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我国高职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的发展

2021-05-27冯素娟朱庆友

科教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传统文化课程

冯素娟 朱庆友

摘 要 近现代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精神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将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转化和应用到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传统文化课程缺失,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不足。

关键词 职业精神 传统文化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3.005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Modern China

FENG Sujuan, ZHU Qingyou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transform and apply the social ethics into specific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and too much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 skills.

Keywords vocational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1 近现代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精神课程发展脉络与成就

职业精神是每一个时代对处于其中的建设者的要求。职业精神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观念建构和价值追求,是具有行为导向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和精神实质,其本质是德育,重点是健全与优化人格,内容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态度。[1]我国近现代高职教育在高职职业精神课程上,既有宏观上政府政策的课程领导,也有微观上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变迁。

1.1 我国高职职业精神教育的概念演变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对职业精神的要求体现在《癸卯学制》和《壬戌学制》中。《癸卯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也强调以儒家伦理思想陶冶培养学生的品行。[2]《壬戌学制》教育思想的总体要求是要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和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普及性。[3]

我国真正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高职在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要求积极开办高等职业院校。随后对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引导。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0-2010年期间。这一时期,重点突出职业精神内涵中的职业态度。如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职业态度的要求。

第二阶段为2011-2015年期间。这一时期,提出“职业精神”概念,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以2011年和2014年的两份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为代表。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學校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学习者的职业道德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为2016年至今。这一时期,突出职业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并凝练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工匠精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学生在职业上“深耕细作”式的期待和职业传承上的家国使命的理想信念。具体表现为敬业的职业道德,敬业的职业精神,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创业的职业思维。[4]

我国对高职生职业精神的政策引导,是生产方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的时代要求。同时,它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形成与发展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结果。从“中学为体”到“平民教育精神”再到“高素质人才”和“工匠精神”,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教育体系,对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更突出学生将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转化和应用到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对高职生而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技能,才能真正彰显职业技能的实践价值,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1.2 课程内容设置变迁

课程是连接学校各要素的纽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职业精神的关注也反映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置中。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学制中高等实业学堂与高等普通教育平行,相当于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癸卯学制》强调以儒家伦理陶冶培养学生的品行,实业教育课程安排了经学和修身课程的开设。如当时两湖矿业学堂的经学课程为“春秋左传大义”,修身课程为“五种遗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巨大的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的“黄金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也推动了教育上的改革,1922年,《壬戌学制》应运而生,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教育训练,以适应升学、就业双重需要。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定新学制师范及职业科课程标准。将职业学校的教学科目分为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和非职业学科。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反映在“非职业学科”中。提出人生不可或缺的修习至少要有三种:“(1)关于公民者;(2)关于体育者;(3)关于音乐与艺术者。其教学总课时至少应占百分之二十。”[5]

新中国成立后,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培养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强调学生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从课程内容设置的变迁中,我们看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逐渐体现出现代化的因素,如公民性的提出,以及在德育课程中加入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各院校也注重通过体育、艺术课程的纳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近现代我国高职职业精神教育課程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梳理我国高职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的概念演变和相应课程内容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积极现代的一面,以及课程体系上的日趋完善。但不可否认,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传统文化缺失和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的问题。

2.1 传统文化课程的缺失

在《癸卯学制》中,职业教育课程的设定,注重经史的习,要求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在随后的学制中,可以明显看出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价值的断裂。这种断裂体现于近代壬戌学制中注重公民素质等现代性。这一特点是中国近代的一批知识分子,急切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状态,否认文化在富国强兵中的价值,并提出“反传统”观点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高职院校虽然也日趋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并设置了相应的文化课程,但相关课程如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沟通等更多的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理性。在对人的价值肯定和理想追求等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价值理性上,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今天的高职教育,如何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职业精神的现代化的中国人,是我们要严肃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高职职业精神类课程。

2.2 注重闻见之知与技能培养,割裂身心完整发展

有研究者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嬗变:“技术型”“实用型”人“应用型”、高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6]这一目标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密切联系,主要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发展,注重提升学生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从课程的设置来看,除“两课”外,职业精神培养类课程基本由高职院校自身进行设置。各院校不同专业的设置也略有不同。这一方面,保证了课程设置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职业精神培养类课程最低标准的忽视和限定。技能培养课程与精神培养课程的失重和各自分离,导致人为割裂了学生身心的完整发展。

3结语

楼宇烈先生曾提出要有中国文化,就要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而不是割断、抛弃传统。文化自觉就是要把我们的文化根植到传统中去。[7]我国高职职业精神类课程关系到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养成,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学生远大的职业理想,需要我们的学生从单一的职业与技术知识的理解中脱离出来,获得所从事职业的意义感。一种职业道德,与一个人更远大的志向有关,与他的人格有关,(下转第29页)(上接第12页)与他最深层的价值有关,与他想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才智有关。[8]职业精神课程作为学生获得意义感的媒介,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依托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宝藏,建立起具有通识和专业意义的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 ykryb004)

参考文献

[1] 郭冬梅,丁洪湖.论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学徒)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8):82-83.

[2]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2.

[3]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0.

[4] 任园园.“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75.

[5] 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92.

[6] 朱厚望,龚添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66-67.

[7]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6.

[8] (美)奥尔.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M].君健,叶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传统文化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