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形”与“无形”

2021-04-02周仕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有形惩戒想象

“有形”与“无形”是基于相对论的一对概念,形之于外而义蕴于中或形之于里而义显于外,代表着两种状态,而实现了两者的对立统一的状态则是一种“高境界”。

扎根在农村学校的善网老师就是寻求“有形”与“无形”兼融并蓄高境界的好老师!这不是姑妄言之,而是他立足杏坛用自己三十多年的耕耘实绩编织出了关于“有形”与“无形”的桃李芬芳之网,令人刮目相看。

提起他,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秋天里的红高粱”那样纯朴可爱的形象,当他给我发来即将付梓的《“有形”与“无形”》这本书的一大摞文稿后,做“有形”之师、立“无形”之范的真切而纯朴的意念就越发地真切而鲜明了。

我在深有感触之余,萌生了领略他建构的“有形”的生命与“无形”的力量的念头,并坚持着遴选其中的智慧之果和精神之实。

这果实首先是长在园子里的。此其一。

目录编排这是一本专题性文集,全书以“有形”与“无形”统领,分门别类,形成阅读指引、写作立意、鉴赏提升、文论建树、教学创意、教育无痕、文化建构、深情呼唤、教学主张等九大部分,虽没有分章分节,但已经自成系统,并具规模。其中贯穿了作者深刻坚定的语文教学主张和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同时,还贯穿了他的深厚宽广的教育情怀。

这果实还是长得颇大的。此其二。

在“深情呼唤”部分,作者提出“有形”与“无形”的最基本的教学主张就是语文“大教学观”,有别于“大语文教学观”。他在《中学语文呼唤“大教学观”》一文中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学出来的,这是主体语文朴实而深刻的思想,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学习本质。这样的主张不仅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一辈子受益。

这果实还是长得亮眼的。此其三。

在“阅读指引”部分,作者收录了他在2005年1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题为《阅读指引为学生造就一双鉴赏古诗词的眼睛》的论文,文中指出:诗人创作依靠“创造想象”;读者鉴赏则靠“再造想象”。我们需要为学生造就一双慧眼。有了这双慧眼,不仅可以欣赏上述种种美,还可以有新的发现,有独创的见解。为了让这一见解真正得以展现,他进一步明确了三项原则:第一,教师优先原则。教师的读必须先于学生,能做具体有用的指导,能为学生点拨重点和难点。第二,心理激励原则。读的过程中要多激励学生,防止他们产生懈怠和厌倦情绪。第三,逐步深入原则。引导在阅读初始阶段要避难就易,或者化难为易,然后再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

这果实还是长得有神的。此其四。

在“写作立意”部分,他借《人的发展:不只是写作的永恒主题——从2011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谈开去》(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4日第6版)强调:“文以载道”之说不够全面,应该加上一句:无道则无文,道立而文成。没有“道”——“人的发展”支撑的“文”,就像没有梁柱的房子,立马就会倒塌的。在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基础上,他提出“无道则无文,道立而文成”的观点。而对于写作中如何落实这个“道”,他认为,要紧跟时代,与时代主流思想合拍,并且要能够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他在写作上的第三大主张是,写作靠的是深厚的底蕴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高超的技巧是不留痕迹的。而底蕴则来自于经典的滋养、生活的积累、思想的形成、语感的培养和文笔的训练。

这果子还是长得脱俗的。此其五。

在“鉴赏提升”部分,他列举了《女人不都是水做的——<子夜>中的另类女性形象》(发表于《名作欣赏(中学版)》2006年第4期)一文,指出:正如《子夜》里的这些女人。女性解放的呼聲一直在回荡,然而,真正摆脱弱者的命运,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的天地,一切还得靠女人自己。保持一份水的纯净温柔,增添一份山的巍峨刚劲,那么,作为女性,她就不会柔顺、变形、扭曲,就不会像《子夜》里的这些女人,就会变成虽平凡却伟大的女性!

不止如此,在文学鉴赏上,他反对为了分数而采取的套用条条框框的做法,坚持自己的“审美鉴赏”主张。在散文、小说、诗歌几种主要文学体裁上做了具体深入的阐释,从原理到方法,思考细致入微,思维缜密,方法有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有他的鉴赏实践,他的若干鉴赏文章就是证明,他用自己的富有创见的鉴赏文字为学生点灯和引路,对于启迪学生的鉴赏意识和思路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果子还是长得美丽的。此其六。

在“文论建树”部分,作者选用了他的代表作——2014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的论文《从审美想象走向审美判断——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鲜明而富有建设性地提出并建构了他的关于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认知和实践的系统。主张引领学生驱遣想象,需要使学生分清:一、独立式想象与重组式想象;二、清晰的想象与模糊的想象;三、平面想象与立体想象;四、无距离的想象与有距离的想象。在此基础上,从想象这一审美心理出发走向审美判断,才能真正进入审美鉴赏的高级阶段。具体包括:一、生活再现下的审美判断;二、人生观照下的审美判断;三、人性透视下的审美判断。并进一步归结:小说教学沿着想象这一条审美心理历程走下去,走向审美判断,是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这果子还是长得有玄机的。此其七。

在“教学创意”部分,作者以发表于《新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的《在精湛艺术的探究中让人性光辉轻轻照耀——<最后的常春藤叶>探究式教学设计简案》为例,指出: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教学板块,先是人物品析,然后是小说技巧鉴赏。前者是问题引领,属于引路部分,比较容易把握,目标很快就能实现;后者是自主探究,因为没有引领,完全由学生自主把握,因而,学生遇到了困难,目标实现不很顺畅。学生讨论后的回答集中在描写细腻、设置悬念这两方面,也有学生关注到出人意料的结尾上面,然后就难以再深入了。而对环境描写和情节的蓄势艺术以及语言的魅力这几方面触及不到。最终还是教者扣住学生赏析“描写”“悬念”加以点拨才得以实现的。这也进一步提醒教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实施下去。

这果子长得还是有爱的。此其八。

在“教育无痕”部分,作者列举了他的论文《面对学生心灵的呼唤 拒绝“冷暴力”》(发表于《中国教师》2008年第12期),其中写道:―、一篇特殊的作文《需要您的帮助》“乞求”;二、一点沉静的思考。一个活泼外向的学生,心理状况竟到了如此抑郁的程度,教师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三、一次恳切的长谈。事后,笔者找到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了我的意见,他表示一定向该生当面道歉。我们决心携手共建班集体;四、一个深远的启迪。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人格的需要。在教育中,我们务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运用多手段引导学生,特别是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发挥多元文化的影响力,塑造学生坚强的人格。另一方面: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信息,使他们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评价,从而获得自尊,增强自信,不断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他们永远保持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果子长得还是有根系的。此其九。

在“文化建构”部分,他列举了2013年7月8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校园文化建设:农村高中的立校之本》一文和2016年1月发表于《泰州教育》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落点和支柱》一文,表明:不仅在语文教学上,在基础教育的许多方面,他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建树,比如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学校教科研工作,比如教育惩戒权问题。这里特别要指出,在全国关于教育惩戒权的大讨论中,观点纷杂,莫衷一是,他及时提出了“立德树人不能缺少四讲”的主张,即讲政治、讲原则、讲艺术、讲实效。廓清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指明了教育惩戒上的正确途径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这果子长得还是得体的。此其十。

在“教学主张”部分,他用2013年1月在“兴化·姜堰”高中语文联谊活动上的发言《简单出效益》(2013年泰州市“集体备课有效实践与创新管理”主题征文评比一等奖)作为注解,明确指出:遇到繁琐的东西习惯了删削,总是追求一个“简”字,能简则简。当然,这个理念本身要一分为二地看,各人有各人的巧妙方法,不能模式化,更不能一刀切,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为了推行他的主张,对于那些影响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做法,他满怀对教育的热忱提出了中肯批评,表达了自己的呼唤,并提供自己的简约而有效的建设性建议。

综上所述:

善网是善于编织他的“有形”“无形”的语文教学乃至教育的实践系统的,我在他的“有形”“无形”的园地里流连往返,采到了丰硕的果实,感到了赤诚的情怀,看到了广阔的生机。

善网老师种植、培育和奉献的是真、善、美的并且是接地气和仰高标的绿色生态型教学、教研乃至教育的好果实,至此他以自己坚实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建构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他的认知和省察,使我想起他具有的不只是红高粱般的纯朴,他还兼有红杉树式的华贵,他应该是屹立于农村教学生态园里勤敏地昭示和不懈地追求的常青树!

善网很谦逊,他笑称是一个纯粹的凡夫俗子!他自认为追求大象无形的境界却行走在有形之途,所以,书名为《有形与无形》。其实,我却以为,他是一位凡而不俗、卓而不凡的教学追梦人!有形不正是他坚实的教育教学脚印吗?不可否认,也不容否认!这中间充满了各种看不见却很强大的力量,既是推动学生不断发展成长的力量,也是教育者自身孜孜不倦追求梦想的力量!任教三十余年,有近三十年任教的是高三毕业班,至今仍然坚守在农村学校高三教学一线。不离生活,不在生活,土性和诗意在他身上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就是善网的的品性,这就是善网的境界!这是看似平凡实质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他的身上充满了值得弘扬的普通教育者的不懈追求的精神!有理由相信:善网定会用更多的汗水和智慧不懈地建构属于他自己以及他的学生的光辉而神圣的“象牙塔”。

有形与无形,是一个属于哲学的命题,有形自可范,无形品更高。

善网老师拟定的原题是:“有形”文字“无形”力,我把它更改为:“有形”文脉“无形”爱,一方面是源于他一路走来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是一意奉献一爱永恒。

是为序。

[本文为周仕龙老师为《“有形”与“无形”》一书所写序。编者注]

学生不服从管理、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吸烟饮酒、欺凌同学,老师怎么管?前不久,《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制定颁布,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系统規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规则》旨在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广大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难题。

近年来,教育惩戒一直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是否实施、如何实施,该遵循怎样的程序,引发的讨论日益增多;不少家长也心存纠结,既害怕孩子的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也担忧教育惩戒实施不慎不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为此,《规则》肯定了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明确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教育惩戒有了内容的限定性、规范的可操作性、程序的合法性,有利于教师拿好“戒尺”,让管与教、严与慈更好地融为一体。

科学实施教育惩戒,尺度与温度都不可少。教育惩戒理应既有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爱,也有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严厉。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学好《规则》,谨记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方式,在何种过错程度下适用相匹配的惩戒力度,客观公正、合法合规、适当适度,切不可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只有秉持关爱学生的宗旨,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让教育惩戒沿着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的方向前行。

(讷言,《人民日报》,2021-01-14,5版)

猜你喜欢

有形惩戒想象
忘却歌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快乐的想象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一生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未定义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