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中渗透数学理念的几点做法

2021-03-08冯荷兰

家长·中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本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上,“读”“做”“议”的编排与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同时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数学的生活价值。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恰当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让他们融入数学学习的乐趣中,多元评价的理念渗透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基本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2-0024-02

【Abstract】In the layout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reading", "doing" and "discussing"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living mathematics knowledg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s life examples into the solution of mathematics problems, and closely links life with mathematics together, it embodies the life value of mathematics. In actua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per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can stimulate students' passion for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let them integrate into the fun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The idea of multiple evaluation is undoubtedly a good choice.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Basic concept;Practice

初中数学教材中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各种学习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和较多的交流机会。教材中“读一读”“做一做”“议一议”在讲清楚数学起源和生活原型,展现的数学知识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在工业生产、农业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实用价值外,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素材从不同角度逐一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是数学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教师如何将这些理念无形地贯穿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是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数学教师只有将理念融合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会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艺术和章法,本文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进行简单阐述: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是要跳出传统数学的思维方式,建立逆向数学思维,形成多种解题方式和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性质”在计算中的应用,这一块内容就会涉及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在教学中,我首先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用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各种建筑物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他们的思想,为后面的大胆设想、发散思维提供一个温床。接着我设计了层进式的问题链: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分别是哪几个?

2.图片中的等腰三角形你是否可以找见?

3.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问题形成了任务驱动的学习数学支架,让学生在完成以上任务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无形对接和勾连在一起,生活中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成了“有本之木”。接下来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首先学生动手剪出等腰三角形(学生可以画图剪下或者折叠剪下)的纸片,按照刚才剪的方法和剪出的图片判定等腰三角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然后再沿着对称轴对折,分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通过动手对等腰三角形有了感知体验,在体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数学分析能力就水到渠成。最后是把得出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再次回到生活中进行验证: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畫出它的高,本题目没有图,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逆向思维了。

二、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与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

学生中经常把学数学说成“做数学”。可见数学就是在做中学。“做”的过程既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心理体验和思维形成过程,学生“做”的是生活,“做”的是知识,“做”的是理念的渗透,长时间的“做数学”就会形成数学的眼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哪一款手机套餐更合适”。手机是现代人的必备品,是学生最爱,只要谈及手机想换的问题和话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课本中的引言:你了解哪些与手机资费相关的术语?你知道哪些手机资费套餐?他们的收费标准是怎样的?这三个问题把学生对手机的好奇与兴趣拉回到数学问题中,此时把学生眼中的“手机”瞬间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前对手机资费现状做一调查,此时可以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这一鲜活的生活实例,引发了学生对现实数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做好铺垫。紧接着,课本中出现了一张关于手机资费套餐的图表,这一数学素材为师生探究提供了任务驱动和探究载体,同时手机作为电子产品,又在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

本课中“做一做”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手机资费宣传单,根据宣传单,每月的资费受哪些因素影响?影响资费的通话时间有哪些?

2.了解你家某部手机若干月的各项通话时间,影响手机资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哪项通话时间?

这三个问题相对于前面的问题就深层化、数学化、复杂化和现实化了,解决好这一问题会用到数学基本知识(变量、常量、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从了解家长的话费做起,教师提供表格:本地话费-本地通话时间-长途话费-长途通话时间,最后把通话时间和通话费用以函数的形式呈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题,感受函数作为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全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函数的选取和应用,但是对于部分学习被动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生互动,在单独辅导和讨论中激发学生求学的欲望,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获得个性化的成功体验。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设计遮阳板》教学中一定会用到南北纬度、冬至、夏至等地理知识和节气常识,用数学眼光打通学科间的界限。这堂课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理想化,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用数学眼光处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把遮阳棚抽象成几何图形,具体步骤如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用所学数学知识表示实际问题,进行数学计算或数学推理,得到数学结论,回到实际进行检验。数学建模的过程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数学思想生活化的过程。

三、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就像一把双刃剑,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会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片面、静止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消极的制约作用。数学评价中采用多元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习过程的评价

数学活动中有“做一做”“议一议”。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

(二)数学思维的评价

“想一想”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观察他们数学思维品质养成中的得与失,数学思维策略的构建过程,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教学情境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学中及时补充数学小故事(包括历史故事和数学家的人物传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数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何更加高效愉悦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以后教育教学中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邵春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J]. 现代教学,2009(Z1).

[2]程蕾.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2).

[3]赵月青.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5).

[4]张建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J].考试周刊,2013(26).

[5]谢小华,唐翠英.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做法[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4(01).

作者简介:冯荷兰(1972.07-),女,漢族,甘肃高台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责编  杨  菲)

猜你喜欢

基本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浅析《Go for it!》教材中体现的新课标(2011)基本理念
预设开放促成教学生成
浅析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改探析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