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的路径

2021-03-07刘婧

红豆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概论

刘婧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抓住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教育题材,把抗疫情境作为第一手生动教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中去。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危险同在,本文深入探讨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的应有之义、融入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新方法、新举措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与价值,引导大学生思想全面发展。

【关键词】抗疫情境;“概论”课;思政课教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籠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直至今日疫情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大学是青年学子建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青年人,亦是疫情防控中思想工作的重点“保护”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年2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印发《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工作规程》强调了疫情期间全国各高校应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如何提高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担起疫情思想教学重任。把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从理论中深挖、在实践中探索,充分发挥“概论”课对大学生在公共应急事件中的价值引导与培养作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应有之义

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全国上下共抗疫,三个月封锁式、全面式、精准式防控有效遏制住疫情发展态势,充分体现了总揽全局、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好的情景素材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抗疫英雄故事、抗议精神是此次疫情防控给当代大学生最好的教育素材,用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弘扬抗议精神,培养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精神。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应涵之义。“概论”课紧紧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用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甄别和判断疫情中各种声音,坚定爱国主义。习近多次强调思政课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这为大学生增强精神动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根本遵循。疫情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工作者、日夜坚守在防疫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放弃假期奉献在工作岗位的普通员工、无偿捐赠物资的好心人以及每个配合防疫工作“躺在家里就是做贡献”的普通民众,以“微”见“著”的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唤起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的家国一体观念。

(二)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是精神之钙,是人们前进方向的永续动力。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一位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习近平强调:“我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制定人生目标的指南,也是“概论”课的重要抓手,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实践为契机,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化与沉淀,帮助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概论”课引导学生感知“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对疫情的积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坚定14亿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跨过崇山峻岭的伟大梦想精神。

(三)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

责任与担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蓬勃发展对每一位青年提出的要求,青年人应勇敢担当、勇于负责,不畏艰险,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需求之大需要全民强化责任与担当意识,自觉为抗疫贡献个人力量。2020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则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的重要方法,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大局意识与自觉意识。第一,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大局意识关键在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学生谨记关键时刻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利益,以大局为重。第二,自觉意识。抗疫过程中最基本的是明确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大学生应该以高度自觉的法纪观念严格遵守有关疫情防控规定,积极主动及时的向有关部门反映身边疫情的最新情况;在当地有关部门人手紧缺时,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投入到抗疫防疫工作中去;在互联网上随手举报捏造事实、无端抨击党和国家的有害言论。

(四)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伟大成功根源于坚忍不拔地工作,以全部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习近平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斗精神是大学生应对困难挑战的内在动因,疫情考验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对舆论信息的甄别能力。“概论”课通过抗疫情境融入确立大学生奋斗目标,提升综合素质。疫情最吃紧时匮乏的不仅是物质资料更是人才,这为大学生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认真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其他各专业知识,这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二、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的现实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可避免造成影响。2020年初,教育部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明确要求,全国各高校陆续部署开展网络教学,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目标。这给思政课教师团体不论在客观现实条件还是教师个人主观条件亦或是学生的现实及心理条件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危难关头,教师和学生共克困难、同心同力,让抗疫情境在“概论”课发挥更大价值,将抗疫情境展现的精神与优良品质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一)转“危”为“机”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高校课程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如何顺势而为转“危”为“机”,促成“概论”课新的飞跃,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首先,从客观条件上来说,我国教育资源及物质资源分配不平衡、硬件设施尚不完备、网络技术使用不发达,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下,教育条件面临更大冲击,部分大学生面临无法支付高额的宽带费用;网速不达标,连接不到课堂;软件平台容载量不够,课堂卡顿、系统崩溃等情况。其次,疫情爆发之前,绝大多数的授课模式是线下授课,并且大学生每周在课堂或参加讲座或自主在校学习时间不低于15小时,学习过程中只有不到10%的内容采用某种或多种虚拟方式。疫情爆发后近一学期全覆盖线上教学、零线下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真实互动为零,教师无法准确、快速的获得每一位同学的课堂反应。

(二)避免泛式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后,全国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了疫情教育,通过战“疫”故事传播战“疫”精神,通过学习习近平抗击疫情讲话精神感悟抗疫力量。但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的过程中出现“泛泛”教育现象并未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由以下方面导致:第一,抗疫情境与“概论”课重难点契合难。抗疫情境作为教学素材,既包括政策层面素材,也包括理论层面素材,更包含实践层面素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法快速衔接,无法精准找到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突破点,从而也就无法使抗疫情境为“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路径。第二,抗疫情境深入浅出。教师根据“概论”课内容选取抗疫情境时,容易形成多选、盲选的思维定式,大量的抗疫情境素材涌入导致课程内容无法聚焦、透彻分析。第三,线上教学的泛泛模式。由于教学场域及条件的改变,教学形式处于泛式状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停留在电脑屏幕上的“收到”、“明白”,无法通过学生对课堂的实时反应做出相应的内容调整与扩充,只能通过预设学生的课堂状态备课;课堂语境也由传统线下一对多模式向自由式转变,“概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研讨变成电子屏幕后的“泛泛之交”,打破了传统“概论”课教学模式。

(三)克服自主学习缺陷

自主学习是每个人终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一课。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获得大量集中的自主学习时空,在此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第一,自主学习意识差、自制力差。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导致全国大中小学生春季学期初期全员居家学习,经过寒假自由散漫的“年味”生活,已然形成惰性,居家线上学习,没有老师的实时监督,听课效率极具降低,大多数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与意识。“概论”课是大学生相对容易懈怠的课程,抱着“随便听听也能过”的心态,也丧失了对“概论”课的兴趣。第二,学习工具的随意性较强。

三、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的路径创新

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是特殊时期特殊办法,习近平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将这些抗疫情境引入“概论”课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为“概论”课提供崭新素材,让大学生在课堂中汲取人生养分,在抗疫斗争中成为中流砥柱。

(一)教师、学生主体相融合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两个主体因素,他们二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构成了课堂的完整性。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思政课教师应当提高教学意识,明确教师角色,全面提高教育素质。首先,端正思想态度。疫情爆发、信息爆炸,致使有些学识渊博的人民教师误入歧途,偏信虚假信息,发表不当言论,扰乱社会秩序,在广大学子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概论”课教师把抗疫情境融入自己的思想觉悟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教育学生将抗疫情境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其次,以研促学,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渠道,以达到优加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是传统课堂中的客体,但疫情中每位大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为“概论”课提供直观感受。

(二)形成“抗疫情境”专题化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模式一直存在于我国教育模式中,新冠肺炎疫情此消彼长,常规“概论”课增加抗疫情境教学之余,应形成“抗疫情境”专题教学,将抗疫情境丰富展开,运用多种形式:PPT展示、演讲、辩论赛、主体教育活动等让学生融会贯通抗疫情境与“概论”课的深刻内涵。首先,讲好抗疫故事。“概论”课教师既要选好案例,又要讲好身边的故事,通过抗疫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引导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的实质内涵。

(三)教育资源共享,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全国高校纷纷采用线上线下双教学模式,这要求学校准备充分,预案详细,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落在实处,这不仅是应急之策,也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教学方式改革。全员、全面、全覆盖的线上教学给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首先,线上教学突破了地域限制,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课《开学第一课》《同上一堂思政课》等,填平了教育资源不均的鸿沟,学生领略了全国各高校教师风采与精彩的抗疫故事。其次,优化学习内容。网络教育资丰富,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平台,且网络授课可以反复观看,有助于学生完善笔记,增加自主学习方式,构建疫情防控全媒体矩阵。

(四)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

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是相互依存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既表现为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断积累、理论的逐渐丰富完善、学科体系的日益扩大,也表现为大学生价值体系引导的具体实践行为。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概论”课教师增强自身及学生的学理性,把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指示、精神转化为价值导向。

(五)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参与是最好的学习。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广大学子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和地方的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動展示大学生作用。

抗疫情境融入“概论”课帮助大学生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建立正确三观,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做到知行合一。让大学生深刻而隽永的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肖贵清,武传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

[2]张小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多重影响[J].北京教育(高教),2020(04).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概论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ExploringConsumers,BehavioralIntentionin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StudyinIoT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兼任”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试论新时期定位思政课教师的三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