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为纲,兼顾批评

2021-03-03王祖友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史

内容摘要:《美国西语裔文学史》将時间序列和族裔文学分支作为纵横坐标轴,在综合考查社会历史、文学潮流、艺术表征、审美取向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作家作品和典型文本作为研究范例,系统梳理自1872年至2019年美国西语裔文学的发展及其嬗变,着重于历史溯源和文学批评的结合,观照全景概况和典型案例。本著是中国第一部美国西语裔文学史,全面呈现各历史时期文学的显著特征、典型风格和代表性作品;同时着眼于思辨,从不同视角分析作家作品,在历史语境中作横向、纵向的比较,探寻西语裔各文学分支的共性及个性,观照新世纪文学的时代性和多元化取向。

关键词:《美国西语裔文学史》;李保杰;文学史;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王祖友,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西方文论。

美国西语裔文学的起源早于美国白人文学,但因为西语裔群体多以西班牙语为母语,所以直到20世纪上半叶,其英语文学才开始逐渐汇入美国文学版图。西语裔美国文学分支众多,书写题材多样,在20世纪60年代奇卡诺运动(The Chicano Movement)的影响下,奇卡诺文学成就卓著,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其他西语裔文学也在民权运动和文学运动的激励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李保杰教授的《美国西语裔文学史》(2020年,以下简称《文学史》)是国内美国西语裔文学史编纂的开山之作,梳理了西语裔文学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历程。本著主体共分八章,从宏观的视角追溯西语裔文学的文化渊源,对美国西语裔文学的总体概况和各个分支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介绍,涵盖了文学发展轨迹、价值取向、审美表征以及文学接受,并对最新的文学态势进行了客观评价和全面深入的分析。本著兼顾作家与作品的共性及个性,尤其对奇卡诺运动及其表征,古巴裔作家的流散经历及流亡主题的文学表达,文学之“族裔性”和“美国性”的协商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探讨,并结合重点作家及作品进行了逐一解析。

《文学史》第一章是美国西语裔文学概述,包括:美国西语裔文学的界定、分类方法、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墨西哥裔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历程,特别是奇卡诺文学运动及其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当代墨西哥裔文学的“去政治化”题材、女性书写的兴起以及新世纪文学的时代性。第四章论述波多黎各裔美国文学,聚焦“拉美裔现实和欧洲文学传统的结合”、“波多黎各裔女性文学和女性身份书写”。第五章论述古巴裔文学的起源和流亡模式,突出古巴流亡模式的文本化以及“去流亡化”书写趋势。第六章着眼当代古巴裔文学的多元化取向,例如“1.5代作家与流亡模式的协商”、新兴文学和大众文学。第七章探讨加勒比移民文学和加勒比裔文学。第八章评介南美洲移民文学和族裔文学,特别是智利文学。可以说,这部著作以史为纲,以文学批评为学术观照,呈现出开拓性、研究性、和客观性等特点。

一、西语裔文学史的多维开拓

从上世纪后半期以来,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学研究逐渐成为显学,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已经涵盖了文学的各个族裔文学分支。西语族裔文学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美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群体至关重要,“对于解读整个美国文学史和美国价值观取向都有着重要参考意义”。①但国内学界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虽历经近20年的发展,依旧缺乏系统性研究。《文学史》的出版恰逢其时,弥补了这一领域的诸多空白。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WW048)的结项专著,这部著作长达527页,在结项书稿的基础上做了扩充,把美国西语裔文学研究向历史纵深推进,同时又往各个族裔分支拓展,包括“代表性英语文本以及部分原创于西班牙语而后翻译成英文的文本”(489)。本作采用时间维度和文学地理的方法,对美国西语族裔文学进行了全面考察,其中“横向研究着眼于地缘文化特征、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文化价值观,以及各个时代较为普遍的文学再现方式等要素;纵向历时研究以西语裔文学的总体发展嬗变为基本脉络,考察了其发展壮大的轨迹”(490)。这两种视角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完整且动态的文学图景,也许是应了罗伯特·斯皮勒(Robert Spiller)的名言,“每一代人至少应当编写一部美国文学史”(William Trent, et al., eds. iii)。

阿里汉德罗·莫拉利斯(Alejandro Morales,1944- )是当代奇卡诺文学界最具创造力和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是当代奇卡诺文学的一位领导者。但是鉴于奇卡诺文学运动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奇卡诺文学研究兴起的社会语境,批评界较多关注作品中的显性政治表达,对莫拉利斯为代表的历史题材书写重视不足。本著在宏观的文学史的视野下中肯地评价了莫拉利斯的创作,指出莫拉利斯对西语裔文化传统的继承:“典型的莫拉利斯风格是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结合”(145)。同时本著也认识到了这种文学范式所隐含的政治性,认为“莫拉利斯等作家的‘去政治化’表达为奇卡诺文学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取向、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150)。这既明确了文学书写的价值取向,即族裔文学的目的是揭示拉丁美洲殖民史实和当代灾难之间的关系,也从文学本身的特点,对今后奇卡诺文学的书写范式进行了预判。

《文学史》对“古巴裔流亡文学”进行了重点关注,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古巴裔流亡文学研究之一。本著以“流亡”为中心,梳理出了三代古巴移民作家和古巴裔作家,分析了流亡书写在古巴裔文学中的嬗变。本著首先明确了流亡文学的概念,指出在当代古巴裔美国文学研究中, “流亡”具有特定的政治和历史背景, 即古巴革命。古巴革命以后, 新旧政权的更替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导致了1959年到1962年的第一次移民浪潮,继而催生了对流亡者移民经历的文学叙事,因而文学性和政治性是首要特征。而后以第一代流亡作家卡洛斯·阿尔贝托·蒙塔内尔(Carlos Alberto Montaner)为例,指出流亡者通过文学叙述把个人经历转化为政治资本和书写资本,《古巴中心的旅程: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生平》(Journey to the Heart of Cuba: Life as Fidel Castro, 2001)正是通过“消费古巴”和“消费卡斯特罗”来达到发声的目的,其中既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表达,也有明显的商业气息。这不仅呈现出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跳出了文学文本的阈限,表达了独立的批评思想。

二、史实普及与史论研究的融合

一般說来,文学史可以分为普及型与研究型两种类型,前者通常采取“历史背景+作家、作品”的传统叙述模式,叙述的线索清晰全面,系统性较强,相对通俗易懂;后者属于文学史论的范畴,学术性较强,侧重文学批评,叙述的系统性稍欠。后一类文学史的读者多为文学研究者, 他们往往希望通过阅读文学史获取相关研究领域的新视角、新发现。用中文撰写的美国文学史当然也有上述两种类型, 但是考虑到美国文学史的读者因素以及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现状, 当下所需要的美国文学史更应该是普及型与研究型的集大成, 既要系统性地厘清美国文学的发展史, 又不能流于普通的评介, 而要提供新的学术洞见。这正是《文学史》力求做到的。本著设计的编写原则是:在历史和族裔的双重维度下系统梳理美国西语裔文学的各个分支,按照族裔亚文化分支展开,重点分析其书写主题、文学范式、呈现方式和发展趋势(489)。西语裔文学的分支有高度的异质性,但也具有某些共性,本著在重视族裔文学的区别性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各个文学分支的共性,并进行历史溯源。例如:为追溯墨西哥文学最初萌芽,本著收录了第一位英语作家玛利亚·路易斯(Maria Amparo Ruiz de Burton, 1832-1895)和19、20世纪之交的两位文学先驱:尤西比奥·查孔(Eusebio Chacón, 1869-1948)和莱昂·维列加斯·麦格诺(Leonor Villegas de Magnón, 1876-1955),以便为文化冲突主题的文学再现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轨迹。如此,在“美学分析与历史分析之间的区分已经模糊不清”(Bercovitch 2)的今天,《文学史》无疑符合中国读者阅读文学史的期待。

本著不流于普通文学史的梳理、评介,从一开始就显露了严谨的学术性。例如,对“西语裔”与“拉美裔”概念内涵、外延的深入辨析就是一例。其辨析具体到对“西语裔美国文学”与“美国西语裔文学”的界定和区分:“西语裔美国文学”以“西语裔”作为修饰语、以居住区域区分美国文学;“美国西语裔文学”将“美国”作为修饰语、以美国文学为语境,强调“西语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一支(4)。另外一例是对美国先锋派戏剧代表作家玛丽亚·伊莲·佛尼丝(Maria Irene Fornes,1930- )的批评。佛尼丝早年间致力于先锋派戏剧,较少涉及古巴题材,晚期则表现出明显的族裔性,她的《铤而走险渡海指南》(Manual for a Desperate Crossing, 1996)就取材于1994年左右的古巴“乘筏偷渡者”。在这部作品中,剧作家采用符号来指代人物,《文学史》就此评论道:如此设计人物的目的就是表明剧中人物的代表性,[……]符号化的指涉也影射了人物的物化,他们的个体情感和精神诉求被弱化,暗示在移民潮的生命政治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渺小,以及人物生存的无意义性(326)。本著指出了这种范式的文学价值,认为它反映了佛尼丝的作品具有超越女性话语和个体经验的创伤叙事,“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探讨人生的意义”(327),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少数族裔剧坛的重要取向。这个评价是对佛尼丝戏剧批评的重要补充,因为现有的批评多聚焦其先锋性,对其后期作品中的种族主题关注不足。

三、多重批评声音的对话

在具体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本著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了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并将其文学地位和成就置于整个族群文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和评判。例如,针对学界颇具争议的流亡文学批评,本著着重厘清了不同的批评声音。对于雷纳多·阿里纳斯 (Reinaldo Arenas, 1943-1990)的评价,就是一例。阿里纳斯是古巴著名的反对派知识分子、同性恋者,以批判古巴政权的文学创作著称。阿里纳斯曾经因为“行为不端”被关进监狱,被释放后移民美国,继续通过创作和演讲在国际社会批评古巴。《文学史》重点关注阿里纳斯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多维度审视。阿里纳斯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在于历史书写, 然而《文学史》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认为其代表作《黑夜降临之前》(Antes que anochezca, 1992)中首要值得关注的是同性恋主题, 而不是历史。本著援引拉斐尔·奥卡西奥(Rafael Ocasio)、弗朗西斯科·索托(Francisco Soto)和豪尔赫·奥利瓦雷斯(Jorge Olivares)的研究,通过研读阿里纳斯作品的不同层面,指出这些评论者都没有将批评的视野局限于阿里纳斯所描写的“当下的古巴”或者卡斯特罗时期的古巴,“这种批评角度实际上将文学书写从政治话语中剥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阿里纳斯作品的文学意义”(385)。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本著对阿里纳斯等流亡作家的书写提出了批评,认为作家的流亡经历使得流亡文学的政治书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表达了诉求并引发关注, 然而文学性是作品生命力的保证,只有将二者兼顾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总之,《文学史》以族裔性为主线,突出文学书写的政治诉求,依托文本,解读文学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表达,将代表作家作品放在社会、历史和文学的语境中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同时对典型性文本精读细品。这部著作是作者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政治文化素养。如果一定要指出其不足,我想也就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不同文学分支的详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作家作品的梳理难免失之偏颇甚至还可能有疏漏”(526-527)。比如,可能处于对诗人的土著身份的考虑,奇卡纳土著混血诗人罗娜·迪·塞万提斯(Lorna Dee Cervantes,1954-)没有收录其中。但事实上,塞万提斯是“奇卡诺运动”时期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即便其有着文化混杂身份,也是不应被忽略的。然而,瑕不掩瑜,《文学史》作为首部全面、系统研究美国西语裔文学的著作,可以称得上是划时代文学史巨作。它对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也必将开启美国西语裔文学史编纂的新时代。

注释【Notes】

① 参见李保杰,《美国西语裔文学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15。以下引文除特别标明外,均出自此著。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Bercovitch, Sacvan, ed. “Introductio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9. 2.

李保杰:《美国西语裔文学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

[Li, Baojie. The History of Hispanic American Literature. Jinan: Shandong UP, 2020.]

Trent, William Peterfield, et al., eds. “Prefac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17. iii.

责任编辑:刘芳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媒介学视角下英美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三大困境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写“活”当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