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群文阅读衔接初高中古诗词教学

2021-05-30陈晨涂鹏飞

学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群文阅读

陈晨 涂鹏飞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群文阅读法,对诗歌的遣词造句加以揣摩比较,“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既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客观地说,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衔接初高中的古诗鉴赏学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关键词:群文阅读;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高中衔接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微课的中学古诗词群文阅读就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H2019296)阶段性成果。

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教学学段,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但它们同属中等教育的基础教学,有着相通的教学原则和相承的课程目标,因而整个初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情感态度等均要体现一致性和连续性。这就一定要重视初高中古诗词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尝试。

一、以群文阅读衔接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群文阅读法,对诗歌的遣词造句加以揣摩比较,“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既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客观地说,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衔接初高中的古诗鉴赏学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诗的意境的高下,主题的深浅,手法的巧拙,都要放在一定的条件背景下衡量。写离别,不都是伤感的;述心志,既有委婉含蓄的,也有直抒胸臆的,二者都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都是从最广泛的比较参照中得来的。

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群文阅读比较

从古到今,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创作总是会带着所属时代特有的印记。而后世读者通过对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品读,可以领略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及变化的缘由。而我们在阅读赏鉴古诗的过程中使用群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带领学生去欣赏诗人的诗词作品,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风格。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四收录的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可将学生们在七年级(上)学过的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及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剪梅红·红藕香残玉簟秋》合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这几首词中作者心情的不同之处。

这几首词分别写于李清照人生的几个不同阶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同时期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描写其少女时期生活情景的短词。该词描述了易安居士年少时一次夏日郊游的情景:少女词人在溪亭宴游,饮酒赏景,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的那么欢,一直游玩到黄昏时候,竟然“沉醉不知归路”。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行错了方向,直到误闯进荷塘深处才发觉迷路。年少的她急着寻路回家,忍不住叫道“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声音惊醒了栖息的沙鸥和白鹭。作者把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任性快乐和她对生活的无限热忱表达得生动活泼,淋漓尽致。

《醉花阴》以及《一剪梅》当属同一时期的作品,均创作于作者和丈夫新婚后不久别离之时。《醉花阴》写于一个秋日,恰逢重阳佳节,词人独自一人喝酒赏菊,在萧瑟西风中销魂独立。短短几十字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孤寂凄凉氛围,有力表达了对宦游在外的丈夫的刻骨思念与孤独寂寞之情。《一剪梅》中的相思之情的表达较《醉花阴》则更为直白,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人以季节起笔,直接点出残秋凄凉;然后以个人感受来写季节的更替,“玉簟”生凉,方知已是深秋时节,外面已经“红藕香残”了。紧接着词人开始书写抒情主人公的美丽哀愁形象,只见她“轻解罗裳”,独自泛舟,抬头仰望天空,期盼丈夫来信。上片以情境烘托相思之情,而下片则转入直接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词人与丈夫伉俪情深,相思相恋的表达,“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则是她愁思深重,无法自拔的明证。这个时期,由于新婚久别,李清照写了大量优秀的相思离别之作,这两首词是其中的代表作,有力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闺中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以及她们的美丽与哀愁。

《聲声慢》是李清照最为知名的一首词,该词是词人人生后期历经一系列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靠的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连用,把词人的恍惚、寂寞、悲惨一层层推出,紧接着词人写时令“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秋季时冷时热,节令让人无法好好保养身体,心情又使身体状况雪上加霜。“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以什么来抵挡渐凉的晚风?几杯淡酒怕是不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词人以北雁南飞来写自己孤身在南方漂泊的难耐悲苦,借酒浇愁亦难以排遣。词的下片憔悴折损的菊花正是词人的自况之辞,紧接着词人再写自己的生活情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间在这里成了煎熬,日子是难捱的,生活是没有希望的,人就在时光中磋磨着消耗着老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叶飘落、雨滴黄昏、更显悲愁。“兼”字与“细”字细腻道出词人的苦闷:愁苦在这里有了声音的表达,黄昏时分,下起了凉凉的秋雨,细雨滴答打在梧叶上的声响是点点滴滴、不曾断绝的,正如词人心中的苦楚滋味绵绵不绝。

三、同一主题不同作者作品群文阅读

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历史长河中,不同主题的诗歌浩如烟海,而同一主题往往有千千万万的作者去创作,但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不同,人生的经历、遭遇不同,或者作者生活的朝代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所咏的事物相同,传递的情感态度也各有不同,诗词的风格因而也不同。例如在赏析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时,为了让学生能对登高这一题材的诗歌有更深入的感受,我们可以拓展高中课本里杜甫的《登高》、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做群文横向比较,以丰富学生的感受。

首先来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首诗是王安石五言绝句中的名篇。诗歌前两句通过巧妙的虚写,写出诗人登上高塔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作者朝气向上、胸怀大志、锐意进取,对自身前途充满信心的饱满情感。自信满怀成为全诗感情的基调。诗的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展开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饱满的形象又有深刻远大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奸臣蔽贤的忧虑,而王安石在诗句中却加上“不畏”二字,展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锐意进取,誓与奸邪小人斗争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我们再看同属“登高”题材的杜甫七律名作《登高》。如果说《望岳》是青年杜甫一首年轻的赞歌,《登高》就是他迟暮之年沉郁悲苦心境的写照。老年杜甫抬头望见浩荡无际、萧瑟飘零的木叶,俯瞰绵延不绝、滚滚而来的江水,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首联两句,描写秋风、云天、啼猿、江渚、白沙、飞鸟一系列意象,它们具有寒冷、渺小、无助、悲凉、凄清、孤苦无依的特点,从而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苍凉雄浑又肃杀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颔联借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长江奔流不尽,澎湃汹涌,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之悲慨。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让我们真切地体悟到了作者此时孤独无依,老病孤舟的哀凄之情。

辛弃疾的《水龙吟》上片写景,下片用典,抒写了作者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和愿望始终无法实现的失意感慨,深刻揭示了南宋时期英雄志士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惨淡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满腔赤诚的爱国情怀。全词对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矛盾做了充分反映,并且运用圆融精湛的艺术手法把登高所见与心中所思巧妙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表达出词人一腔报国热情被无情现实浇熄的惨痛,产生极其强烈的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通过群文比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同为登高题材,王诗表现了放眼大局、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杜诗体现了老病无依、愁肠百结的个人感慨;辛词则突出了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急切悲愤的矛盾情态。由此可见,通过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作品中领略到不同的思想情趣和独特意境,而且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诗词理解和鉴赏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诗歌教学不能忽视初中的诗歌学习,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充分联系初中的诗歌知识,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做好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衔接,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中学生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作者:陈晨,滁州市实验中学教师;涂鹏飞,滁州市实验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群文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衔接更高层次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谈《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