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美器物雕塑工作室中国传统线描课程的探索

2021-04-14张文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张文亮

摘 要:中国传统线描是四川美术学院器物雕塑工作室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16年雕塑系新增器物雕塑工作室之后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开课至今,在雕塑系各位老师、同学的支持之下由零开始,课程体系已具雏形,作为器物雕塑工作室基础课程组成部分的定位也更加明确。文章针对该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学思路与行课方式的探索进行阐述。

关键词:传统线描;器物雕塑;教学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美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203923)研究成果。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2016年在本科教学当中,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在原有的具象雕塑工作室和景观雕塑工作室之外,新添两个工作室——跨媒介雕塑工作室和器物雕塑工作室,使得雕塑系培养学生的方向更加多样化。在新的工作室当中跨媒介雕塑工作室更加偏向当代,创作逻辑也更加偏向观念。器物雕塑工作室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求一种本土文化的回归,寻找本民族自身的创作逻辑,更偏向在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新的工作室需要新的课程,就这样中国传统线描课程应运而生。

一、在器物雕塑工作室开设中国传统线描课程的

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造型雕塑拥有丰富多样的造型,众多或鼎鼎大名或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为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除去雕塑,中国古代绘画当中造型的多样性更是为人所赞叹,并且每个时代的造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就造型与时代美术思潮之间的关系来看,甚至比雕塑与美术思潮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唐以前壁画当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绘画造型,唐以后绢本或纸本绘画则成为了中国美术的主要阵地。不仅是人物与神仙佛道的造型,山川河流、花果鱼虫、翎毛走兽、亭台楼阁、器物家具,都在绘画当中积累了大量可供后人悉心研究的造型,这是学习中国传统造型所不能绕过的议题。因此,传统线描课程就是一座宝贵的造型资料库。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艺术样式背后,千百年来支撑东西方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创作逻辑”、思维方式与审美特质的不同。让学生了解“以线造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工作与思维方法,使之能够欣赏中国传统造型之“韵”是本课程的又一重要意义。

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现今美术教育体系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特别是在高考阶段,多是通过光影、体积、空间等元素理解造型。学生习惯于应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则”作为自身的观察方法,这与中国传统的观察方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追求中,对造型而言,“韵”是其中较为极致的审美追求,达到“韵”的高度往往并不是通过高度的形似,而是“以形写神”。中国古代造型多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一种意象化的、主观的,甚至可以说是“托物言志”的造型。相较于西方传统的透视,我們更加注重的则是“经营位置”;相较于明暗关系,我们更加注重的是线条的疏密节奏、聚散、“齐与不齐”;相较于扎实的体块关系,我们更加注重的是造型是否传神,是否“气韵生动”。而这种区别就在于如何理解造型,如何观察客观事物。通过线描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些区别,并能够理解“以线造型”方式的魅力。

正是由于学生在进入器物雕塑工作室之前,对本民族所创造的造型范式背后思维逻辑认识的严重空缺,才需要开设线描课程为学生补上这一课,给学生带来原本应该理解,但如今已经几乎被遗忘的“以线造型”的造型思维逻辑。如果说雕塑系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接受了现当代艺术思潮的洗礼的话,中国传统线描课程则是再给学生传授一套传统造型思维逻辑与观察方法,在繁花似锦的当代艺术样式中为学生打开一个古老神奇的宝藏,使之成为其日后学习创作当中的“定海神针”。

然而一门新的课程想要达到最初设立的目的,获得学生的喜爱,还需要一个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转变。中国传统线描课程自2016年开课至今,先后修改了三版教学大纲,前两次的教学大纲比较相近,都更加重视古代人物画线描的临摹,辅以少量的古代雕塑线描写生。

二、雕塑系学习线描的原因及存在问题

虽然课程设置拥有雕塑线描写生这一环节,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写生古代雕塑时,学生立马会回到西方式透视写生方式的思维。具体表现为学生会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注重的依然是体块、空间、透视等西方艺术所关注的问题,就好像是省去了调子的素描,对于“线”的安排也是跟着客观对象原有的疏密关系去走,缺乏自己组织线条疏密关系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方式当中并没有体会到线描之“韵”。这种课程设置表面上看是将线描和雕塑结合在了一起,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引起学生造型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生仅仅通过临摹去体会线描之“韵”多少会显得有些苍白。

中国传统线描有8周的课时量,但是8周的课程被分为4次进行,每次2周,大三、大四的每个学期各有一次(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全日制本科学习时间为5年,学生在大三时分工作室)。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在总的课时量上有学习时间的保证,但是每次2周课程,并不能使学生探索到一定的具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对于线描的认识也会比较表面。课程在临本的选择上,更加偏向于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花鸟画造型局限在宋代院体花鸟画的范围内,山水的造型及意笔线描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当时课程的内容稍显单一,学生吸收的中国传统绘画造型养分过于有限,这使得该课程作为学生传统造型资料库的功能大打折扣。

由于极少涉及意笔线描与山水的内容,学生很难全方位感受传统线描“线”的表现力。传统的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在千年的历史积累当中“线”的表现样式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蔚为大观。但是工笔画之中的线条还远远不能概括中国画之中的线,甚至不能囊括经常被提到的“传统十八描”,从而降低了学生将传统线描的内容应用到雕塑创作之中的可能性。

三、解决对策

自2018年,2015级的学生在大三加入器物雕塑工作室起,传统线描课程加大了线描课程写生与创作的成分,纯粹的工笔人物画线描临摹课时被大幅度减少,同时逐渐开始增加理论课的授课课时,力求帮助同学在课上梳理中国传统造型背后的逻辑。

2019年器物雕塑工作室对于课程进行了一次较大力度的调整,中国传统线描课程在此次调整的过程之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该课程被明确定义为器物雕塑工作室的基础课程,明确了该课程在行课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和了解古代造型背后逻辑的目的。同时也将传统线描课程从生搬硬套的“与雕塑相结合”的误区里解放了出来,转变为通过该课程与器物雕塑工作室所开设其他课程的全方位配合,使得学生能够内化在该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逐渐吸收传统造型养分,初步认识古代造型背后的逻辑,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

此时,原有的8周课程被修改为7周课程。虽然表面上看课程的时间变短了,但是上课的时间变得更加集中。将原有大三、大四两学期的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三进行教学,其中大三上半期进行4周72课时的线描课程,大三下学期进行3周54课时的线描课程。

大三上半期的课程采取“理论课+宋代院体花鸟”和“现当代花鸟画线描临摹+山水临摹+校园花鸟写生与创作”的形式。大三下半期的课程,采取“理论课程+永乐宫笔画线描临摹+敦煌壁画(魏晋南北朝与唐代)线描选摹+唐以后人物画线描选临+人物线描创作”的形式。在每次的线描课当中都有理论课程、临摹课程和创作课程的环节设置,每个环节都充分与器物雕塑工作室开设线描课程的目的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由老师来为学生讲述中国古代造型背后所蕴含的造型逻辑,同时欣赏大量的古代作品。临摹课程则让学生在实操环节当中认识线描这一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描之“美”,古代造型之“韵”。认识不同的线描所传达出的丰富多样的线描“表现力”。写生创作过程则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較为快速和直接地消化线描课所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之中体会中国传统艺术所讲究的聚散、疏密关系,从“构成”层面理解古人的艺术,通过精心安排构图理解古人“经营位置”之妙,通过处理造型了解古人造型之“韵”,体会所谓“气韵生动”的传统艺术审美特质。

在具体的线描创作的过程中用铅笔稿造型是第一步,通过该步骤让学生体会“谢赫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经营位置”与“应物象形”之妙。铅笔稿绘制完成之后的墨稿转换过程则是让学生将之前在线描课当中所学习到的技术投入应用。从临摹线描到以线描进行创作,自主安排线条的提按关系,线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关键动作。通过两轮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不同蓝本的线描课程重复理论、临摹和写生创作的过程,强化学生对传统造型及其背后逻辑的体悟,有助于学生对于本民族的艺术与造型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器物雕塑工作室不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更多去临摹古代器物的造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器物雕塑工作室的课程设置当中除去中国传统线描课程以及中国传统纹样等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对于古代器型的研究会更为直接。第二,本课程设置的目的除却为学生提供古代造型养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古代造型背后的逻辑,而线描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足够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逻辑。第三,在绘画当中,古代器物造型本身偏少,主要是作为人物画的配景所存在,不及山水、花鸟和人物精彩;而且器物上纹样过于复杂,如作为临摹课题,于学生而言过于烦琐、重复。因此,线描课程多是让学生在古画之中进行图片资料截取,而不进行相应临摹。

四、结语

在器物雕塑工作室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师生的不懈探索,任课老师与工作室其他老师共同的研究商议,传统线描课程得以不断向好发展,必将培养出更多的器物雕塑人才。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