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实施与启示

2021-05-07冯玮华

管理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冯玮华

[摘 要]芬兰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着力点,帮助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挑战。文章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关注点,研究分析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置、课程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通过分析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的优点,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改革;跨学科能力;芬兰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5-0095-02

2012年,芬兰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芬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2014年,芬兰国家教育部颁布芬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 并于2016年修订。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以芬兰国家教育部门进行总负责,以网络公考、专家建议、教师建议、社会调研等方式保证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国家层级的国家核心课程,地方层级的地方课程,学校层级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规划。国家核心课程是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由基础教育法规定 。国家核心课程系统地规定了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对各个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授课原则、所需支持、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及教学评估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地方课程是由各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地方特色编制的课程,其考虑地方学生的需求、地方教育专家的教育设想及地方教育实践的自我评估和发展情况。地方课程在实施国家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加入地方特色,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地方的多元化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个体学习规划是由学校编制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的个性化学习规划。

二、芬兰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

在芬兰2016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芬兰教育教育的课程改革确定其核心目标为: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推动学校文化的繁荣和教育教学高效实施。通过三层级的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芬兰基础教育建立以跨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跨学科教学为学校组织以主题模块为基础内容和学习目标,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教学。跨学科教学要求多门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教学设计、合作教学。

(一)跨学科能力的内涵

芬兰基础教育的跨学科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以满足学生成为国家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跨学科能力重在对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毅力方面的培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处理生活挑战的能力[1]。芬兰的跨学科能力包括七方面,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跨学科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渗透于芬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

(二)基于跨学科能力的教育教学

在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标下,课程实践中 “基于现象的教学” 在芬兰基础教育得以实施。“基于现象的教学” 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全面、综合的思考方式为目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上,针对现实存在的真实现象,进行多学科教师联合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现象的教学” 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步骤为:问题提出、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以及评价。

在问题提出阶段,学生需走入现实的生活场景,感知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关注真实存在的社会、自然现象和问题。在学校对本区域进行观察之后,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过师生间的共同讨论,最后提出学习的主要议题[2]。这个过程主要为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场景,观察现实问题并提出研究问题。议题确定之后,学生进入分组讨论阶段,通过讨论提出与主要议题相关的具体研究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呈现动态、发展趋势。

三、芬兰基础教育的评价方式

芬兰基础课程体系对应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考察能力,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芬兰基础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六年级期末和九年级期末的核心课程评价;二是强调学生参与的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其评价不以学生评比为目的,而在于学生认识学习上的优势和弱势。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方式分别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同伴互评。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的综合性考察,对学生学习和進步具有支持性作用。对于教师的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来说,教师评价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成果的反思,并且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教师的教育思考能力。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评价存在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形成性评价,指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用文字总结的描述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是指学年末对学生做出的总结性评价;三是阶段性评价,一般指二年级末和六年级末的阶段性评价,通过阶段性评价观察学生对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有利于对学生做个性化的学习规划。在 “基于现象的教学”的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由多名教师共同教师,教师评价则由多名任课教师共同评估。

(二)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学生有效进行自我评价,需要教师做出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评需要考虑考虑三方面的重点:学生应该学到的知识;自身已经取得的进步以及学生如何改进现有的状态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等为学生制定自我评价的标准和细则,并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讲解,教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3]。同时,教师需为学生准备学生自评表和小组自评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学习的自我监察的效果。例如,学生可以用不同数字、颜色作为评价的工具,更具颜色的强度和数字的序列表示学习的状态、满意度、进步程度等。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之后,教师需要跟进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状态,辅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三)同伴互评

同伴互评是指在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相互观察及相互支持,对对方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在同伴互评过程中,教师给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提供相应的评价表格或评价平台。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综合学习以及合作学习[4]。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性学习以及协作互助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同伴互评是检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体系

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具有学生参与、评价方式多样化、强调过程性评价的特点。芬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作为教育评价的主体,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观察日常学习行为模态,进行学习地过程性反思,使得学生学会学习。

(二)开发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学习,并通过“基于现象的教学”,以问题解决或现实观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进行培养。跨學科的综合课程教学弥补单科教学存在的知识割裂问题,培养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增加研究性学习或PBL学习模式,以问题解决或现象研究为学习主题,跨学科的进行学习。在研究性学习或PBL学习模式中,教师根据研究议题向学生开展跨学科课程,不同科目教师进行合作授课,以区域环境污染为例,语文老师教授文献阅读的方法和文字撰写,地理教师教授环境观察的内容,生物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植被或土壤的观察等,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建立学生学自然或社会的直接联系,引发真实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产生。

(三)营造开放的教育氛围,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

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国家层级的国家核心课程、地方层级的地方课程、学校层级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规划。在国家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地方层级的地方课程和学校层级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规划课程的设计,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自主权。地方根据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地方课程。近年来,教育公平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主题,以教育资源为核心的“农村弱,城镇强”是困扰我国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难题,借鉴芬兰基础教育因地制宜的特点,开发农村的自然教育和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1]Pinar. W. (2006). What is curriculum theory New York: Peter Lang.

[2]郭剑峰.芬兰的教育改革与课程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9):71-72.

[3]王奕婷,吴刚平.芬兰基于跨学科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2):40-43.

[4]杨晓,杨慧.芬兰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理念、实施与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2):27-32.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