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

2021-03-31金永兵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意写作新文科人才培养

金永兵

摘 要:创意写作可以说是一门具有新文科特征的新兴学科,它培养的不是拘泥于某一类既有写作方法和风格的文字操作者、使用者,而是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对文化事业的总体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创新者、创造者。顺着这一思路,建设、发展创意写作和创意文化需要做到“四个融合”:与交叉互补的学科融合,与科技融合,与时代问题和生活热点融合,与民族经典文化融合。这“四个融合”正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新文科的核心就是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创意写作;新文科;四个融合;人才培养

创意写作可以说是一门具有新文科特征的新兴学科。创意写作并不是单纯地只培养作家或者诗人。创意与写作都是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互相融合的两方面。马拉梅说“思想是写出来的”,对这个“写”可以有宽泛一点的理解。任何伟大的想象、任何深刻的思想,如果只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而不转化成语言,包括音乐、美术等符号语言的话,这样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所有的创意一定和我们的思维有关,而所有的创意通过文本走向具体化一定又和写作有关。因此创意写作,不仅关乎如何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更涉及训练如何用各种符号语言来表达创意、制造创意,进而使创意成为已有文化产品的新的生长点。因此,创意写作的学科体系,培养的不是拘泥于某一类既有写作方法和风格的文字操作者、使用者,而是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对文化语境的总体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创新者、创造者。也就是说,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范围更为宽泛,它指向的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我将此定位为培养“写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沿着這一思路,建设、发展创意写作和创意文化需要做好“四个融合”。这“四个融合”其实正指向了新文科,符合新文科打破专业壁垒、强调融合创新的要求。因为新文科的核心就是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交叉互补的学科融合

第一个融合是要做到与交叉互补的学科融合。文学世界不是一个诸多写作技巧的仓库,文学创作也不是把仓库里的技巧拿出来作简单的拼凑,单纯依靠学习文学技巧是难以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的。“文学是一个识别写作艺术的新制度。一种艺术的识别制度是一个关系体系。”[1]换言之,文学创作涉及对世界观、价值观、审美体验的发现与再造。它既是对可能世界的构建,又是对既有生活世界的批判性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突破既有的理解模式,换一种视

角、换一个切入点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仅要强调写作,更要强调“创意”的原因。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意味着去打破界限,大胆创造。那么,要达到“破墙打洞”的效果,我们不能只是大量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而要教学生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融会内化各门学科的知识,在学科交叉点上拓展视野、提升技能。只有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我们才能发现既有世界观、价值观等的“缝隙”,对它进行开凿挖掘,突破既有的思维和写作范式。

学科交叉点首先要在文学学科内部寻找。北京大学曾经开设创意写作课,一直都强调学生学习各类文体,诸如诗歌、小说、戏剧。而且采用“研究”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比如 “中外戏剧研究与写作”“中外诗文研究与写作”“古典诗文研究与写作”。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把握文学内在的规律,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知道既有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体系是如何构建的。这既是一种建构又是一种解构。说它是建构,是因为这是要在学生的思维中搭建一个有关文学的总体框架体系。说它是解构,是因为正是在熟悉这一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机会对它进行创造性和实验性重建。写作一方面是依据规律进行训练,另一方面是对成规的突破,是一种创新和重建的训练。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尝试。

除了在文学内部进行突围重建,我们还要跨越单一学科壁垒,在多学科视野下以学科融合的方式实现文学体系或文学制度的重建,比如与广告学、新闻学、新媒体、当代新科学等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融合交叉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种多学科融合的视野,创意写作视野就会太狭窄。文学从来不是一种话语的独白,它必然同时讲述社会、人生、自然、意识等问题。大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和话语上的多面体,而不是一条直线或一个平面。大多数优秀的文学家都同时是杰出的思想家,即便是那种只关注形式创新的作家也是这样。事实上,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史,正是因为他们用形式创新的方式挑战了既有的审美方式,重塑了人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框架。这才是形式创新的灵魂,也是文学“创意”的要义。反之,如果仅是在中文专业一家来实践创意写作,那我们最终会落入基础写作训练的窠臼,还是跟中学语文教育一样,这种情况下我们培养的还是文字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而不是文字和思想的创新者、创造者。正因为如此,除了在培养体系上要学科融合,我们也建议创意写作学科的生源在专业背景方面是不拘一格的,是多学科的。

二、新媒介美学视野下的科技融合

第二个融合是与科技融合。很多影视界、网络文艺界、戏剧界业内人士反映,像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最具优势之处有二:一是他们接受了非常系统的学术训练,有优秀的学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此基础上他们有充足的学养积淀去厚积薄发;二是作为年轻人,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有切身的体验和领悟,能够敏锐捕捉文艺传播的新形式、新潮流及文化发展的新热点,并用最新出现的媒介技术进行即时表达。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年轻的一代已经习惯于发声,并在发声的过程中结合最新的媒介技术展现个性,思考文化。

科技的发展对创意写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发展本身就是创意的一个源泉。当我们学会了用胶片记录影像,学会了如何录制声音,蒙太奇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时空变换在文学中早有应用,但是蒙太奇的出现使这种技巧变得更为明确。同时,蒙太奇作为一种影视素材的拼接方式,它对以往的意义建构也提出了明确的质疑,从而一种非线性的理解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技巧和文学中的时空变换共同打开了一个新的问题域,它表明文学中出现的时空变换不是一种文学独有的意义建构方法,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理解问题的方式。如果没有电影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域不会表现得如此明确,也就不会得到人们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运用。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出现了“即写即读”的创作/欣赏模式,虽然这种追求时效性和热点效应的文学模式在意义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上充满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给了写作和阅读极大的自由,它进一步打破了那种精英化的文学创作/欣赏模式。同时,很多年轻人也因此能够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他们既是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又是网络文学的作者(即便他们的作品尚难以称为经典)。正是通过网络文学,文学前所未有地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科技的发展也对文学提出了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文学性进行重新定位。因为如果电影能够做到更好的仿真,如果3D技术、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以及各种穿戴设备能够更逼真地让人置身在“另一个世界”之中,那么文学的独特性又体现在哪里?是心理真实,还是思想深度,抑或是对文字本身的审美?于是,科技进步在为文学的传播和创作助力的同时,也对文学世界本身提出了批判。它要求文学重新定位自己、为自己赋权,在新的艺术体系中获得自己的权利。而对文学性的再思考,只有在我们充分了解新媒介、新技术的特点、内涵,对新媒介、新技术有着充足的审美经验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可以说,在当代,不懂新科技的人,很难创作新文学,生产新的文化产品。

三、抓住时代脉搏,与时代问题和生活热点融合

第三个融合是抓住时代脉搏,与时代问题和生活热点融合。这是文化具有生机活力的必要条件。文学创作的一个动力就是对生活的问题意识,但是它并不呼唤一种必然性的解答,而是呼唤人们正视这些问题,思考与理解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投入生活。生活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生活中新的问题意识往往就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在为某些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正如巴尔特看到的那样:“文学将世界再现为一个问题,从来不最终地将其再現为一种答案。……它通常向世界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却不曾是直接提出的。”[2]对生活提出批判,开启可能的生活,正是文学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教会他们如何在看来不言自明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意识。一个新的问题和新的创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方面是说新的创意往往是对新的生活问题的回应。正如小说直接回应着个人主体性、自我意识的问题,小说家实际往往是通过小说的个人化叙述和对主人公个体的关注来思考个人生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说新的创意往往会带来对生活的新的问题意识。比如意识流小说促使我们思考生活是由一个个事件点构建的,还是由回忆等绵延不绝的时空体验形塑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真正的创意写作只有在关注生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为不关注生活,我们便无从发现自己的创意所依托的问题。

我们还必须看到,生活不仅仅是个人的小生活小世界,还是人类群体的大生活大世界。关注后者,就必须把握时代语境,抓住时代脉搏。20世纪初期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就诞生于这一视野之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鲁迅的写作是地地道道的创意写作,从《呐喊》到《故事新编》,从《野草》到他的许多杂文,无一不采用在我国文化场域中从未应用过的新技巧,去表达一种新的文化意涵,也无一不面向新的时代。因此,我们培养创意写作人才,也是在培养为生民立命、为家国立言的创新型人才。创意写作不仅要对文艺话语场发声,还要对时代发声。它既要呼唤新的文艺,又要想象、呼唤和塑造新的时代。只有这样的创意写作才是有生机和活力的。

四、深挖文化血脉,与民族经典文化融合

第四个融合是与民族经典文化的融合。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机械对应的关系,即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仅仅是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并不意味着具有一种能够转化为普遍性的独特性,因为很难说单纯的“不同”就具有生命力,绝对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平均主义观念是无意义的。这句话应理解为一种辩证联系,即一个民族中最经典的、最具生命力的东西恰恰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遍的人类文化的一个必要侧面。正如人有众多不同的精神侧面,没有一个民族拥有人类全部的普遍性,从而将人类所有的精神侧面展现出来。因此,深挖民族经典文化,具有强烈的人类普遍性文化建构的意义,能将人类的不同侧面展现出来。挖掘民族经典文化,为创意写作助力,这不是一种“向后看”的回溯,而是一种“向前看”的特殊方式。只有明确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要过怎样的生活、追求怎样的价值实现,并将它们书写进文艺作品中,文艺的创意才有实在的落脚点,我们才能在文学领域中构建具有代表性的可能世界。尤其是在当下文化多元化和趋同性并存的时代,应当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创意写作离不开民族优秀文化,离不开地方文化,离不开特色文化。

创意写作对民族经典文化的汲取与再创作,也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意义以及语言与民族的意识存在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前者合起来形成后者,而是民族活生生的存在创造了意义与语言。”[3]我国有许多可供融合的丰富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如山西被誉为“地上文物博物馆”,内蒙古有草原文化、马文化,西藏有高原雪山自然环境和佛教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广东有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等,其中都蕴藏着祖国的文化血脉,它们依然影响着我们对新生活的理解和建构。创意写作如果能与传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就可以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如西藏、内蒙古、岭南等地制作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影视、歌曲、戏曲、舞蹈、绘画,这都是他们对独特民族文化的一种挖掘。很多优秀的文学写作都来自对地方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发掘,是用新的表达方式书写新的时代诉求。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拥有一个绝佳的文化发展“黄金窗口期”,当前的文化创意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创新创意来呈现和推动民族的新发展、新

变化。

关于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上述“四个融合”的总体思路,就是要重视“创意”。这就是说,我们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单纯的语言文字生产者,也不是培养经典意义上的精英文学创作者或传统的“作家”。创意写作更关注的是写作背后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带来的文化活力,要培养的是“创意”至上的语言文字创新者、创造者,是创意“写家”。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不能绝对化,我们依然要注重传统的文学教育和中文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有效经验。而在当下各种思潮交汇激荡、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之外,主动求变,开拓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正如新文科建设强调“守正创新”那样,创意写作不但是文学之梦生长的地方,亦是创新文化的梦工厂。

参考文献:

[1]朗西埃.文学的政治[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8.

[2]巴尔特.文艺批评文集[M].怀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4.

[3]【日】九鬼周造.九鬼周造著作精粹[M].彭曦,汪丽影,顾长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2.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创意写作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特征分析
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