让社会获得直接利益,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总体运转中最直接、最积极的因素。技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而职业教育学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学院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二、职业教育改革以及“四类人员”进入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多元化的问题

从以往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家长普遍还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普通高中进行高考,最终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而职业教育在传统的观点中,往往由于学生没有能力或者家庭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本科,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职业院校就学。有些家庭的孩子是因为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只能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早早走上了这条道路。虽然这一切看似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存在地位上的高低差异,但客观上使得职业教育生源相对稳定,他们的年龄和阅历比较相仿,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以及学习习惯基本都经过了相同的培训,这样的教育方式仅仅适用于正常入学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以及日常的教学管理上,并不需要太多多元化的方式。但是“四类人员”一旦进入职业教育,日常的职业教育方式就会发生变革,以往的教育方式将不能适应“四类人员”的教育,正常推动他们成长,可以发现他们的年龄、人生经历以及过往所学习过的基础技能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四类人员”重新进入到职业教育的环境中,从目的上看他们都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从他们个人的人生历程上来看却截然不同,有些已经成家立业。因此,很多人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要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还要安排好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分配。从年龄来看,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年龄的差异会影响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四类人员”进入职业学院进行培训,极易导致班级中“四类人员”学习水平良莠不齐,班级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从过往经验来看,学生学习程度不同,经验掌握程度也不同,学习时需要讲解的内容也应进行变化。如此看来,针对“四类人员”需要同步推进职教改革。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接受调查的人员中,年龄占比最大的是18岁到25岁之间的“四类人员”,大概占总数的63.16%左右,而26到33岁之间的“四类人员”占到15.79%,34岁到41岁之间的“四类人员”占到了21.05%,仍然还是有不小的比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类人员”的年龄差异非常大。最小的仅仅只有18岁,最大的是41岁,可想而知他们互相的认知方式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不能够让传统的职业教育生源与“四类人员”的教育方式混为一谈,而是要对学生的类比年龄进行合理分类。要制定适合不同人群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的方法。这些是摆在眼前的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可是就目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式来看,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职院校想要真正发生变革,必须先从办学理念上进行改变,不能够只是单纯地为年轻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真正面向广大社会人员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服务,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成功掌握专业技能的“四类人员”。

(二)学习需求变化的问题

上文中笔者提到“四类人员”的学生在过往的生活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技能,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也更加偏向于学习实用的可操作的技能,希望能够将以前的经验与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那么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将是枯燥无用的。

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有84.21%的调查人员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所以要再次学习,还有57.89%的人是因为就业前景才选择了当前的专业。这证明很多“四类人员”再次进入职业教育是为了获得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专业技能。关于“在课程中希望学习的内容”这个问题,有57.89%的人选择了“加强实习训练”,有57.89%的人选择了“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这两个选项的占比非常相近,这都是占比较高的选项,由此可见,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实际性的知识与技能。而在“哪些课程是你认为需要深入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这个问题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以63.16%的比例排名最高。这也凸显了当前“四类人员”进入职业教育,接受再教育时最关心的是知识技能方向。

既然“四类人员”对技能学习的应用性要求更高,他们各自的生活也有了更复杂的情况,那么就需要更具有弹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于目前还在职的学生而言,传统的课堂面授不能够适应学生灵活学习安排的需求,但是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性又可能不是很适合网络视频进行学习。如果课程的周期安排过长,也可能会造成“四类人员”不能够坚持完成学习内容,这都是由于新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而产生的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考验。

(三)教学管理复杂的问题

在上文的论述中,已经明确了“四类人员”的生源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学习需求也是变化巨大且各不相同的,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四类人员”的生源显然无法与应届生一样采用全日制的形式就读,他们的考试方式也无法应用传统的模式来进行。这就给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后勤管理服务和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完全可以预见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之后,随着生源的多样化、学习情况的复杂化,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参差不齐将会给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带来很多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水平、教学组织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都需要提高。为了让“四类人员”能够真正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技能,学校需要更新教学管理方式,合理安排“四类人员”的时间及教学方案。

(四)办学力量薄弱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质量以及各项指标上仍然比较薄弱。这主要包括部分地市级、政府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以及民办的学校。高职院校的扩张对于内部办学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在师资力量、教学场所、教学和实训仪器以及生活场所等软硬件方面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如部分高职院校难以适应改革的强度,其师资力量较薄弱,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備专业的应用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及较高的品质和素养;缺乏足够的教育经费,部分新建的职业院校获得的专项补贴较少,改革缺乏资金的支撑。以上因素是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力量薄弱的原因,这将影响学校正确管理教育“四类人员”。

三、“四类人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通过上面的论述,了解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以及职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了解到“四类人员”重新进入教育过程接受再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困难。放眼全世界,虽然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对社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先例,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过中国这种复杂的情况。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让相关的改革更加合理。

(一)丰富教学资源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面对“四类人员”,必须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自身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无论是“四类人员”对于教学的需求发生改变,还是在教学管理上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情况,哪怕是对“四类人员”进行扩招而造成的职业教育,生源数量迅速扩大,都会让当前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产生明显的不足。因此,各高职院校以及当前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扩充,丰富高职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应加强教师资源的储备,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引进高端教师人才,让教学任务能够更加高质、高效地开展,并且还需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既然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生产息息相关,那么就必须要引入社会企业的力量,一方面通过社会企业更直接地给予职业教育,让“四类人员”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明确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企业成为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完善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才能够继续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四类人员”扩招进行改革。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校要增加教育经费,资金是支持改革的动力,学校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推动教学改革。学校可拉动政府进行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将资金投入教育,学校培养人才进入学校,让企业与学校实现互利共赢。

(二)对“四类人员”进行合理分类

笔者认为,可以在“四类人员”进入学校开始正式接受职业教育之前,先对“四类人员”进行基础条件的信息收集以及知识技能的考查。将一些硬件技术条件作为分类的基础框架。比如说生源的自然年龄、过往的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学习意向等等。在大框架确定的条件下再对“四类人员”的细节条件进行再次分类。每一个大类别下的学生可以进行弹性调整。比如在上文的论述中,“四类人员”最关心的公共课程是计算机,这意味着大部分“四类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有明确的需求,那么这种课程就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也可以作为基础的必选课程。而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条件和过往的工作经验,可以让他们各自灵活地选择上课的次数以及学习的进度,只要最后能够通过测验,就可以为其颁发相关证书。这也要求我们最终的考查方式必须是以实际技能或者项目来确定。学生要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来证明自身的职业技能,达到相关的要求水平。如果有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以后快速完成了相关学习,并且达到了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水平,就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毕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四类人员”将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再次转型和更新自我完善的重要动力,而职业教育则是这其中的重要抓手。只有更好地完善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好接收“四类人员”学生的准备,才能够真正地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财经类专业“四类人员”需要按照有效人才的标准模式进行培养,根据人才的实际水平与目前的指标相结合,对“四类人员”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切实分析“四类人员”培养目标,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备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广西校企专利转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21年度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课题《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四类人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2021KY1329、XY2021YB03】

参考文献

[1]张弛.基于企业视角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程宇.中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3]苟顺明.欧盟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王英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与实践:以欧盟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浅谈素质拓展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