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若干特点分析

2021-04-30刘立成何晓

新闻爱好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近代传播申报

刘立成 何晓

【摘要】《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内容涉及面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研究成果多发,但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气象传播思想则未能为人们所关注。通过对《申报》中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传播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气象灾害的历史,而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三大特点。即伴随西风东渐,中国近代气象传播打破传统的国内传播局面,逐步探索国际传播;伴随科学普及,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逐步接纳近代科学价值;伴随民众觉醒,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精英传播层面,逐步走向以服务民生为主要目的的大众传播。

【关键词】《申报》;气象;传播;特点;近代

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气”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得很早,《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所谓“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而“气象”一词则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但只表征形势、景色、心态、总体特征、气质气魄等。事实上,作为与现代意义含义相同的“气象”一词是个舶来词。当西欧气象科学传入日本时,日本人根据Meteorology本义,利用汉字拼译,意译而成,此拼译词由留日华人介绍传入我国。日本《气象手册》解释:“地球被空气所包围。包围地球的空气整体称为大气。大气中的各种现象称为气象。”近年來,专家学者提出了气象创新体系,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关于气象概念的创新,即气象要冲破“大气层内发生的现象”这个传统概念的束缚,将现代气象理解为大气圈、海洋圈、冰雪圈、陆面圈和生物圈所组成的地球环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现象、大气行为和系统内部各成员间所达到的一种缓变平衡态及其变化的集合。

传播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它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本文认为,包围地球的大气中的各种现象称为气象,也就是在大气中我们看到阴、晴、冷、暖、干、湿、雨、雪、雾、风、雷等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气象就是它们的通称。气象传播即指人类传受气象及其相关信息的过程。

《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4月30日创办于上海,至1949年5月27日在上海停刊,共历时78年。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被称作“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宝库,不可多得的历史百科全书”[1]。

1872年4月30日第1号《申报》出版。创刊号上的《本馆告白》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耸人听闻者,靡不毕载。”①《申报》第2号开始,版面内容越来越丰富,有言论、外埠信息、国际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副刊、天气预报、广告等丰富内容,资讯结构日趋优化和完善。

著名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教授曾经在讲演中说过,《申报》从1872年创刊就有气象的记录。《申报》气象传播基本可以反映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状态,本文以《申报》中关于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的传播为例,剖析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伴随西风东渐,中国近代气象传播打破传统的国内传播局面,逐步探索国际传播

通过以“暴雨”“雷击”“冰雹”“大雪”为关键词,对《申报》1872年至1949年所有报纸,包括上海版、武汉版及香港版进行检索收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现以5年为时间段,将相关数据汇总如表1。

78年《申报》气象传播资料十分丰富,仅以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的传播为例,78年间包括了4123条关于暴雨的记载、2153条关于雷电的记载、1035条关于冰雹的记载、4295条关于大雪的记载,即平均每年有53.55次暴雨、27.96次雷电、13.44次冰雹、55.78次大雪方面的信息记载。事实上,这仅仅是当时气象灾害的一小部分,未对如“大雨”“小雪”等规模、强度较小的雨雪气象灾害及其他气象现象加以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绝不能以上述数据来分析我国发生的气象灾害状况。因为伴随着西风东渐,《申报》已经开始由单纯着眼于报道本国气象信息,发展到用全球眼光看待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信息,也就是说,气象传播已经由国内传播进入到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国际传播包括两个部分:由外向内的传播和由内向外的传播。由外向内的传播是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而由内向外的传播是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虽然《申报》中刊载的气象信息多以本国气象报道为主,但也不乏对国外气象情况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人对国外气象的了解。

以暴雨为例。暴雨,即短时间内强降雨的天气,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气象现象。现今气象上将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但在中国近代并无较为精确的降雨量计算。尽管如此,基于基本生产活动及生活经验,对暴雨的记录在《申报》中屡见不鲜。如1872年10月5日“本月十一日申刻,骤起烈风暴雨,时经两刻之久”②,1883年8月11日“七月初二日午后忽西风大作,暴雨傾盆,逾时始止,抵晚则风声愈猛,屋瓦欲飞,雨势更足”③的记载。对于暴雨的危害,除“左边墙堵为暴雨冲倒”④“居家房屋多有为之倾塌”⑤“疾风暴雨,波浪如山,船只倾覆不少”⑥破坏房屋、船只现象的发生外,更会导致“河水涨发”,引发“被冲地亩一百四十余亩,房屋间被冲塌,伤毙人丁六口”⑦等威胁人身安全情况的产生。暴雨之灾致使“人人愁惨”,由此可观。

除了对本国气象灾害的记载,《申报》中也不乏对外邦一些气象信息的记载,尤以日本为盛。如1883年6月11日⑧有日本鹿儿岛大雨连绵导致“山水陡发,暴雨如注,以致甲突川地方各小渠中水势不及宣泄,漫溢道途。该县近年以来频遭水灾,麦禾十损八九矣”,乃至有“该县治水之方有所未善欤”的感叹。1909年4月10日,《日本风雨为患》消息说“全国近遭烈风暴雨,北部一带因结冻骤融,河水泛滥,铁路交通因而停阻者已有多处”⑨。

除上文所引对日本暴雨现象的介绍外,《申报》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报道。如1885年3月11日报道,日本高田“连日大雪,通宵达旦,积雪如山”⑩。1885年3月27日一则名为《日本奇荒》的消息记载,“去秋既患风灾,本年又遭大雪,不但食物难觅,即薪炭亦自缺乏之,患岌岌乎不可终日”?輥?輯?訛。1875年3月6日报道,东洋有一个叫加卡的地方,“去冬甚寒,天降大雪,深至两丈有余”,在“东南各省已不常見……东瀛居然有此大雪,岂地气之不同,抑大时之大异耶,是亦可称为雪山矣”?輥?輰?訛。

除日本外,1888年4月22日报道欧洲英法德日意奥俄各国“雪水为灾”的消息,称各国“去冬及今春大雪为灾,兼有洪水。德国有数处铁路被雪所阻,轮车连日不能驶行,有炮台恐被水淹,将炮移去。又云美国亦下大雪碍及铁路云”?輥?輱?訛。这些新闻报道的传播,对国人了解当时国外的气象情况,增强对外国的全面了解从而“睁开眼看世界”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伴随科学普及,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逐步接纳近代科学价值

对于气象灾害的发生,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多以被迫的姿态去妥协适应。中国古代后期,甚至可以上推至明末传教士来华时,一些有识之士便已经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但并未在民间大规模传播。近代以后,随着中西方文化逐渐交往,对于一些典型的气象现象报纸上展开讨论分析,甚至推广规避气象灾害的技术手段已越来越普遍。

以雷电为例。今天人们已经可以科学地认识雷电对人畜的伤害和建筑物的毁坏的根本原因,但当近代科学尚未普及的时候,人们往往以迷信看待雷电。《申报》中对雷电现象的传播也常有一些看似荒谬的文字。

如1873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解取字纸拭秽,置入便桶转向堂前吃饭,神灵不爽,忽然雷电交加,突将路妇提入房中,跪于便桶之侧”?輥?輲?訛。雷击不孝的事,不仅古今笔记载录很多,即近代报纸新闻,亦常有登载,如1880年6月24日有《雷击逆妇》的记载,在儿子出外贸易,性情暴戾的媳妇当家做主的情况下,公公借钱给族人,但借者无能力归还时,媳妇逼死“性本长厚”的公公后,遭雷击“毙跪于翁之墓前,焦头烂额,臭不可近”?輥?輳?訛。1939年6月6日有报道一则骇人听闻的“逆伦惨案”:“有平民勃里斯图巴者,年三十二岁,因继承财产关系,与其母发生口角,竟以利斧将其母砍死,勃甫自家中逃出,即触雷电而死,乡人咸谓雷击逆子云。”?輥?輴?訛由此可见,对于不孝、逆子、恶人、逆妇之流,雷击事件的发生似乎是理所应当。但当有贤良方正之士惨遭雷击时,社会舆论则大相径庭。如1872年11月9日的《申报》以《论隐恶雷击事》为题,记录“平生勤慎,处世谦和”之人因雷击身亡的事件,有“谓霍某一生厚道,并无罪过,何致雷击?于是议论纷纷,有言天道难明”?輥?輵?訛的感慨。对于一些商人的不法行为,也多与雷击现象相联系,如1876年、1877年多期《申报》有“串卖假药雷击火烧”的记载,甚至有“如再假冒雷击火烧”的警告。由以上各种说法可见,时人对雷电的认识不够科学理性。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逐步传入中国,科学普及如火如荼,封建迷信观念随之受到挑战。1899年7月20日,《申报》上刊载一则《中西言雷不同说》的消息,对雷电现象的产生进行了一番探讨:“中国之言雷者,曰雷有神以司之,曰焱火,曰謝仙,曰律令,皆雷神也。人有隐恶幸逃法网者,天即驱雷神殛之,故华人无论智愚贤不肖,无不有一雷之神存乎。”对此,西方人则有不同看法。“西人之言,曰雷乃天空之电气,其气为用,本广用以镀金银燃炮火通文报代灯,皆可以人力制之。而是气最忌五金之物,一遇铁器,便顺流而下。观于电气行所用之电引,以铁物即相离四五寸,不必贴近瓶边,而瓶中火光即激射而出,其理已可概见。”并得出“雷之击物,乃天空电气偶然感触,遂致轰然作声死于火,非死于击,死于气,非死于神”的结论。?輥?輶?訛

这种在报纸上用大幅版面进行的雷电认识的探讨,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方面,为国人对西方用相对科学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提供了不同视角,也为后来避灾技术手段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919年1月18日的《申报》记载“落雷及避雷落雷必向地面突起之物体而起,故雷雨时不可立近墙壁、高塔、大樹之下,而金属为传电体,不可置于近旁。反之,如絹布等绝电体则颇有绝缘之效,以之被覆身体,当可稍免雷击之害”?輥?輷?訛。对于电流的方向、速度、两极,此时也有了初步认识。“电池内之电流自阳极流至阴极者,名曰正电(即阳电)。自阴极流至阳极者,名曰负电(即阴电)。”1932年7月31日则登载了一则关于避雷针引震的信息,包括避雷针的安装,应在“屋顶裝置上端尖锐的金属柱,拿粗铜丝连起來,在地下湿的地方埋放一块铜板,这铜板和粗铜丝连接起来”?輦?輮?訛;对于避雷针的效用,则认为能避免遭受雷击的危险。

三、伴随民众觉醒,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精英传播层面,逐步走向以服务民生为主要目的的大众传播

气象现象的发生,由于会对特定的时空中的人民生活生产产生一定影响,故而《申报》中多有相关记载。气象现象的这种影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时会显得尤为突出,这就引发了国人加深气象与社会变革的一系列思考。

如1873年8月23日、9月24日《申报》接连发表对直隶水灾的看法言论,认为“去年水灾虽大,未若今年之尤酷焉。北方水土似已大变,此灾实非人力一时可抒。盖灾实由天,非由人也”?輦?輯?訛,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气象现象发生的客观性,并直言这是“直隶近年以来地势大变”的表现。1909年8月7日刊载的《吉林大水之惨案》认为此次大水灾是“吉林五十年来无此水灾,盖亦意外之大变也”?輦?輰?訛。认为气象灾害是一种能够引起“变局”“大变”的现象,而太平盛世时则将“风俗之变革、人才之盛衰、水旱蓄泄之宜、财富出人之数,及军兴以来,忠臣、文士、孝子、节妇之行”?輦?輱?訛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1885年4月20日的《申报》中有所记载。

事实上,《申报》曾对气象现象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过评论。1888年11月23日《申报》社论在评述其时的灾害状况时即曾慨叹:“天下事固有莫之致而致,不期然而然者,今水旱饥馑之所以为患者,或者其天下古今一大变局乎?”?輦?輲?訛由此可见,时人已经注意到水旱灾害若不予以合理治理,会引起社会动乱乃至社会变局的产生。

事实上,近代报纸等大众媒体产生以前,中国气象传播仅限制在严密的组织传播内,即使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信息传播渠道仍限于地方官僚通过奏折形式向皇帝传递,气象等自然灾害信息的传播无法走向大众化。

伴随着近代报纸在中国的诞生,气象信息也随之找到了较好的传播载体。报纸因为定期出版,而且也由于传播的面广、人多,便于反复阅读和存放,在近代成为气象信息发布的较好选择。

当然,哪一种中国近代报纸率先刊登天气预报信息,目前学术界尚在研究之中。江苏扬州高邮城区的朱先生收藏有光绪十年七月十八日(公历1884年9月7日)的《字林沪报》,其在第一版边侧,显示“寒暑表”,和现在报纸的天气预报相差不大,那时的报纸中间也夹有大量广告,包括招考学生、说戏、拍卖等广告信息,包括军火出售。《上海地方志》1989年第五期吕东明《徐家汇观象台的今昔》一文认为:“1882年,徐家汇观象台在中、西文报纸上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輦?輳?訛东方卫视吧《上海百年之最》文章认为1915年8月10日,《申报》首次刊登徐家汇观象台天气预报,以后逐日刊登。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讲授《中国新闻史》时认为“1911年8月24日,《申报》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同时开辟了副刊《自由谈》”。

目前看来,《申报》应是最早刊登天气预报信息的近代报纸之一。除了刊登天气预报信息外,《申报》大量传播气象相关的信息,其气象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民生大众。

以冰雹的信息传播为例。冰雹是常出现在春、夏季节的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对于冰雹的记载,《申报》中也层出不穷。如1883年5月4日的一则《九江近闻》中有“冰雹坠地,大似皮球,小如鸡卵,所有经过之瓦屋及行人雨伞打成”的记录。?輦?輴?訛1884年10月8日,有“冰雹大如盆碗,损伤田禾甚多”?輦?輵?訛的报道。1923年10月23日则报道一则《陕北空前大冰雹》的消息,“(冰雹)方其降时,初仅若豆,继则若卵,后竟若拳,损伤人畜田禾不知凡几。雹止后,横山县官绅出城验灾,则半里至沙滩,突遇一物,透明结晶,高丈余,直立地上,就地掘三尺余深,犹未尽其根,周围十人,莫能合抱,……及日出,始知为最大之冰雹也”?輦?輶?訛。此类罕见的、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诸多损害的冰雹灾害,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如1885年1月26日的一则《京口杂文》有“镇江东南乡一带地方前遭冰雹之灾,禾稻受伤,颗粒无收,早经报荒在案。近日夏忙粮米业巳开征,胥吏催租照常严紧,乡民不得已聚集一二千人至丹徒县署,叩请免纳钱粮,再行量灾赈恤。冯邑尊见人多,恐其肇事,谕俟勘灾后酌量办理。先发大钱十千文分给众人购物充饥,复以那言抚慰,乡民始散”?輦?輷?訛。

以大雪的信息传播为例。此处所说的大雪并非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这一节气,而是指一定时期内带来较大降雪量的气象现象。《申报》中对于大雪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大雪产生所带来的影响方面。一方面,大雪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如1878年1月3日記载“乡人如冷树中寒鸦,噤不能出。其或家无隔宿粮者,当此严冬慨叹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輧?輮?訛。大雪给交通也造成了不便。如1879年5月9日“一貢廓境,多山重岩,深谷险阻,可守;八月即大雪封山,往返不便”?輧?輯?訛。更有甚者,大雪会威胁人的生命,这在贫民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1877年1月29日报道称,津沽大雪之后,“天虽晴朗而积雪如陵,頗觉凜冽,贫民因之冻毙者不知凡几。就同仁堂施棺计,每日约有数十具”?輧?輰?訛。1887年3月1日刊载的《冰雪剩谈》中有“腊尾年头各处大雪为历年以来所罕见,而湖南北积雪尤厚。在陸路则以雪厚而压坏房屋,在水路则以冰坚而膠坏船只,于是伤损人口之事,叠有所闻”?輧?輱?訛,正是这种写照。

“瑞雪兆丰年”,这则谚语则是大雪带来的好的影响。1888年1月24日刊载的《喜雨成诗》则在雨后斗麦菜籽可望丰收的情况下,盼望大雪的降临,因“若再得大雪一场,则瘟疫蝗蝻皆可不起而为患矣”?輧?輲?訛。1889年1月29日有消息称“近日大雪,迄今未止,预兆丰年”。?輧?輳?訛

《申报》这一“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宝库,不可多得的历史百科全书”[2],在研究中国近代气象传播方面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通过对《申报》中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的传播进行梳理,简要分析了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三大基本特点,是一种利用《申报》研究近代气象传播特点的新探索,其研究对于中国近代气象史、近代灾害史、近代环境史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作为科学传播的一个方面,近代气象传播的研究也有助于中国科学传播史的研究走向深入。

(本文为平顶山学院2017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气象科普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XY-BSQD-2018025)

注 释:

①至?輧?輳?訛均引自《申报》。

参考文献:

[1]陈明显.中国现代史料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5.

[2]陈明显.中国现代史料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5.

(刘立成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晓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编校:王谦

猜你喜欢

近代传播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