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以学为始 学因教而丰

2021-05-17刘小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互动

刘小星

摘要:本文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论述依据,阐述其本质特征以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影响,重点介绍“教学做”合一的应用策略。围绕教师转变角色、解放学生、互动引领和实践探知等方面,活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对丰富学生认知思维和增强学习内生动力起到一定的内化促进作用,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6-0008

陶行知先生被诸多伟人尊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在国际教育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陶行知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意义,对当时的社会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陶先生早在80多年前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语文课程标准》不谋而合,特别对当前的“語文的外延即生活”有着一定的深刻影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就是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喜欢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深度感知和真切理解,让教与学形成有机的统一,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从生活角度认识“教学做”,便是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二、“教学做合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丰富了“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含义,能够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更多的素材,利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获得丰富的思维灵感。

2.回答了“语文是交际性、工具性和实践性”相融合的话题,引导学生跳出“以本为本”的本本主义束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践行机会。

3.阐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理论价值,倡导一切以学生认知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多给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平台,能提高自我,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转变角色,“真”教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探知的引路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由此可见,教学真语文,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和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渔”法,而非是生搬硬套的所谓标准答案。

教师转变角色的过程,便是以做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新鲜和丰富的学习方法,而非是指令性安排。如,在《春》的教学中,围绕“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样的问题,不妨建议学生大声朗读,围绕对春天的喜爱,读出自己的特有情感,像“……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等。在学生朗读后,不妨请学生找出春花、春雨、春草等自己喜欢的应季景色,围绕“作者是怎样描述的?”进行深入交流探知,帮助学生走出教师讲解和教参解读窠臼,让他们享有更多的表达话语权,获得更多的认知。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则希望自己在课堂上被重视,喜欢在备受关注中大胆展示自我。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多在学生“欲言又止、想思又停”的时候送上自己的启发和鼓舞。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探知的主动性和激情,更利于学生在自由探知中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向心力,满足他们的认知发展需要。

2.解放学生,“活”学课文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观点,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六大解放”,就是让学生享有更多的探学自由,让他们能真正活学。特别在语文课文探学中,需要教师多给学生自由探知的机会,让他们在积极主动对话文本中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此乃真正的“活”学。

例如,给学生课文阅读松绑,定会发现学生的想象是如此丰富。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指导中,学生对“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能够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三味书屋是否也是作者的乐园”似乎不够开窍。其实,对三味书屋,除了陈腐外,对其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也有了一定的批判和揭露。对此,可建议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就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述进行深入阐述,鼓励学生就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很多小组在讨论中认为,三味书屋也有快乐的地方,像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入神读书时学生乘机偷乐等等。以此为契机,能利于学生从中体味到“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的本意。由此也给学生更多的向往,利于他们真正融入课文阅读理解中。

由此可见,解放学生的过程,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探学和主动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从静态的文字背后挖掘更多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他们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尊重和信任学生,从他们的认知差异和发展需要出发,多给他们相应的启发和引导,定能利于他们在深入表达运用中感受课文的精彩。

3.丰富活动,“感”知致用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即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以做为核心,定能够当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真知灼见,成为他们获取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所以,活化学习过程,借助一定的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定会更受学生青睐。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不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小品的方式进行深入揣摩构思,引导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进行深入感知运用。很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纷纷模拟自己喜欢的角色,像小弗朗士、韩麦尔等,围绕“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课上的表现”进行深入揣摩和探知,围绕其中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描写来感受其中特有的氛围。在学生模拟小品中,教师则可播放一些爱国主义主题的低沉的音乐,为学生模拟表演提供一定的情感基调。同时,可建议学生运用有感情朗读的形式,针对《最后一课》中的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从人物角色的内心深处进行开挖,找到更多的实践运用切入点。可见,丰富的活动,定能够使学生走出教材文本的束缚,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理解与感知,为准确把握运用做了铺垫和准备。

4.带头实践,“增”知开化

陶行知认为,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与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由此可见,融入实践中的学习更有深度、厚度和广度,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践行的重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探知,获得更多的感触和认知。

实践出真知,融入其中方晓其义。如,在《爱莲说》教学中,针对作者描述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象特征,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公园观察莲的形象,引导学生运用现场写生的手法来表现莲的美丽与高洁。走出课堂,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莲的形象,通过观察来感受莲花的洁白、粉红,通过嗅觉来感受莲花的清香,定会是别有一番风味。很多学生在观察中纷纷现场作起了诗歌,像,“莲出污泥,清涟不妖。”“亭亭玉立,水中贵妃。”在观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随笔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动运用练笔的形式予以呈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归纳提炼,让他们形成丰富的语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多带头实践,让学生在主动跟进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思维,让他们在自觉实践和主动尝试中开阔视角,利于其获得深层次感知。具体地讲,教师应围绕学生的认知感悟不同,多鼓励他们运用书面表达、情景小品、手抄画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利于他们在主动优化认知、感悟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表达方法,深化识记运用。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互动交流,增强其语用的灵活性和应变性,提高语用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迁移,是我们语文教师践行“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指导,也是实现“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重要载体。从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整体认知发展需要出发,多给学生学的深思和做的尝试,定会利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研讨和实践体验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认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提升语文课综合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C].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4月.

[3]范琰琰.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2016(35).

[4]张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几点做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215225)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互动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