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2021-03-17马爱娣

考试周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兼具知识教育、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等多元任务于一体,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何积极践行新课改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应理性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紧密围绕生活背景、创设生活环境、探究生活问题,由此激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在消化与迁移运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与人文修养。为了更好地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目标,文章将详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运用,以推动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课程改革

一、 引言

中学是塑造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生成与人格品质引领均有积极意义。秉承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立足生活化视角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也就是广泛挖掘生活化元素、运用生活化方法、开启生活化智慧、解决生活化问题,把握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深层内涵。《道德与法治》具有理论抽象、实践丰富、贴近生活的特征,将生活化教育与教学改革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学科知识,锻炼实践运用能力,增强学科核心素养。

二、 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立足生活化视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近年来中国践行核心素养教育的出发点。生活化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现实生活场景下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由此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体验中感知生活、学会学习、获取知识,促进其思想觉悟与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基于生活化教育的开放性、体验性与实践性特征,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具有深刻的改革意义。

(一)生活化教育有利于促进课堂参与

以往课程教育活动限定于“填鸭式”方法,以老师口头讲解并板书呈现为主,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做笔记、背诵记忆知识点,课上缺少与老师的积极互动。而采用生活化教育思想,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有利于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活跃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乐于投入趣味十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体验道德知识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由此体验学习的乐趣与实用,通过将知识点运用于生活实践,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二)生活化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教育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点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这样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也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这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保持强烈的参与意愿和积极的讨论热情,大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仅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拉近师生关系,打破了以往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以双向互动体现授课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生活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意识

生活化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限定于课堂教育的创新,更倡导将学科知识延伸到课外,深入生活实践,通过体验生活来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约束行为,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修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道理,再加上老师的积极指导,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与自我约束中实现思想升华与德育发展。

三、 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现如今,越来越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者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迫切性,认真分析生活化教育的优势,并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生活化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生活化教学的经验不足、教育改革的理解不深刻、课堂教学创新力度不到位等原因,生活化教学的成效并不理想,想要达成预期目标,还需继续探索与努力。笔者认为,当前生活化视角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生活化教學方法单一

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多年来采用中规中矩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导致教师一时间还没有转化教育思想,目前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深入不足,课堂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学生课堂参与兴致不高,与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偏少

中学生对生活实践问题、社会焦点问题非常感兴趣,如果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引入这部分新颖、实用的内容,必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实际上从现有课堂教学状况来看,教学内容普遍表现出单一性和滞后性,教师很少结合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学习的成效。

(三)生活化教学目标模糊

立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改革目标,除了强化知识教育以外,也关注如何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都将更多精力用于探讨知识、解答问题,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完全被忽视,课上很少列举生活事例,没有明确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导致“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有悖于学以致用的发展目标。

(四)生活化教育脱离实际

整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不难发现,大多理论知识都与中学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很多生活现象都能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来阐释与解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能真正发挥生活化教育的价值,更侧重于理论与抽象的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脱离生活实际。

四、 生活化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手。与此同时,良好的实践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发展,积极运用符合其认知水平与探究兴趣的生活化视角为切入点,在多元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一)引入生活案例,培育理性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议题式教学策略,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结合不同的案例巩固与运用学科知识点,锻炼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理性认知。例如,学习《生活需要法律》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知生活中的法律无处不在,知法懂法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必备素养,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后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结合“生活中的法律”为主题编排情景剧,情景剧的内容可以来自身边的事,也可以来自时政焦点或者电影片段,如有的小组表演了“子女不赡养老人”、有的小组表演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等,浓厚的课堂氛围吸引每个学生的专注力,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人情冷暖,感知法律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运用生活策略,调动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本身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课堂上要积极运用生活化策略,剖析生活现象或者社会焦点,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时,“互联网”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课前开展一次有趣的小调查活动,了解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情况,包括平时最喜欢的社交软件,如QQ、微信。课上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围绕“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功能利弊”展开讨论,学生非常熟悉这些软件,所以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有的学生认为QQ和微信沟通非常方便,而且自己很愿意发朋友圈倾诉心声;还有一些学生提到网络上有很多虚假信息,中学生要以学业为重,不能沉迷网络;并且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要懂得明辨是非、保持自我。通过热闹的讨论,大家逐渐树立了正确的“网上择友”观念,深化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育道德品质

创设生活情境的最大优势在于带给学生真实的代入感,则更易于他们处于情境之中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由此获得强烈的政治认知与理性思维,潜移默化地落实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创新思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拓展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例如,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切身体会“遵守规则”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培育规则意识,以道德与法律为准绳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为了让学生强化真实感知,课上邀请大家扮演马路上的不同角色,有开出租车的司机、公交车的司机、骑共享单车的年轻人等,而老师则扮演了一个“横冲直撞”的私家车司机。由于私家车不遵守规则,在马路上肆意而行,扰乱了其他人的正常行驶,甚至也威胁了路人的安全。面对这一情况,大家对遵守交通规则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围绕这一现象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由此认识人人遵守规则的社会意义。

(四)聚焦生活热点,强化责任意识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不断变化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凸显学科意义。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当下社会的时政热点,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找准切入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通过聚焦生活热点、探讨社会问题,激活中学生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树立法律意识。例如,学习《法律保障生活》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尊重法律、敬重法律、遵守法律,既不违法乱纪,也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课堂上,播放一段有关“高空抛物”的社会新闻,并带领学生从国发法律层面分析有关高空抛物行为的管理规定。通过法治角度分析社会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能无形中渗透法治观念,培育责任意识。

五、 总结

总之,生活化视角下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这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均有积极作用。教师要把握学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深入生活去挖掘、去探索、去体验、去获得,让学生真正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生活性、实用性和全面性,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情操,将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勇宏.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73):113-114.

[2]杨海燕.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读与写,2020,17(24):16.

[3]胡婷婷.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20(24):221-222.

[4]陈露婷.心与心相“愉”情与暖共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体悟[J].中學教学参考,2020(22):44-45.

[5]陈志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向生活拓展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0(6):23-24,49.

作者简介:

马爱娣,安徽省亳州市,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育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