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与探析

2021-03-31林育曼饶浩

大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院校大学生课程

林育曼 饶浩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加快转变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培育发展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倡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于强化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与举措[1]。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新常态下地方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如何?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与探析。

一、广东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以广东省应用型地方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选取广东省的粤北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所地方高校的本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974份,回收率为98.7%。此次调查主要包括创业环境、创业意识、创业课程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部分院校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以及在校生进行了访谈。

(一)创业资金的获取途径是创业的难题,创业意愿影响最大因素来自家庭

一般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银行借贷及风险投资。难以获得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始终存在的最大难题。调查显示,5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资金来自家庭的资金支持,21%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来源于政府机构,15% 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来源于学校,仅有10%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来源于银行。

同时,71%的大学生认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17%认为来自学校,10%认为来自自身因素,2%认为来自社会。对家庭影响因素方面的调查显示,56%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不好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也有21%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好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创业,1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选择创业与家庭的教育有直接关系,而8%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观念不开放会影响下一代的创业观念。从这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创业与家庭脱离不了关系,也反映出资金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创业意识不足,毕业后首选创业的比例低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在高校创业教育领域起步也比较早,自2000年起,广东省大部分高校开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广东省有35所本科高校设置了创业学院,107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那么广东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如何呢?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立即创业”的仅占2%,73%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创业”,8%的大学生选择“先考研后创业”,17% 的大学生选择“依情况而定”。同时,在对创业的认识方面,57%的学生认为应以学习为主,没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在创业上,他们觉得大学的学习时间比较宝贵,没能很好地去拓展一些创业的任务;21%的学生认为创业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害怕失败从而浪费金钱和精力;15%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害怕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7%的学生认为创业不知道要从哪一个方面入手,没有什么创业的意识。

目前,高校的课堂时间占了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大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有限,在校期间创业也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结果[3]。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求稳的思想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很多人不愿意自主创业[4],加上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创业能力,认为创业只能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

(三)期望有更多的创业相关政策,社会实践活动对自主创业帮助最大

在被调查大学生中,43%的学生认为,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35%的学生认为,学校或者企业可以提供社会实践机会,14% 的学生认为学校可以提供更多创业比赛,8% 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与自身的天赋和家庭的观念有关。

社会实践是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5]。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4%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社会经历;23%的学生虽然有过社会实践经验,但他们认为这些经验没有促进其创业能力;21%的学生虽然有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意愿,但是并未实际行动;仅有2%的大学生能够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我的创业能力,并已经着手于自己的创业当中。

有4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自主创业帮助最大的活动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大学的社团活动,12%认为是大学的创业大赛。

(四)创业课程以基础类为主,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课程最需要加强

调查显示,大学生接受的創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创业基础类课程,占34%;其次是创业指导类课程,占24%;创新研究类课程占14%;学科前沿知识类课程占14%;其他创新创业课程占23%。

同时,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最需要改进的是“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占59%;其次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占49%;认为“需要改进教学方法”的占43%,认为“课程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占31%。此外,在调查“希望开展的实习实践/学术活动”这一问题时,被调查学生认为可以“提供更多活动开展机会”的占74%,希望“提供相关培训课程”的占73%,希望“丰富各类活动的开展形式”的占71%。

二、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创业基金支持体系,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上述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经济环境方面主要是融资问题[6]。以广东省为例,除了来自家庭,大学生可能获得的创业融资途径就是各类大学生创业基金和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例如,广东省团委建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基金+孵化培训基地”的一体化扶持机制,由广东大学生创业基金、广东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广东大学生“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三大块内容构成,主要对大赛的获奖项目予以支持。“广东粤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主要通过向社会募资,并专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市场化管理投资基金,其主要投资“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的优胜项目、在校大学生及毕业5年内的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具备独创性、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这些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创业后期的资金资助以及对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给予奖励,而鲜有对创业初期的学生提供资金资助的。可见,政府需要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基金支持体系[7],尤其是如何为大学生创业初期提供资金资助,辅助大学生踏出创业的第一步。

(二)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

调查反映出大学生选择创业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除了资金的获得外,这也与家庭观念和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士轻商”“重农轻商”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因此学校、政府和社会应努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学校层面,一是可定期举办“创业沙龙”,邀请各个专业的成功校友回校分享创业成功的体会,成功校友的创业经验与专业切合程度较高,更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二是通过举办“创业论坛”等讲座,分享最新的创新创业动态,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三是可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计划,把创新创业热情转化为创新创业行动。四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创新创业的案例,宣传创新创业政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创新创业教育随时随地进行。

发挥学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的互动功能,邀请企业走进校园,与学校联合开办创新实验班,创办创业基地,形成校内校外、校园与社会、人人有责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

(三)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有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

调查反映学校开设最多的是创业基础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通识型的课程,授课对象是全校学生,课程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于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来说,这种通识型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各个院校本身有着各自的优势学科和地域特色,学生的就业或者创业有一定的倾向性。

因此,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一是要设置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以及创新创业实务类课程。该类课程可在低年级开设,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就业基本知识和经营企业的基本技能。二是要设置创新创业实训类课程,WKB团队训练、沙盘模拟训练等能为学生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三是要设立特色课程。例如,根据麦可思2016年对粤北某高校的调查报告显示, 该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销售、餐饮/娱乐相关的岗位,主要集中的领域是零售商业、教育业。因此,该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给学生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例如针对零售商业的营销类课程,而教育培训业则需要学生具备关于课程设置和培训的原理和方法相关知识,能够教授和指导个人及团体,能够正确评估培训效果等。四是要引入外校、外地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具体包括网络公开课,精品开放课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并纳入学分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可根据需要分层开设,既有针对全校学生的普适型课程,也要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导向型课程,还可根据本校学生创新创业特点提供“特色”型创业课程。

(四)创优教学方式,更改考核方式,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调查显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迫切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目前,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但教学方法仍存在不足,缺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带入课堂,通过案例法、模拟训练、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针对课程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这一问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制订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走出去”,即通过校企“双向交流”,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跟岗学习和实训不少于3个月,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提升其自身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选派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培训进修,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素质。“引进来”,即聘任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承担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

同时,应推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改进学生的考核评價方式。要改革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8],根据课程的层次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基础类课程可采用笔试的形式;实践实训类课程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导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

(五)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学生能力增值,使大学生从被动就业走向自主创业

相关研究表明,参加过创业大赛、参与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或自身有过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其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其他毕业生,此类经历是大学生积累实战经验、获取创业资源、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途径[9]。同时,调查显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最需要改进的是“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的问题。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外实践活动均对促进学生能力增值有积极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各专业应结合自身专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可结合学科专业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将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同时结合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以及省级、国家级的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通过竞赛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学校还可寻求校际、校企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并通过开展校际、校企联合活动,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改善创新创业活动的单一形式,从而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完善课内外实践环节,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增值。

猜你喜欢

院校大学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