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1-04-28陈恺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作文教学

陈恺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考作文题中材料关系型题目的分析,对高考材料关系型作文如何审好题、立好意提出应对策略:从梳理关系入手,有效把握材料的内涵;分清具体关系,合理确定写作点;区分题型,有侧重地进行构思立意。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关系型作文 审题立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6-0135-03

近年来,高考作文更加注重选择思辨性材料进行命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这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这是和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思维发展与提升相契合的。但是,学生在遇到此类思辨性的作文,特别是关系型作文材料时,往往写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审清题目所给的材料是关系型的,或者说知道是关系型作文但是写作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材料体现的关系入手,审好题、立好意,为行文打好牢固的基础,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一、关系型作文的考题分析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如何把握好作文中所体现的关系,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把握好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并在行文中用思辨的语言准确地揭示其中的关系,进而写好作文。

关系型作文在高考作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如2016年江苏卷话长话短:“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可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要想写出有思想的作文,必须把握好话长与话短、有话与无话这两对关系。

在审这类型的题目时,我们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相关概念置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精准地确定立意点,确保过好审题、立意关。

二、关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从梳理关系入手,有效把握材料的内涵

对于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而言,审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明确材料中包含着哪组(哪些)关系,进而洞悉考题隐含的方向与命题意图。

【试题解析1】2021年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立意】

本题是由概述性的事实材料与主题组成,材料中列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过的节日、我们唱的歌曲、我们读的作品、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五方面的内容,旨在引导考生回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所取得的发展。

主题为“可为与有为”,这不仅是对“有为”的考查,也是对“可为”的考查,思辨能力不强的考生很容易流于“空洞”,空喊口号或政治化。因此,我们要先理清“可为”与“有为”的关系,明确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何为“可为”和“有为”?“可为”在这里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值得做的”,即有价值的、有前途的事;二是“能够做的”,即有能力、有机会做的事。“有为”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作为”之意,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之“有为”。可见,后者与“可为”意思一致,所以在此语境中应是“有作为”之意。

同时,还应该弄清楚两者的关系,“可为”是舞台,是土壤,是前提,是条件,“有为”是付诸行动之后的结果。“可为”是“有为”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有为”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为”,不去干不可能“有为”。所以只有知道哪些事“值得做”又有做事的能力,并且努力地去做,这样才能成为“有为”者。明白这种关系有何用?明白此关系,可以让年青人知道从哪些方向努力。同时还可以拓展相关的概念,如难为、肯为、敢为。

立意:如从“可为”到“有为”关键在于“为”;“难为”变为“可为”,“可为”迸发“有为”。

(二)分清具体关系,合理确定写作点

“关系”型材料作文之“关系”,究竟包括哪些类型呢?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列举。

1.共存关系。所谓共存,即多个概念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试题解析2】2020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从国家到大众、娱乐场所、学校、公共服务场所、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等的做法。材料第一段是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这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材料第二、第三段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二段阐述“距离”——大众居家隔离、娱乐场所关闭、政务网上办理、学校推迟开学、“一米”安全线。为了防疫,需要距离。第三段阐述联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为了大众四处奔走,医学专家在线指导防疫,快递员顶风冒雪四处奔波——各行各业因为疫情而紧密联系。距离是爱,联系也是爱;距离是责任,联系也是责任;距离是面对疫情的顽强斗争,联系亦然。

立意:距离彰显能力,联系体现力量;众志成城,用距离和联系书写人间大爱。

2.取舍关系。取舍是指各个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应当评判是非、有所取舍。

【试题解析3】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选用的是概述性的事实材料,它以人们日常生活的现象为材料;在材料中出现关系词,即“独创”与“共享”,两者的关系是转折(递进)关系,“共享”很美好,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独创”更重要,应强调后者的重要性。可立意为:共享时代,我们不能止步“共享”,必须保持清醒,要培养、要拥有“独创”的能力。

3.可转变关系,即构成材料的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试题解析4】

材料一:孔某下岗后到丹东一家砂场打工,利用看管砂场的职务便利,侵占砂石款70多万元,并在立案侦查期间“人间蒸发”,潜逃3年后,现身陪女儿高考。警方接到举报后埋伏于考点,考虑到此时抓捕,必然影响其女儿考试情绪,决定暂缓行动,紧密包围。得知民警早已包围自己却等到女儿进考场后才抓捕自己时,孔某非常感动,对职务侵占事实供认不讳。

材料二:2021年1月13日,大连市金普新区友谊街道办王副主任在进入小区时,不服从防疫规定,拒不登记身份证号,还找小区所在社区卢书记“协调”,而这位王副主任不久前还在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细化疫情防控措施,并要求志愿者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出勤记录工作。面对卢书记要求志愿者“简单登记”放行的指令,志愿者霸气回怼,“是不是以后都简单登记一下就行啊?她凭什么不写?那以后这工作我们没法干了”。

请以“情与法”主题班会发言人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启发人们正确理解情与法,“情”是指人之常情、生活情理;“法”指法律法规。考生围绕“情”与“法”,对警方、王副主任、志愿者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表明态度、说出看法,均符合题意。

材料一:法治社会一切都应该依法行事,故人们要遵守法律,共同营造一种安定的社会环境;法大于情,一切都要依法而行,这样社会治理才能井井有条。但法大于情并不代表法外无情,法治未必就是刻板僵化的代名词,它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往往兼顾灵活性,具有一定的弹性,我们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词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所以法与情能够和谐相融。因此,警察得知逃犯正在陪女儿参加高考,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执法有温度,选择人性化的逮捕,这是值得肯定的。违法犯罪必然会受处罚,但法律之外多一些人文关怀,会让处罚多一丝情感的温度。

材料二:法律的生命力取决于所有人的敬畏程度,也取决于制定者的维护力度。从王副主任的角度看,拒不登记、找卢主任“协调”,这不仅违反规则,而且事关公平正义,不可不察。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更要加强管理,堵牢特权后门。法律就是铁律,绝非于我有利就遵守,于我不利就变通。如果任由王副主任等疫情“简单登记”的行为大行其道,疫情管制规则的刚性就会被破坏,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法律不是弹簧,不能松一阵紧一阵,不是“关系”可以疏通,不是“金钱”可以买通,如果任由法律出现缝隙,只会气泄针芒,无公平可言。应当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撒欢儿”的特权。从志愿者的角度看,作为执法者,能秉公执法,严格遵守规则要求,不徇私情、特权,是正确的行为。

立意:法大于情,但不能无情(材料一);情不可逾法,权不可越轨(材料二);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讲“法理”,明“事理”,顾“情理”(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立足于两者材料)。

(三)区分题型,有侧重地进行构思立意

细察“关系”型材料作文,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两個小类别,一类是共存型的。2010年山东卷——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类作文就不能只写“光明”或“阴影”。此类作文可称作“紧密”型,试题提供的材料多为名人言论,其中的多个概念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另一类题目则是侧重型,材料中隐含有倾向性,叫“相对独立”型,题目材料可以是故事、社会现象等,其中的多个概念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试题解析5】

材料一:196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锦诗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抱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这样的信念,扎根敦煌戈壁,开启了在莫高窟近56年单调枯燥的科研工作。

材料二:蔡伟曾是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38岁的他凭借对古文献学的热爱与孜孜以求,成功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博士,成为一名研究文献学的教师。回顾自己的求学旅程,蔡伟感慨道,对古文献学的兴趣是他低谷人生中坚持进取的动力,也是他最终的职业追求。

当下的中国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会面临“学习兴趣”和“时代需要”的抉择。请你以一名高三毕业生的身份就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兴趣”和“时代需要”之间的关系,给未来面临就业选择的自己写一封信。

【审题立意】

本题是两则故事性的材料。材料一:职业选择要立足于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不畏艰苦,勇于奉献(职业发展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间的关系);材料二:职业选择要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学习兴趣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

立意:围绕着“学习兴趣”和“时代需要”之间的关系,谈清楚职业选择是要立足于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不畏艰苦,勇于奉献,还是要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持之以恒,孜孜以求,抑或是两者的融合,但材料是有倾向性的,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最好还是要考虑时代的需要。

通过前文的举例分析,关系型作文材料的审题立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把握材料内涵,梳理材料所呈现的关系;2.分清具体关系,合理确定写作点;3.区分题型,有侧重地进行构思立意。

总之,关系型作文材料,至少会有一对关键语素同时出现,应当辨明关键语素之间的关系。审题时如辨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行文中凸显思辨能力。因此,在教学这类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并教给他们审题的方法,以不断适应高校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选拔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荣维东.思辨写作:高考作文命题的应然取向和发展路向[J].语文建设,2017(19).

[3]周彬彬.穿针引“线”编织锦文:运用可视化图示破解因果关系型作文题[J].作文新天地,2021(13).

【作者简介】陈 恺(1991— ),女,广西陆川人,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作文教学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三步作文法”初探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