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场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1-05-06丁超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

摘要:红色文化场馆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孕育出的一系列革命历史、英烈事迹以及红色人文精神。如何将这一重要文化载体融入目前育人乏力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已成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以上海市G场馆为例,具体阐述红色文化场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实现路径,力求建立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场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1]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红色基因”重要载体的红色文化场馆,无疑是储存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遗传密码”和“精神內核”。将这一重要文化载体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建立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值得我们去尝试且践行。

1 红色文化场馆的内涵及溯源

1.1 内涵

目前为止,对“红色文化场馆”中的“红色文化”这一名词概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国内大多数学者达成了基本共识,即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漫长艰辛的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立后的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2]。本文提到的“红色文化场馆”中的“红色文化”这一名词也采用这一定义。

不难看出,创造红色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从相关性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场馆作为红色文化的衍生,它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都与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

1.2 溯源

早在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就计划在延安南关地区修建大礼堂、运动场、俱乐部和博物馆各一座,但由于战争和经济原因,最终只有大礼堂一项工程落成。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关于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提案。5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邀请有关人士召开专题座谈会,讨论筹建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问题,并成立了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遗憾的是,由于战争原因,这项工作也未能够推行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征集革命史料和文物,这也为后来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比如,1937年5月,为了纪念红军建军10周年,毛泽东、朱德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联名发布了《关于征集红军史料的通知》,征集的项目如下:红军各部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战史、长征史;红军和苏维埃政府通过和发布的决议、命令、通知等文件;传单、标语、报纸、图书、照片等;还有个人或烈士的日记、传记、纪念品、奖章、奖旗和战利品等[3]。除了征集史料和文物之外,那时中央军委也成立了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虽然而后爆发的抗日战争波及了这项工作,但也实实在在地征集和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有关红色文化记忆的史料与文物,为以后的红色文化场馆事业奠定了根基。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政府对人民文化事业的重视,红色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并蓬勃发展。目前,我国的红色文化场馆大多以各级各类纪念广场(馆)、名人故居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象形式体现。它们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印记,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存在的局限性与问题。

2 红色文化场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价值范畴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主体(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4]。而红色文化场馆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文化载体,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历史文化价值、政治导向价值和德育激励价值。

2.1 历史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场馆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所孕育出的一系列革命历史、英烈事迹以及红色人文精神。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红色文化场馆的各项功能进行再挖掘、开发和利用,可以使广大学生乃至教师群体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形成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等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树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场馆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承红色精神,而且可以依托革命遗址、红色精神等重要载体向身心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群体还原自己身处的国家百年来的风云沧桑与历史真相,并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判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理解、达成真切共识,从而增强国家未来一代的文化自信,逐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政治导向价值

红色文化场馆作为红色资源的具象体现,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成长、壮大而形成并不断丰富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行为、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等都是一个红色文化场馆必须具备且无比重要的政治内涵。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利用红色文化场馆有利于培育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为将来成长成才、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

2.3 德育激励价值

红色文化场馆作为红色资源的载体,绝大部分作为国家级、省市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现实场馆不可避免地存在经济效益功能,但红色文化场馆因其特别的社会定位,也承担着所在片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激励教育等社会功能。

红色文化场馆因为自身特别的内涵及丰富的教育素材等,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巨大的激励价值。一旦这样的价值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融合发展,当代学生感受到的就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一个个生动、可触摸、可呼吸的具象红色资源,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优化。

3 红色文化场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上海市G场馆总面积1500平方米,由6个不同主题的展厅组成。作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党史教育基地,场馆以自身主题定位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基调,以展示、教育、收藏、研究四大功能为方向,通过600余件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全面展示主题场馆的发展脉络,激发上海市各界民众的爱党爱国情怀。近年来,G场馆积极提升自身软实力和场馆硬件配套;通过与上海市各高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开拓育人思路;打破时空制约,与其他省市学校开展异地“云游”,创新了红色场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3.1 软硬结合,强基固本

目前,任何学龄段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通过互联网媒介,选择自己愿意接收的各类信息。然而,青年学生群体在网络上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有效监管,往往会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困境。诚然,以5G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传播内容愈发丰富、传播形式愈发多样、传播领域愈发广阔。因此,红色文化场馆要以网络平台为红色资源育人新载体,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自身场馆建设的软件、硬件条件的升级优化,做到强基固本。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G场馆积极跟进,从3个方面进行调整升级。一方面,场馆创建了专门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资源利用网站,作为各类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资源平台。在资源库网站中,G场馆对自身的红色资源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划分出了不同板块并且在每个板块中添加了专门的超链接,为在网络上浏览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一键直达自己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功能便利。

另一方面,G场馆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培养了一批素质过硬、能力够强的青年讲解服务队;并且通过服务队的力量,录制了一批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制作了语音导览系统,配置了多台自动语音导游讲解设备,设置了覆盖全场馆的信号接收点,创造性地在原有的中、英文等语种的形式上增加了以上海话为主的吴语方言进行解说。

此外,G场馆申请了专门用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官方账户,每天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受众群体推送“四史”故事、近期设展、场馆建设等方面的信息资讯。

3.2 馆校共建,拓展思路

G场馆作为上海市首批校馆共建单位,与位于同区域的上海市属重点高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双方在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团员少先队员等主题教育方面达成了深入合作的协议,并辐射该高校教育集团矩阵内的各附属中小学,着力推进区域合作间的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在红色文化场馆方面,上海G场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史,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场馆拓展红色资源育人思路,将一部分原创研究展览送入学校,面向学生群体开设微党课、微团课,可以对学校输送的学生志愿者进行讲解培训。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联建高校的专业、权威的学术力量,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找到更多研究切入点展开合作,推出更多能够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丰富性的项目。

联建学校与G场馆达成共建协议后,校馆将依托双方优秀的红色资源,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拓展思路,在策展巡展、课题研究、就业引导、志愿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形成长期、全面、深入、创新的协同育人长效模式。利用红色文化场馆与生俱来的价值功能导向,让隶属于该高校教育集团的研究生、本科生、中学生、小学生乃至学龄前儿童都能够分众化、针对性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进一步了解学习党史国史、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怀、明晰责任担当。

3.3 异地“云游”,创新模式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空间、时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文化场馆虽然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云上逛展”“网上博物馆”之类的线上场馆互动模式,但是,想要真正做好打破时空界限的異地“云游”并不是单纯在互联网上做好相关网站建设那么简单的。线上的网络展览缺乏变化,大多只是将相关的历史史实、文物介绍、场馆建设等信息数字化,再投放到网络空间展出。这样的“云游”模式学术气息过于浓郁,缺乏生动性与吸引力,青年学生难以接受,自然不感兴趣,以至于曲高和寡、无人问津。而上海市G场馆在联建学校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调研,采用青年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接受手段,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学生们接触历史文物,感知红色文化。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学校延迟线下开学,采用网络上课的方式复学复课。这样的特殊情况对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的学校而言尚有可能措手不及——网上教学需要的软件平台、可持续供应的高质量数字资源等问题需要解决,更不用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了。而G场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积累红色文化数字资源,通过场馆软、硬实力的建设优势,极大地扩充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线上资源库,缓解了部分地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的问题。例如,在G场馆和其联建高校的共同组织下,2020年7月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思想政治课在江西省鄱阳县某小学拉开帷幕。通过网络,场馆讲解员与学生志愿者以引导探访的方式,让远在江西省的232名小学生通过互联网“云游”G场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四史”教育思政课。

4 结语

我国的红色文化场馆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资产。2021年恰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对我国现有的红色文化(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场馆进行一次全面、高效的开发利用回顾,将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融入目前育人乏力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建立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未尝不是一次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红色文化献礼,意义颇深。

参考文献:

[1] 张广智.让红色资源成为发展支撑[N].人民日报,2015-10-09(07).

[2] 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159.

[3] 米世同.延安时期的博物馆事业[J].文博,1986(03):68-69.

[4] 陈金兰.红色场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实现——以汉旺地震遗址为例[J].新西部,2019(11):32.

作者简介:丁超(1997—),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