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及实践思考

2021-04-21张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6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体系高校

张敏

摘要:当前仍有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为使这类学生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校需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解决大学生完成学业的诸多问题。本文明确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重要性,并提出完善资助认定,实现精准资助、调动社会力量,拓宽资助路径、以育人为根本,促进思想脱贫等实践路径,以促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和实施。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

引言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对于资助学生完成高等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提出要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弃学、因学返贫,高校应根据国家文件指示,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重要性

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对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有助于创设教育公平环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其意识到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资助育人虽无法实现绝对的教育公平,但能够有效保障高校教育的公平发展,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有机会参与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并参与就业。其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长成才发展的良好机遇。伴随高校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为降低学生的思想和经济压力,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再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高校资助育人的关键并非助人,而是育人。通过开展精准资助,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形成自立自强、诚信感恩的良好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文化修养,使其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及实践路径

(一)完善资助认定,实现精准资助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需转变传统理念和思维模式,引入大数据思维促进精准资助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精准认定机制。高校开展资助育人过程中,需要经过民主评议认定资助学生,并整合贫困学生的各类信息,判定是否需给予资助。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分析与整合技术,将大学生的考试成绩、获奖情况、各类课程出勤情况纳入其中,作为资助认定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记录学生的一卡通信息、图书馆记录、食堂消费情况等,以及学生校内外勤工俭学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联合分析,提升资助认定的公正性、准确性,为资助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动态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广泛采集各类信息,实现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后,将资助资金打入学生一卡通,利用这种资助形式保障学生自尊心,避免资助名单的大范围公示。此外,高校可以围绕资助育人工作构建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借助微信、微博等进行信息交互和流通,借助动态化管理方法提升资助育人有效性。

(二)调动社会力量,拓宽资助路径

当前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能够发挥各类资助主体的育人优势,整合资助育人的各类资源。其一,针对资助育人出台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资助育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当前政策制定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政府需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并提供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荣誉表彰,调动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高校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宽高校资助育人的资金来源渠道,为资助育人提供有力保障。其二,注重校企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助学金这一途径,而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工作,提前适应社会工作岗位,不仅能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高校应与企业构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各类校外实践活动项目,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力更生的需求,提高其获取资助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此外,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以育人为根本,促进思想脱贫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应不断拓展多样化的资助方式,转变注重经济资助的形式,强调关注受资助者的精神变化,继而真正构建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的新型自主育人体系。第一,注重大学生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高校在开展自主应用工作过程中,需高度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部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需要教师加强关爱和指导,帮助其摆脱嫉妒和自卑的不良心理状态。高校方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群体心理疏导活动并设置心理咨询室,帮助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加强大学生诚信与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在受到高校资助后,积极评价自我力量回馈社会,实现精神育人的目标。第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从经济脱贫转化为思想脱贫。高校可以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勤工助学岗位,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兼职,缓解完成学业的经济压力,并在工作岗位中自我调节与完善。高校可以定期从资助学生群体中树立“自强之星”,借助校园官方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形成较强的感染效应,帮助更多大学生实现思想脱贫。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举措。因此,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着力构建完善的自主育人体系,从助力学生经济脱贫转化为思想脱贫,培育大学生正确三观和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于斌,周熙.“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22(01):23-28.

[2]吴怡楠,罗水荣,唐冰.疫情防控期间高校“互联网+”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8):46-48.

[3]江汝琪.“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探究[J].才智,2021(12):136-138.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体系高校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