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文学类文本阅读习惯的养成

2021-04-02邓心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核心素养

邓心花

摘 要 学生要发展核心素养,语文科无疑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语文老师除了传播相关知识、培养相应能力外,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尤为重要。笔者从阅读文学类文本开始,从阅读习惯抓起,培养学生的想象、比较、鉴赏语言和写作手法和探索写作意图等习惯,旨在用良好的阅读习惯助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为学生迈向核心素养的彼岸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核心素养;文学类文本;阅读习惯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到底担负着什么使命呢?笔者认为,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是引领学生发展自己、抵达核心素养彼岸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大大助力学生在阅读上走得更好、更远。对于笔者任教的农村学校而言,当务之急是从阅读文学类文本开始,从阅读习惯抓起,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文学类文本,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味文字的魅力以及意境美。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紧扣文学类文本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第一,在追问情节中培养想象习惯。如教《偷父》时,笔者暂不下发文章,而是为学生朗读该文,当读到作者问小偷是否肚子饿时,笔者故作惊讶地问:作者为什么不惩罚小偷,竟然还关心起小偷来?学生想了想,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可能作者发现这个小偷是亲戚的孩子、想让小偷吃饱了再扭送到公安局、作者想用食物把少年弄晕……听完学生的答案,笔者不置可否,继续读着:“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我大吃一惊:‘为什么?他回答:‘我爸在床底下呢……读到这里,笔者顺势引导:“同学们,接下来事情又会怎样发展呢?”学生一听,迅速展开想象,有的说作者肯定打电话报警了,有的说作者拿好武器准备自卫,有的说作者给少年父子控制住了,家里东西被盗了……当笔者把整篇文章读完后,学生才恍然大悟,所谓的“父亲”不过是一副画得很像他父亲的油画。就这样,在不断的追问中,学生大胆想象,他们不仅对文章内容了若指掌,而且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想象习惯。学习《木兰诗》时,先熟读,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读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木兰一家因为朝廷征兵,老父在被征之列,家中又无长男而慌张、着急的情景,学生纷纷开始发散思维。当读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引导学生:“天子是怎么问的?他心情如何?木兰当时神情怎样,又是怎么回答的?”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口头形式将以上四句诗扩写成一篇小短文。总之,在反复诵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习惯,同时学生也对木兰这个传奇式女英雄的形象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阅读文学类文本,培养学生比较的习惯

我们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逐渐建构起网状的知识体系。

可以比较文章主题。莫怀戚的《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散步的场景,展示了彼此尊重、和睦融洽的美好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梁晓声的《母亲养蜗牛》也表现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亲情。两篇文章在主题上非常相近,都是表现一家三代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有不同看法,但是在浓浓亲情感召下,一切问题都轻松迎刃而解。再如莫怀戚的《散步》和林文煌的《三代》,两文主题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孝顺,后者强调的是保护家人。

可以比较作家的写作风格。如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叙事散文感情深厚饱满。他的《春》语言活泼自然,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人见人爱的春色,抒发了对春天的宠溺之情。另外,朱自清先生在有些作品中用朴实的笔调抒发对亲人的感情,表现其抒情散文感情细腻真挚的特点,如《背影》通过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父子间的真挚感情。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如《狂人日记》批判了吃人的礼教;《祝福》批判的是人世间的无情;《孔乙己》批判的是中国人的麻木不仁和不幸亦不争的性格。另一方面,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也在先生的作品中反复呈现,如社戏、茴香豆、乌毡帽、银项圈等,很好地再现了绍兴特有的文化。通过以上比较阅读,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阅读文学类文本,培养学生鉴赏语言和手法的习惯

文学类文本的语言特点是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富有感染力和文学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经典课文和课外美文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习惯。

培养鉴赏优美词句的习惯。名家都是遣词造句的高手,他们作品中的用词往往颇有深意,容易打动人心。教学《春》时,先熟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钻”,赋予了小草无尽的活力和生机。《藤野先生》中,作者把清国留学生的头发形容为“标致极了”,“标致”这个反语极具讽刺意味。莫怀戚《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画龙点睛之句揭示了中年人的使命感,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也就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培养鉴赏艺术手法的习惯。作家为了在作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意象,总会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可经常提示学生关注文章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引导他们在平日写作中适当借鑒,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如朱自清的《春》,可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每一句读起来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因为修辞手法使用得当的缘故。《最后一课》中上课前情景的对比暗示将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高尚节操的追求和对污浊现象的鄙弃。高尔基的《海燕》是运用象征手法的典范。学生养成了鉴赏艺术表现手法的习惯后,对其写作的构思立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阅读文学类文本,培养学生探索写作意图的习惯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创作意图,因此挖掘作写作意图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教学文学类文本时,我们可培养学生探索作者写作意图的习惯。首先是教给学生一些技巧:1.抓关键句。抓住了文中的修辞句、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等,就等于抓住了作品主题,并能从中挖掘出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2.储备知识。要求学生上网或查询相关书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每次教学散文或小说时,笔者都借用孙绍振先生的观点,首先引导学生判断,这是一篇审美、审丑还是审智的文章?比如《邓稼先》《驿路梨花》等文章,稍加引导,学生可以轻松地判断这些都是对主人公的赞颂,属于审美文。《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属于审丑文。《芦花荡》《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人物的机智、谋略,文章有深刻的思想,包含着作者独特的理念,体现了作者对智慧理性的追求,这是审智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探索作者写作意图的习惯,一接触新文章,首先就是去判断其属于哪一类文章。久而久之,基本上可以做到准确判断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过程中,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以上四个方面的阅读习惯。同时,我们定期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目,并开展相关的阅读活动。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越来越多,视野更加开阔,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相信,只要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学生就一定能在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中构建起充实的精神家园,并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坦洲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核心素养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