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融合

2021-03-18邓晓正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媒体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为外语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元的学习方式。但是对于直接接触外国语言和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具有正确的思维判断。课程思政要深入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思政为“道”、为“德”,专业为“术”、为“才”,两者相融,才是外语人才。外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新媒体教学方式,才能因材施教。混合式教学及国内外联合共建课程,都是新媒体时代确保课程思政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非通用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新媒体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数字化新媒体视角下的非通用语种教学改革”(CXQX-JY201801);2019年度广东白云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及教学改革建设项目“《朝鲜语专业与职业发展导论》课程建设”(BYKC201909)

[作者简介] 邓晓正(1983—),女,广东东莞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朝鲜语讲师,主要从事朝鲜语教学法、朝鲜语语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9-0184-05    [收稿日期] 2021-07-14

一、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职责做出了明确的阐述。首先是“传道”,即传授人生的道理;其次是“授业”,即赋予某种知识与能力;再次是“解惑”,即解除学习者的种种疑惑。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走进了新的时代,共有90多个专业类别,500多个大学专业,行业日趋精细化。但是,“传道”依然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传道”的新阐释,要實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不能仅靠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而是要通过各个专业、各个课程、各个单元的柔性渲染,以隐性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往限于技术的发展,所有的课程都依靠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当今,新媒体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早已形成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约束的数字化教育空间,尤其是5G教育技术的到来,虚化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在此大环境下,外语非通用语专业①的发展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它不再是少部分人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学习的语言,而成为和通用语交相辉映,在培养复合型的新文科外语人才方面的主角之一。那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在非通用语专业如何实现其“传道、授业”的目标?这是当前讨论较少但又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与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课程思政的意义十分重要,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应答。新时代下,教育部连续颁发多份重要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它既是教育理念,也是教学方法[1]。落实到专业教育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课程思政和教学内容的融合。教育部于2020年6月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是说,在专业教育的内容上,必须融合“中国情怀”的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任课教师应该柔性融入爱党、爱国的情怀,在教学例证、教学课件、教材编撰、课堂话语等方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2.课程思政和教学方法的融合。教育部于

2017年12月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提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可以理解为通过以上不同的方法,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即通过课堂实践、实训的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政治精神;通过网络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平等互助的文化素养等。

3.课程思政和任课教师的融合。教师是课堂的直接组织者,教师的思政情怀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明确新时代的育人方向、传播时代正能量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只有广大任课教师具备良好的爱党爱国、求真务实的思政情怀,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二)课程思政与非通用语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融合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8年颁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做出了以下要求。

1.素质要求。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学科基本素养。

2.知识要求。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3.能力要求。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首先,在素质要求上,应当具备正确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情怀,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直接接触国外意识形态的时候,才能保持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才能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做出正确的传译。

其次,在知识要求上,在学习外国的语言时,首先要了解中国的语言特点;在接触外国文化的时候,也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地域、民族文化。只有建立了历时、共时并存的中外语言文化思维网格,才能谈得上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在能力要求上,不能只会运用外语进行交际,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因为外语的学习、翻译,对于外语人而言,是终生的过程,不断阅读、积累、运用,才能真正成为行业人才。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毅力,是一种“内功”。

由上可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的人文教学方式,和《国标》的要求紧密结合。外语人不能以“外”为理由,而忽略了“内”。“内”才是根本,才是文化、价值的积淀基因。先“内”而“外”、由“内”至“外”,方是新时代之外语人。而课程思政正是一股推动外语人成长的“内力”。

三、非通用语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受限因素

非通用语专业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非通用语教育归属于外语教育,具有直接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的特殊性[2],它需要培养既具备正确的中国立场,又透彻了解对象国国情的外语人才。

(一)专业结构层面

专业结构主要从课程、教材、教法三个维度构成。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目前大部分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都会更加注重外语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3]。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泾渭分明,能把中国语言文化和外国语言文化相融合,显著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外语类课程几乎没有。从教材选取角度看,由于非通用语专业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国内自编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因此,目前大部分院校还是选用国外出版引进的教材。以朝鲜语专业为例,近10年来,大部分院校使用的教材,编者都是韩国学者,内容都是以韩国社会文化为中心而组织的语言素材,学生不但难以从教材中吸取“四个自信”的养分,久而久之,甚至会对中国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感到陌生。从教学方法角度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在后疫情时期,多种学习模式不断呈现,学生吸取知識的形式和途径多元化、多样化,如何筛选、甄别其中真正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方式,也给外语课程思政带来思考的空间。

(二)师生背景层面

从教师层面看,目前大部分非通用语专业的教师队伍,一般是由4~5名中国籍教师和1名外籍教师组成。其中大部分中国籍教师都具有长时间的国外学习背景,因此,巩固、提升非通用语专业的中国籍教师的政治思想意识、深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外籍教师教授面较广,几乎涉及每一个班级,明确外籍教师授课内容,加强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理解,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只有建设师风师德良好的外语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根据本人所在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朝鲜语专业的调研结果,近80%的学生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是“喜欢韩国文化,尤其是影视娱乐文化”。参考疫情前的情况,约60%的学生会在高年级前往韩国留学1~2年,部分国内建立了互免学费交流项目的院校,出国率近100%。换言之,朝鲜语专业学生首先喜爱韩国文化,然后又在韩国的土壤环境中学习成长,那么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会相应存在不足或缺失。这是外语思政教育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国别地域层面

非通用语专业主要是培养对象国的涉外人才,所以,不能仅仅通晓中外两种语言,也必须通晓两国的政治、历史、民族文化。但是,如果说语言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国际政治时局则是不断变化的,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历史观、政治观,也是外语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认识全面、立场正确,才能成为良好的外语人才。对于“三观”还处于易于摇摆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在流行文化不断诱惑的大环境下,如何引导他们学好国情国别知识,无疑也是外语教育的重要一环。

四、新媒体时代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虚拟课堂、多媒体教室、线上课程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外语教育更加活跃,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实现非通用语人才目标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成熟度上。学习内容电子数字化、知识传播瞬时化,这种巨大的技术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需要辩证地认识,才能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从积极作用层面看,首先,硬件技术的普及,使广大外语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电子课件、视频、电子题库等制作,从而反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现具有了内容基础;其次,兼备多种功能的教育软件的开发,使外语课堂可以搬到线上,并且通过数字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全程观察,例如超星学习通、微助教、云班课等教育软件,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数字技术支持;再次,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新颖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点,使学生产生了新的学习体验[4],学生的学习个性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尊重。从消极作用层面看,首先,数字化媒体技术更新较快,外语教师既要忙于授课内容的整合,又要忙于学习、适应各种教学技术软件的应用,容易顾此失彼;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当前的00后大学生就是新媒体人,他们对媒体技术的熟悉和依赖,超过了教师群体,但是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突出,意识形态薄弱,信息难分真假,尤其是涉及非通用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学生触手可及,那么在外语思政上就会带来一定的教育风险。

(二)新媒体时代分阶段的课程思政融合实施方法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教学方法,是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要素育人的体系。它柔性地融合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种教学方法中。按照上述所分析的非通用语专业的特点,以朝鲜语专业为例,把其学习过程分为入门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不同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有所不同。

1.入门阶段的课程思政。与通用语相比,非通用语专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零起点”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个导入阶段,即入门阶段。时间上可以理解为开展专业学习之前,与军事训练同时进行的专业教育环节,也可以理解为和初级阶段平行、贯穿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阶段。本阶段学生的特点是“白纸”状态,不管是语言知识上还是对自身人才培养期望上,都需要加以引导,因此,这个阶段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黄金时期。

从教学内容看,此阶段有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这些课程对于“三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一新生而言,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确保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思政才有稳固的建设基础。那么,尽管新媒体教学技术十分普及,但是在此阶段,不建议过度依賴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优美的校园环境、真诚的师生交流、亲身参与的团体活动,也许更有助于践行课程思政的目标。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适当从网络中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过早接触过多的外国意识形态文化,另一方面通过真实的环境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尊师爱友的品质,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

2.初级阶段的课程思政。初级阶段是指学生正式开始专业学习的大一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与汉语、英语截然不同的一种语言体系,不管是发音还是句子语法语序,都会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冲击。

从学习内容分析,由于学生还未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那么,以学生所熟悉的汉语和中国社会文化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词汇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的语言文化;通过中外两国的文化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从而实现建立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新媒体的运用上,可以在超星学习通或者云班课等教学软件上开设课程,为学生安排不同的韩汉语言对比内容,例如,韩汉名词对比、韩汉数量词对比等;学生参考教师推荐的资料(教师应该有倾向性地推荐国内外权威的学者著作——这也是隐性课程思政的方式之一),进行课堂发言后,师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互评留言等,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中级阶段的课程思政。中级阶段一般是指大二至大三阶段,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看,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对象国语言基础知识,具备一般日常简单场合的外语交际能力。从素养层面看,此阶段的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更加明确,更加期待自身在专业方面的提升,但是中国情怀、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未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水平。在此阶段,教学内容上应该不断围绕以上能力和素养开展教学。首先,要创造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既能描述日常的衣食住行文化,也能描述民族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中级阶段是外语学习的关键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不断积累、坚韧不拔的外语精神。

在此阶段,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尤为突出。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非通用语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入。任课教师将优质的电子教材、电子课件、“金课”线上课程、一流线上课程整合后,上传至相应的App,然后通过后台,检测每位学生观看视频的进度和质量,根据数据进行测评。教师从一个具象的“人”,成为一只隐形的“手”,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其跟随“大师”学习“大道理”。在线下课堂,学生可以进行竞赛、交流、点评。另一方面,要对当前各种新媒体数字平台进行甄别,为学生去其糟粕[5]。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使专业知识碎片化、浅层化、娱乐化。很多自媒体平台为了积累流量,制作了大量的外语学习短视频,其中有的内容值得参考,但也不乏一知半解之人哗众取宠,对于专业鉴别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如果看到不专业的内容,不但浪费时间,甚至会受到欺骗。因此,教师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数字化平台上开展学习,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4.高级阶段的课程思政。高级阶段,即大三至大四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具备比较完善的外语专业知识,对对象国的地域国别有较为清楚的了解,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生的“三观”较稳定,会积极思考日后的前景。

在教学内容上,面向在校学生,要着重培养高级层面的中外文学鉴赏能力,锻炼学生沉着冷静的翻译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中国和对象国的国际关系发展。对于在国外或者外企的学生,我们要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对象国的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其国际视野。在此阶段,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外国高校、企业联手共建线上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新媒体技术突破了空间的制约,结合中国的国情,使中国院校和韩国院校、韩国企业共同建设外语线上课程,包括内容、教材、进度、课件、评价等。例如“商务韩语”课程,融入中韩两国企业文化元素,韩国教师介绍韩国的企业文化,中国教师讲授韩语语境下的中国企业文化,然后制作线上课程,使在韩国或者在企业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线上学习。这种情况下,即便在国外的学生,也可以保持在中国语境下学习的状态,养成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外语竞赛活动,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而言,不管在国内、国外,还是校内、企业,都可以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赋能的语言实践目标,提升外语人的中国共同体意识,增强集体感和文化自信。

五、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对于学习人群较为分散、师资队伍较为单薄、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的非通用语专业而言,它像一个纽带,整合分散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但是,因为非通用语专业是我国涉外人才的重要培养园地,保持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正确性,提升其人文素养和中国情怀,是外语专业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不管在哪一个学习阶段,我们都应该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而不能让不良新媒体内容反向浸染学生的思想意识。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才是新时代国家真正需要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9):15-29.

[2]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14.

[3]郭英剑.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及格重大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9-10

[4]刘峰,段智慧.新媒体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85-87.

[5]常樂融融.新媒体时代下教育思维转变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20(2):40-45.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Non-lingua Franca Majors in Universities at the New Media Era: Taking Korean Major as an Example

DENG Xiao-zhe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5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media era has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broad learning space and diversified learning methods. However, for non-lingua franca majors who have direct contact with foreign languages, they should first have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in order to have correct thinking and judgment. Therefo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each course and each classroo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for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inseparable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spects is the right choice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training. In different stage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new media should be adopted to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Blended teaching and jointly constructed courses by school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effective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new media era.

Key words: non-lingua franca majo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3091501908278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新媒体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