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发展格局研究

2021-03-03王成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振兴

摘 要: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形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其发展格局及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主要模式以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3-0135-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Chengwen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 Leisure agriculture is a modern agricultural form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its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existing probl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main mode and key problem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is region were clarified.Combined with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reference and decision-making basis were provided for relevant regulatory and business entiti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tern

1 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分界线周边的主要区域,分布于安徽省中部,覆盖六安市裕安区、金安区、霍邱县、淮南市区、寿县、合肥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滁州市区、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来安县等4市市区及其部分下属县区,该区域以合肥市为中心,为安徽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区域位置尤为关键。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本区域借助政策机遇,将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战略布局和本区域资源禀赋、自身特色相结合,不断探索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安徽省是较早谋划休闲农业的省份之一,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部署,在其政策文件中,将休闲农业界定为利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乡村特色服务,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1],界定了休闲农业的内涵和范围,为筹划休闲农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为一种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转型升级的业态形式,休闲农业结合乡村特色和业态创新,为人们提供体验田园生活和乡村风情体验,实现消费和产业优化升级,最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从2016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以来,休闲农业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休闲农业是一种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逐步成为我国农业新的增长点。随后,休闲农业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逐步涵盖休闲观光、健康养老、乡村民宿、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类型[3],成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形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本区域的乡村特色,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4]。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是本区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2 江淮分水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2.1 岭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缺水、土壤不肥沃的条件制约了其传统农业的发展,但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多丘陵和沟脊,较为适宜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新型农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各市县积极进行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和生态农业的探索,开发出休闲农庄、生态园、生态农场、观光园、农业示范园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融合。休闲农业示范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根据布局、规模、特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服务能力、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规模及服务质量、休闲项目数和体验项目数、具备绿色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能力等指标认定的休閑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农庄)的结果(见图1),可以大概明确本区域休闲农业在全省的位势。由图1可知,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来,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和比重持续提升,示范点在全省的占比从15%提升到26.8%,说明岭区休闲农业在全省的位势逐步优化,休闲农业较快发展,区域内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此外,农业农村厅将2020年之前20个左右的认定数量提升到2020年的41个,说明安徽省对休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

2.2 岭区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体现在产业空间分布、发展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以关系网络形式体现休闲农业的区域布局和相关节点区域的网络地位,反映出各县区在本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岭区各县区2015—2020年的2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进行描述(见图2)。由图2可知,除明光市、定远县外,区域内休息农业示范点分布较为均匀,说明休闲农业得到了较为普遍的重视和布局。但区域内示范点分布较为分散,整个区域未形成产业化网络格局。

大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休闲农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探索经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因此,本文借助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数据来进一步分析岭区休闲农业发展格局。2020年6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了999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这些企业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且包含主要的休闲农业示范点,也存在大量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了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娱乐等休闲农业所涉及的项目,因此,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休闲农业结合来研究本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较为可行。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发现江淮分水岭地区内各县区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状况与各自位势。图3反映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县区分布的密集程度。结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和天眼查平台本区域被认定的203家龙头企业数据进行收集,确定区域内各企业的分支或控股企业情况,构建关系矩阵,并通过Ucinet软件呈现各县区产业化龙头企业网络(见图4)。

图3中,方形标记为龙头企业所在的县区,圆圈标记为龙头企业,标记越大代表该地区企业越密集或者本企业在所在地之外的分支越多。由图3可知,裕安区、长丰县、寿县、全椒县等县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较为密集,说明本地休闲农业市场较为活跃,分布在合肥市区、滁州市区等周边的红色圆圈较大,说明部分企业业务范围超出本地,向周边拓展了相关业务,促进了本区域在整个产业网络中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为了量化分析江淮分水岭地区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格局,本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中心度指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借助Ucinet软件的计算,得到相关县区的中心性指标数据(见表1)和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区关系网络(见图4)。

表1中,中心度(Degree)反映接收或向区域外部署分支的企业数之和,能够刻画该区域节点在产业化网络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弱。由表1可知,合肥市区基于较强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诸多龙头企业的分支机构,并且其本地企业大量在其他县区建立分支机构,使得合肥市区在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网络中地位突出,处于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促进位置。除合肥市区中心度最高之外,滁州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和金安区在农业产业化网络中也较为突出,相关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将业务部署到岭区各县区,极大促进了本区域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成为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促进节点。

图4显示,岭区内合肥市区和滁州市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处于网络的关键位置,说明这两个区域在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中具备较强的农业资源配置能力,侧面反映出合肥市区、滁州市区休闲农业与周边县区的协同发展水平较高。除了以合肥市区为中心的少数区域在农业产业化网络中位置突出,与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密切,大部分县区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度度较低,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2.3 岭区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休闲农业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特色文化等为主流发展方向,各区域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结合2018年以来江淮分水岭地区被认定的16家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信息,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梳理,进而提炼本区域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分析发现,本区域休闲农业主要围绕种养殖业来拓展休闲农业产业链,深化休闲娱乐、文化体验、餐饮住宿等方面的业务融合与升级。具体上,可以提炼出3类模式。

模式一:以特色瓜果种植为依托,打造季节性瓜果采摘服务与生态观光,并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与销售业务,如合肥凤岭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樱桃、猕猴桃种植、加工销售与采摘业务模式。

模式二:基于当地传统特色产业,提炼产业主题文化,建立文化产业园,由此设计产业文化体验与教育、绿色餐饮、特色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业态模式,如主打豆腐主题的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

模式三:結合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种植、养殖场地,自产绿色食材,为消费者提供乡村特色饮食和生态观光服务,实现绿色种养殖与休闲观光的结合,如小兰草生态农场、合肥润枝生态园。

除以上三种模式之外,还有部分示范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如基于原有农场、林场等条件,进行中草药种植与苗木、花卉的推广,并拓展了休闲观光业务,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产业融合。

3 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内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 通过休闲农业示范点及龙头企业分布、产业化企业网络分析可知,区域内休闲农业关联度不强、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源于农业产业链仍不完善,传统模式与相关产业的有机耦合不足,最终导致大量企业仍然维持农业生产+农家饭庄的低端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对地域和季节的依赖度都较高,难以实现业务和市场的有效拓展,县区间难以形成资源的交互,多数企业仅限于本地狭小市场的分散经营,未能促进整个区域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

3.2 产业模式仍较单一,存在同质化发展的趋势 虽然各县区相关企业依托不同资源条件,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休闲农业,但仍主要是围绕种养殖、休闲娱乐、生态观光、餐饮住宿等几个模块,具体都是通过采摘、农事体验、农家菜、观光几个模块来吸引客流,业务内容大同小异,出现区域内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客流难以维持,特色不明显。通过天眼查数据平台发现,部分被评为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企业已经被注销,说明本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仍需创新突破。

3.3 服务营销模式有待创新 通过梳理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信息发现,大量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线下口碑方式进行营销,只有少数企业提供了企业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以供信息发布和与客户互动,不能适用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和信息收集习惯,也不利于业务的持续优化和升级。一方面源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方面,相关经营者仍然维持传统农业经营思想,没有形成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思维。此外,部分企业不能提供网络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安全服务意识不高也是制约区域内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潜在问题。

3.4 未建立区域内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机制 虽然具备相似的资源条件和自然风貌,但岭区内仍然没有政策、行业规范层面的休闲农业协同发展与产业治理机制。各地仅限于自身条件开拓业务,很少着眼区域市场,导致盲目开发、同质化发展。岭区需要针对本区域实际和特色,建立相应的行业治理机构,科学规划布局,充分挖掘创新点和细分市场,避免恶性同质竞争和季节与地域的限制,促进本区域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岭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监管与治理者角度

4.1.1 建立区域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机制 由基层政府和行业协会主导,对本区域各县区资源禀赋、农业基础、乡土文化和特色进行梳理,科学规划和布局,对相关企业和组织进行指导,围绕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延伸,提供政策保障、融资帮助、基础设施完善、行业规范制定,形成有力的监管与治理机制,推动各企业积极创新和服务质量优化,实现区域内资源合理流动、区域间差异化发展的局面。

4.1.2 引导乡村闲置资源的有效整合 岭区部分示范企业重新开发建设了种养殖场地、休闲观光区,却忽视了大量闲置的资源。从分享经济角度,农村大量闲置的农用地、机械设备、房屋、人力资源等都能够被优化配置,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降低休闲农业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为资源所有者带来收益,闲置资源的盘活,也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基层政府应充分明确自身资源状况,结合本地特色积极鼓励和引导乡村闲置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利用,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4.1.3 强化企业绩效评估机制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本地乡村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评估机制,定期对相关企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生态化、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等方面展开评估,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奖励,强化其示范引领作用,对脱离休闲农业发展理念的企业进行规范、引导。

4.2 休闲农业企业角度

4.2.1 强化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针对休闲农业企业,应立足本地特色和传统农业优势,明确定位和目标客户,并结合未来的客户潜在需求,设计具备核心优势和特色、兼具现代气息的休闲农业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另外,在服务模式上下功夫,考虑当前用户消费行为习惯和偏好,营造具有本地风格的乡村文化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培养忠诚客户群体。

4.2.2 借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外向型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多个产业部门,一般需要借助区域内外资源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因此,相关企业应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通过产业链延展和产业融合,结合区域和资源状况,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布局,突破本地狭小市场的限制,并充分考虑季节性的影响,实现经营的连续性和跨地域性。

4.2.3 进一步明确区域特色 各休闲企业所处区域都具备一定的乡土文化特色,相关企业应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不仅仅立足于传统种养殖业,而应将本地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纳入业务模式创新中,在丰富服务项目的同时精细化、特色化核心业务,提升乡土品牌的知名度。如凤阳县结合小岗村文化,将凤阳花鼓、小岗粗粮、藤茶有机融合,打造休闲农业综合生态体系,强化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EB/OL].[2010-09-30].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11343581.html.

[2]秦俊麗.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9(02):76-84.

[3]张梅.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和实践范式建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22-128.

[4]王莉琴,胡永飞.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4):57-58.

[5]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EB/OL].[2020-06-02].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3198971.html.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基于语义WEB的江淮分水岭地区“三产”融合中产业链优化模型研究(SK2017B21);滁州学院校级规划项目:基于语义的滁州市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业务融合推进模型研究(2016GH03)。

作者简介:王成文(1986—),男,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智慧农业与分享经济。  收稿日期:2020-12-25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