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国际形势下跨国研发投资的战略实施及对策建议

2021-03-03章东明

中国商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效应影响因素

摘 要:当前跨国研发投资的逆向技术流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业界和学界关注。本文梳理现有文献中关于逆向技术流动存在性、影响因素、效应以及该领域中国相关研究的重要观点,为更深入和系统理解基于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的跨国研发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当前国际形势下跨国研发投资的战略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影响因素;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2(b)--05

1 引言

中国驻荷兰使馆科技参赞苏光明(2020)[1]强调,当前国际科技合作成果处于早期阶段,正值新冠疫情爆发之年,政府更应鼓励“资本出海”,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跨国研发投资这种国际科研合作形式,最近幾年越发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就已开始注重跨国研发合作,跨国研发投资日益成为创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Howells et al.,2003)[2]。学者由此开始关注跨国研发投资的动机,认识到东道国知识资源对跨国研发中心知识创新的重要性(Kogut & Chan,1991) [3],认为跨国研发投资的重要动机之一是为了获取海外优秀人才、技术及互补资源等(Ambos & Ambos,2011)[4]。

为区别于传统的“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学者将技术从东道国向跨国研发中心的溢出称为逆向技术溢出。随着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国的嵌入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会有意识地将技术逆向技术转移到国内母公司,从而帮助母公司和母国提升技术能力,这种技术从东道国经跨国研发中心再到国内母公司的流动,统称为逆向技术流动(崔新健和章东明,2020) [5]。

现实中基于技术获取这一动机实施跨国研发投资战略时,会考虑一系列问题,如逆向技术流动是否的确存在,受哪些因素影响,会产生哪些效应,企业基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跨国研发投资时,在国际局势不断变换的背景下,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为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最后基于现有理论研究,对跨国公司的跨国研发实践提出相关建议,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起到丰富作用。

2 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性

学者主要通过验证国内母公司或母国是否因为跨国研发中心获得技术提升,从而验证东道国对跨国研发中心的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以及跨国研发中心到母公司之间逆向技术转移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 H?kanson & Nobel(2000,2001)[6] [7]是相对较早对此问题进行探索的学者,作者向瑞典17家大型跨国公司在欧洲及北美的跨国研发实验室的110位研发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发现有一半的跨国研发中心将其领先新技术转移到母国的制造业或研发机构,这表明外国子机构网络确实能获取东道国新技术。近几年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研发研究,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性也得到验证。Chen et al(2012)[8]基于印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00—2008年,43个不同行业共493个跨国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发现跨国公司投资于研发能力相对较高的东道国时,会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能力。Huang(2013) [9]专门针对中国台湾地区的跨国研发进行考察,也验证了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

随着研究的逐渐丰富,学者发现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投资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技术差异、当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海外研发投资金额以及投资形式等,均可能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DAgostino et al.(2013)[10]通过考察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新加坡等(BRICST)在21个OECD国家的221个区域进行的研发投资情况,研究表明只有在东道国与投资国拥有不同的技术密度时,投资国跨国研发投资才可能从东道国获取逆向技术溢出。靳巧花和严太华(2017)[11]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得出只有当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跨越门槛值时,外直接投资将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积极促进作用。Datta & Bhattacgaryya(2012)[12]基于对81个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在美国的研发投资,实证研究得出跨国研发投资与母国从中得到的回报之间并不成线性关系,太多或太少的投资均不能得到较好的回报。Konerich(2017)[13]也质疑对外直接投资并不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游曼淋(2019)[14]基于2005—2014年中国企业数据,研究得出技术密集型跨国投资主要是指绿地投资对国内的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鉴于以上内容,跨国公司若要基于技术获取动机进行跨国研发时,须考量现有条件下是否可能实现逆向技术流动,换言之,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研发时须评估跨国研发中心能否在东道国获得技术。这需要对双方之间的技术差异、跨国研发投资形式和金额、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等制度环境多方面进行调研和决策。

3 逆向技术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已经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跨国研发中心和母公司特点受到相对较多的关注。

3.1 跨国研发中心因素

跨国研发中心的技术能力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技术能力越强,跨国研发中心越容易向国内母公司转移知识, 但Song et al.(2011)[15]以日本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技术能力居中等水平的跨国研发实验室往往能从东道国获得更多的知识。Mudambi et al.(2014)[16]基于对意大利制造业的293对母公司-子机构有效样本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Song et al. (2011)的观点,并进一步得出跨国研发中心技术能力与其向国内母公司转移知识绩效之间的倒U形关系。

跨国研发中心设立时间的长短也影响逆向技术转移绩效,Borini et al.(2012)[17]和Rabbiosi & Santangelo(2013)[18]通过对跨国研发中心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均验证了研发中心设立的时间越早,经验越丰富,更容易获取东道国的先进技术。

3.2 母公司因素

母公司的吸收能力对能否顺利吸收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知识流动双方的知识能力存在差距时,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助于其在知识流动方面的利益最大化。Nair et al.(2016)[19]基于329家印度跨国公司,研究得出子公司能力、知识相关性以及母公司吸收能力对逆向技术转移有积极影响,其中,母公司吸收能力是中介变量,知识相关性是调节变量。母公司吸收能力的关键作用也得到吴先明(2014)[20]研究的验证。此外,母公司的技术感知能力和技术识别能力,对跨国研发中心向母公司的逆向技术流动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Nishant Kumar,2013)[21],而母公司是否有意愿通过跨国研发中心在国外获取创造性资源也正向影响跨国研发中心获取技术的效果(杜丽虹等,2018)[22]。

3.3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本身特点等也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产生影响。Ambos & Ambos(2009)[23]研究得出基于面对面协调机制(pers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PCM)与基于技术的协调机制(technology-base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TCM)这两种机制均有正向影响,但TCM对逆向技术转移的影响不随环境而改变,即不管跨国研发中心与母公司之间是否存在文化、地理或其他方面的差距,技术协调机制越好,母公司将获得更高的技术知识,而PCM对逆向技术转移的正面作用,会由于地理、文化以及语言差距越大而被削弱。后来,学者还基于此结论,研究跨国研发中心的自治程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技术特点也会影响逆向技术流动绩效,H?kanson & Nobel (2000)认为只有当转移到母公司的技术可能让母公司获得在该技术上的独占性时,逆向技术转移才会发生,也就是说被转移到母公司的技术通常很难被其他公司模仿,隐性知识符合这一特点。基于资源基础观,作者提出技术特点包括技术知识的清晰性、可观察性,以及团队依赖性均负向影响跨国研发中心向母公司的逆向技术转移行为。知识相关性和所开发技术的复杂性(Silveira et al., 2017)[24]也影响跨国研发中心向母公司的逆向技术转移。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影响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参与逆向技术流动的主体特征,即技术发出方和技术接收方的技术能力、意愿等受到相对更多的关注。最近几年的研究逐渐关注到逆向技术流动过程,技术本身、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等也可能对逆向技术流动产生影响。鉴于此,以期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的跨国研发投资,须在战略实施前、实施中以及实施后进行可能影响全局的因素的系统评估。根据跨国公司和东道国的具体情况来重点控制关键因素并作出适时调整,从而最大化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4 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效应

跨国研发投资实现逆向技术流动对母国创新系统可能起到完善效应。由于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研发投资时,母国政府需要确保其国家创新系统能够让跨国公司有条件投入到全球化的知识寻求中,母国的创新政策制定者须明确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属于资本开发活动(asset-exploiting activities)还是资本扩张活动(asset-augmenting activities),以及区别出跨国公司走向国际化时自身知识基础设施与投资东道国的技术知识之间的匹配程度,从而能够制定出有利于本国跨国公司走出去的政策,并鼓励这些企业与本土企业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这一系列过程促进了本国技术创新系统的完善。对母国创新系统的完善效应还体现在对母国创新绩效和生产率的增长方面,这在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性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

还应注意到,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有可能产生技术外泄(leveraging knowledge)。当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分支机构时,假设跨国公司或母国的关键技术是在国外开发完成时,也加剧了自身有价值的技术被当地竞争者复制的风险。

正因为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可能带来上述效应,跨国公司进行研发投资时,须客观衡量其对公司和国家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负面效应,不仅有助于公司管理层作出更好的决策,也为其能否获得相关的国家政策支持提供了理论支撑。

5 与中国企业相关的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跨国研发投资的逆向技术流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柴庆春和张楠楠(2016)[25],Yuan & Zhang(2018)[26]等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为研究基础,验证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表明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也有学者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进行研究,如Fu et al. (2018)[27]检验了企业跨国研发投资对其技术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研究,国内仍处于初步阶段,杜虹丽(2018)调研了231家进行过跨国研发投资的中国企业,研究得出母公司对东道国知识寻求的意愿,即技术寻求动力对逆向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崔新健、章东明(2020)以跨国研发中心为节点,将逆向技术流动划分为初阶段和终阶段,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比较研究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中技术、流动渠道、流动情境以及动力对二阶段的分别影响。

6 总结和建议

6.1 总结

跨国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流动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者从最初检验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性逐渐转向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上。根据现有在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性、影响因素以及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跨国研发逆向技术流动是否存在,受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技术差异、海外研发投资金额,以及投资形式等均可能影响逆向技术流动的存在性。

(2)跨国研发中心、母公司及两者之间关系,乃至所寻求的技术本身特点,均会影响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国获取技术及其与国内母公司的技术分享。(3)逆向技术流动会对母国國家技术创新系统、绩效、知识补充等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但也可能存在技术泄漏的风险。(4)对中国企业跨国研发投资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游曼淋.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了吗?[J]. 开发研究,2019(05):73-80.

Song J, Asakawa K, Chu Y. What determines knowledge sourcing from host locations of overseas R&D operations? : A study of global R&D activities of Japanese multinationals[J]. Research Policy, 2011,40(03): 380-390.

Mudambi R, Piscitello L,Rabbiosi L.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in MNEs: subsidiary innovativeness and entry mode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4,47(1-2): 49-63.

Borini F M. The reverse transfer of innovation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of Brazilian multinational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0(03): 219-231.

Rabbiosi L, Santangelo G D. Parent company benefits from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The role of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 in MNE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3, 48(01): 160-170.

Nair S R, Demirbag M, Mellahi K.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in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s: The Indian context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6, 25(01): 152-164.

吴先明.海外并购、逆向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Nishant Kumar.Managing reverse knowledge flow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3,17(05): 695-708.

杜麗虹.创造性资产寻求、子公司影响力与逆向知识转移[J].科研管理,2018,39(07):85-96.

Ambos T C, Ambos B. The impact of distance on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9,15(01): 1-14.

Silveira F F, Sbragia R, Lopez-Vega H & Tell F. Determinants of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for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s: The role of complexity, Autonomy and embeddedness[J]. Revista de Administra??o (S?o Paulo), 2017,52(02):176-188.

柴庆春,张楠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行业差异的检验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08):113-120.

Yuan X, Zhang Y. OF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s of western China[J].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8, 6(02): 62.

Fu X, Sun Z, Ghauri P N. Reverse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emerging market MNEs: The experiences of Huawei and ZT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93): 202-215.

The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nsnational R&D Investment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aking Reverse Technology Flow as an Example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ZHANG Dongming

Abstract: The reverse technology flow of transnational R&D investmen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industry and academi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existe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fects of reverse technology flow,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viewpoints of relevant Chines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ross-country R&D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reverse technology flows for deeper insights and system understanding.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transnational R&D investment under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Keywords: transnational R&D investment; reverse technology flow; influencing factors; effects

猜你喜欢

效应影响因素
画与理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