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艺术的信息可视化数字传播平台设计研究

2021-05-06徐倩倩杨振和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

徐倩倩 杨振和

摘要:利用信息可视化进行昆曲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可为大众提供一种直观、深入和交互式的全新信息获取体验。本文提出收集昆曲艺术的相关信息,建立数据信息库;通过调研确定可视化的内容和范围,结合可视化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昆曲艺术信息的视觉图像转换,进行数字化平台设计。应将昆曲的历史发展、视觉艺术、人文精神等多维度信息,结合图表图像、文字符号和色彩设计,实现昆曲艺术的信息可视化,并融入交互设计手段,建立昆曲艺术的可视化数字平台。以网站为媒介,通过静态图像和动态交互的可视化方式展示昆曲,有利于提升昆曲艺术的社会辨识度,促进昆曲的大众传播和交流,使昆曲艺术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昆曲艺术;信息可视化;数字传播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02

0 引言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是我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种非物质形态的艺术文化,需要依托人的存在,将其所包含的视觉艺术、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等信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延续与发展。

20世纪以来,媒体环境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数字传播方式的流行,导致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改变[1]。信息和数据正由传统的文字读取方式慢慢过渡为图像读取方式,而数字媒体在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方面逐渐显现出优势。信息可视化以艺术性、直观性和互动性,带给人们全新的洞察信息体验,使大众拥有更加愉快和轻松的读图过程。建立昆曲可视化数字平台不仅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将信息资料长期存储,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多的交互式体验和大众传播交流,從而为昆曲艺术这类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传播媒介。

1 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播现状

1.1 有效保护措施的缺失

对昆曲艺术的保护,虽借助了新媒体技术,但基本停留在传统实物展示和理论层面上,未完全实现活态传承。以中国昆曲博物馆为例,它是全国唯一集昆曲艺术、历史和文化于一体的博物馆,将昆曲的剧本、脸谱戏服、戏文资料和戏台等有形资料,通过传统的陈列方式进行展示。但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方式仅能展现静态层面的信息,无法展示昆曲深层次的内涵与文化。2010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首次运用数字化方式对传统信息进行应用展示;2016年启动的“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结合虚拟技术和艺术化呈现方式,将传统昆曲表演以全新的视觉展示方式带到观众面前[2]。这些数字化保护方式虽技术有所创新,呈现方式有所变化,但未对昆曲艺术和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展示,且缺乏与大众的互动,无法体现艺术的普及性。由此可见,我国对昆曲的保护,虽能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但对信息的展示不够全面,大众参与程度不高,因此需要一种更加系统化的信息展示方式,打破观众与昆曲艺术的隔阂,从而更好地实现昆曲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1.2 立体化传播的困境

当今昆曲艺术的传播主要面临三大困境。第一,传播内容晦涩难懂,缺乏社会认同感。昆曲起源于民间艺术,后流传于文人士大夫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雅俗艺术。这种雅俗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含蓄晦涩,缺乏社会辨识度,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同,导致传播范围受限。第二,传播形式和媒介单一,缺乏创新。目前昆曲一般以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并以各种媒介形式,如电视、电影等进行昆曲的宣传教育,这种方式虽能打破口头说教的时空限制,但是形式过于传统平面,缺乏创新。第三,传播呈现形式保守,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昆曲形成于民间,大众传播是昆曲发展的主要途径,虽有建设实体博物馆或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的方式,但大部分是对昆曲形式与内容的模仿复制,无法将抽象的昆曲美学观念和意境表达出来,缺乏艺术审美与情趣。信息时代,传统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和艺术审美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直观高效、立体化且易于大众接受和了解的新媒介传播方式,深入到昆曲艺术的传播与保护中去。

2 昆曲艺术的信息可视化可行性探究

2.1 昆曲艺术的可视化内容分析及信息梳理

信息可视化是通过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方法制造视觉效果,从而帮助人们直观地理解信息和观察数据[3]。它能够将复杂晦涩、抽象难懂的信息通过视觉化的手段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图形符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分析数据。信息可视化设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有积极影响,可以将信息的维度节点、流程顺序以及动态变化通过视觉直接呈现。另外,传统信息表现方式的限制使非遗内容的隐喻精神、艺术特征无法直观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如昆曲艺术的服饰、脸谱文化等,而信息可视化却能“化隐为显”,对这些抽象信息进行视觉转换。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和新媒介传播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依托数字化平台展示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昆曲艺术的活态传播。

昆曲具有多重属性信息,包括历史发展的时间信息、出现与流传地点的空间信息、角色人物的关系信息、表演化妆的层次信息以及其他维度的综合信息。结合昆曲的艺术特点和大众好感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即对昆曲的产生和历史变迁信息进行整理;第二,昆曲视觉艺术包括昆曲角色行当、服饰脸谱、乐器表演、舞台美术等,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第三,经典曲目,这部分的资料比较繁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牡丹亭》《玉簪记》《桃花扇》等,需要对这些图片和影视资料进行罗列整理;第四,昆曲精神文化,从艺术价值上来看,昆曲提倡的是一种雅文化,要将这种雅致和神韵表现出来,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再设计,以最精炼和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

2.2 建立昆曲艺术信息数据库

根据国际艺术类元数据库的制定标准[4],如数字图像资源数据库、民间艺术文化数据库,应结合昆曲图像视频和文字资料,提出昆曲元数据的应用规范。可从展示信息和检索信息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展示信息包括行当角色、服饰乐器、舞台美术等基础信息;检索信息包括曲目资料、经典人物、流传分布等核心信息,从而帮助用户阅读和理解艺术信息。

3 昆曲艺术的可视化数字平台设计实践

3.1 数字平台的系统架构

昆曲数字化平台以经典作品和数字化展示建设为核心,以网站为服务平台,建设数字作品信息系统,实现虚拟交互展示。在呈现方面,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交互游戏、数字地图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展示昆曲艺术的基础信息和核心文化。应构建以角色行当、脸谱服饰、乐器曲目等为主的典型昆曲艺术数字资源库,围绕这个资源库,在平台中设计管理层级和应用层级这两个层级。第一,管理层主要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识别和对个人信息的管理维护,方便用户随时访问、下载、删除、交流平台资源和回馈信息。第二,应用层是整个平台的核心,其中包含导航浏览功能,即支持用户对多媒体信息数据进行浏览查阅,尤其是对一些高清大图和交互模型的操作。另外,还有文献检索、资料下载和信息预览功能,这几个部分可以方便用户下载公开的信息资源,根据资源分类快速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3.2 数字平台的功能设计

昆曲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这三个模块,构成了整个平台的内部系统。接下来,需要对这几个部分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和设计。首先,将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合并成一个总的菜单栏,里面包括用户登录、介绍、展示、活动、收藏、研究和地图功能。其中,登录和收藏是管理系统下的功能设计,用户可以进行身份认证,收藏自己喜爱的作品或者图片,从而拥有自己的收藏资源库;应用系统下的功能设计包括介绍、展示、活动和研究,这几个部分分别是静态的图片图像展示以及动态的数字展示,囊括了大量的昆曲曲目信息,用户进入子菜单可以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首页中间设置搜索框,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搜索想要的信息,使整合平台更加个性化。

3.3 数字平台的静态可视化表达

静态可视化表达需要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信息编排和版式设计,建立视觉层次,合理安排文字图片等视觉元素,在页面布局上建立板块,创造出空间感和层次感,以网格框架区分标题和内容。昆曲信息繁杂,首页(图1)必须让用户对昆曲产生大致的了解和认识,符合用户的视觉习惯。在昆曲的信息可视化数字平台设计中,考虑到用户对图片的视觉敏感度较高,所以,采用多张戏曲人物图片作为主图,能够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的眼球。在主图下方设置三个小版块,左边板块是对昆曲艺术地位的总的概括,右边板块是对昆曲艺术美的概括,中间则是一张昆曲《牡丹亭》的舞台意境图,这三个模块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体的,能够自然地抓住用户的眼球。当用户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那么视觉便会转移到功能菜单上,深入查看和浏览信息,这时在首页右上方的菜单栏便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初次登录的用户基本符合以上视觉流程,再次登录的某些用户,先前对平台信息已经有所了解,进入主页面可能是带有目的性的查阅,这时首页中间的搜索框能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从而节省用户时间。

其次,文字和色彩的设计是影响整体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文字分为主题性文字和辅助性文字,两者组合关系的合适与否影响着整体信息的层次与秩序。“昆曲”作为这个网页的主题性标题,字号最大,在整个设计的文字层级中最明显,能让用户第一时间明白平台设计的主题,旁边排有其英文名称。中英文名称的不同组合方式,能够突出主题,为用户建立视觉导向,避免信息错乱。菜单文字和解说文字采用比主题文字小的字号,这种有大有小的差异对比会让整体画面更加舒服有层次。另外,昆曲所蕴含的美学与其他艺术经典不同,它的美既有深情梦幻,又有悲壮苍凉,还有灵动风雅,一些经典女性角色尤其为人所熟知。在色彩的选取上,整体色调为灰,配以表现旦角的红和生角的蓝,根据画面需要进行不同比例的搭配,在突出昆曲风雅别致的同时,又不失历史厚重感,提升了辨识度,能让用户在文字信息和色彩信息的合理搭配中,感受到昆曲的艺术美和风格。

3.4 数字平台的动态可视化呈现

信息可视化是帮助用户接收和了解信息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将抽象隐喻的信息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昆曲包含的信息关系需要用户体验和感知,而非通过描述所得[5]。而信息可视化能够将昆曲中的复杂信息清晰地组织和罗列出来,对原本的信息进行解构,再根据本质结构进行重组,最终再现信息。用户参与过程,能够快速感知和了解其中的深层文化和信息,从而打破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限制。例如,在昆曲的互动换装游戏中,首先根据原始数据进行信息的提取,将人物角色和脸谱服装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对整理好的信息进行元素的提取和重组(图2),如花旦的面目、武生的服装以及使用的工具配饰等。这些元素体现人物角色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对其个人特点进行重点提炼,以保证对这些元素进行再设计时,最终呈现效果和原型特征一致。

信息的动态展示能够带给用户直观的视觉感受,避免视觉疲劳,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在昆曲的数字平台设计中,增加了《昆韵》展示和虚拟戏台。其中,《昆韵》是对昆曲中的隐性文化进行信息整合,优于平面与碎片式的纸质图片,可以联合视觉和听觉进行可视化转换,通过色彩、图像、视频等可视化形式介绍信息、感知内容和传达情感。用户在体验过程中,通过手势调控页面变化来获取信息,能够随时欣赏和体验昆曲的魅力。而虚拟戏台则是对昆曲中的舞台表演进行可视化,通过声音图像以及空间关系的视觉再现,让用户对昆曲表演中的舞台位置、出场顺序等抽象信息产生深入直观的认识,同时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

4 结语

新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非遗文化的保护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遗文化展示也逐渐由实物展示变为信息展示。本文提出利用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对昆曲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对图像元素进行提取,结合设计美学和交互设计原则,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昆曲艺术进行可视化呈现。综合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可视化方法,探讨昆曲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语境中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促进昆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景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与实践——非遗文化下数字语境的表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2020(05):174-177.

[2] 孙明阳,刘凌.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两面性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12):69.

[3] 李福欣,苗秀,刘玲玲.内蒙古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6):134-137.

[4] 郭腊梅,谈峰.昆曲传播的新平台构建“中国昆曲艺术多媒体资源库”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戏剧,2018(05):54-56.

[5] 楊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基于对昆曲信息化建设的调研[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108-111.

作者简介:徐倩倩(1996—),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昆曲艺术。

杨振和(1971—),男,河南舞钢人,博士在读,教授,研究方向:信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艺术设计、装饰设计、绘画艺术。

猜你喜欢

信息可视化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计算机网络安全可视化研究平台设计与实现
论信息可视化设计在个人简历中的应用
标签的可视化进程初探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