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语文“做事”:素养导向的任务设计要义

2021-02-25薛法根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任务设计

编者按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尚未完全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研究者思考的问题。本期,我们集中组织了三篇探讨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文章。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薛法根老师从教人“做事”的理念出发,探讨了素养导向的任务设计要义。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沈玉芬老师从“因文而教,化难为易”的视角,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林燕老师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探讨了如何作好统编教材“初试身手”板块的开发设计。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对一线教师在“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助益。

【摘要】高质量的教学取决于高水平的设计。确立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任务,并以科学的课堂管理保证任务学习的实效,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素养导向,教人“做事”,任务设计

“双减”政策的根本宗旨在于让教育回归学校,让教学回归课堂,让学习回归生活。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尚未真正解决高耗低效的顽症,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得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散点拼装,没有结构性,缺乏针对性。二是用得少。应试化的题目做得多,生活化的问题解决得少,不接地气,缺乏实践性。三是学得被动。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学,按照流程齐步走,缺乏主动性。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转变设计思路,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以学习任务驱动有效学习,将学习时间和锻炼机会还给每一个学生,以达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的“双减”预期。

一、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

我们常说的“备课”,备的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什么”及“怎么教”。围绕“课文”发掘相关的语文知识、设计相应的问题与练习,折射出“知识为纲”的教人“做题”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教”的是“书”,做的是“题”,为的是“分”。现代教学观倡导以“学为中心”,为的是“人”,做的是“事”,“教”的是“学”,“学”的是“用语文做事”。真正的“备课”,备的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什么事”及“如何做成事”,围绕“学习”整合知识、方法、资源及技术,设计任务情境,设置系列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是“素养为纲”的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崔允漷教授在《素养时代的学习评价》中指出:通俗地讲,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指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指坚持把事做正确。简单地说,用语文“做成事”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素养导向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就是要从“书中学”转向“做中学”,变教师“教书”为学生“做事”,让学生人人想做事、个个会做事、事事都做成。

从教人“做题”转向教人“做事”,是设计理念的一次迭代,也是对症高耗低效的一剂良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做题”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度训练,犹如在岸上学游泳,“做事”就是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实践,犹如到河里去救人。“做题”与“做事”,看似学生都在“做”,都在“忙”,但“做”的意义与“忙”的价值却截然不同:首先,“做题”做的是“别人的事”,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免消极被动;“做事”做的是“自己的事”,是自己选择的任务,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其次,“做题”做的是书本知识的搬运工,始于记忆,止于技能;“做事”做的是生活问题的解决者,让碎片化的书本知识在实践运用中整合了、活化了,内化为语文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创造力。最后,“做题”是不完整的“教”,也是不完整的“学”;“做事”则需要投入整个身心才能完成,是完整的“全人学习”。“事”做成了,“人”也做好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做”是核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人“做事”的设计,正是循着“做事”的法子,设计出“学”的法子与“教”的法子,构成完整的“教”与“学”。

二、任务设计的逻辑起点

教人“做事”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做事”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了又怎样?任务设计也需要确定三个逻辑起点。

一是从需要出发。想“做事”才能想方设法“做成事”,任务设计的起点便在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情境中设计不同的角色,并赋予角色相应的使命与任务。学生一旦选择特定的角色,就自然产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自觉担负起角色赋予的学习任务。比如,教学生做“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这件事,可以设计三种角色:第一种是“竞赛者”,设置“比谁认得快、读得熟”的角色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第二种是“小老师”,设置“谁能教大家读”的角色任务,能激发学生渴望主导的心理需求;第三种是“收藏家”,设置“谁能把这些字词归类收藏”的角色任务,能激起学生梳理与探究的欲望。说到底,任务设计的是“角色的成长故事”,满足了学生角色代人的需求,使其“在角色中成长”。

二是以结果为导向。“做事”的人对结果都怀有美好的期待,这是一种自我激励。任务设计之初就要设定可预见的“成事”结果,比如生活问题的解决,行为态度的改变,或者完成的言语作品等。以结果为导向的任务设计,是一种逆向设计,由结果倒推任务必须经历的关键事件,以此更加科学地设置任务的学习台阶。以结果为导向,既可以激励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努力,也可以让学生借此自我评价,以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向管理要效率。课堂教学是在教一群人“做事”。没有组织,“事”就无法落地;没有管理,“做”就没有效率。课堂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纪律,而是通过行为约定和活动指令,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任务设计必须细化三项课堂管理:一是时间管理。可采用计时器这一管理工具,限定每个学习任务完成的活动时间,将整块的学习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既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又能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二是指令管理。管建刚老师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系列口令和手势,比如“时间不到,读书不停”“任务单,拿出来”“说看黑板,就看黑板”等简短有力的口令,以及无声胜有声的手势,改掉了学生的小动作,提振了班级的精气神,帮助学生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增强学习执行力。三是分合管理。哪些任务要独立学习,哪些任务要合作探究,哪些任务要交流对话,都要作出合理的划分与有序的组织,以做到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深度交互。

三、有效任务的设计要义

“事”就是“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包括学习情境、学习角色、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事件以及学习资源等诸多要素。有效的任务设计,必须遵循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整合设计要素,将每一个任务设计成学生向往的“语文生活”。

1.以角色代人,凸显真实性

真实的任务情境,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才是真学习。这里的真实情境,有三种形式。一是现实的真实,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世界。真实的情境任务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人、真事、真场合。比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做调查员,到社区作一项“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的实地调查,给地方政府写一份关于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的建议书,给当地居民写几条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二是可能的真实,就是在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任务的对象是真的。比如,《鞋匠的儿子》中,林肯面对参议员的羞辱,不卑不亢,用三段话化解了羞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用话语来化解羞辱”,这是真实生活的交际需要,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事情。教师可让学生做“小林肯”,设计一个“竞选班干部时,一位同学对他说:‘你成绩这么差,还想当班干部’”的情境,如何扭转这一尴尬局面,考验的是学生的话语水平和品格素养。三是虚拟的真实,课文故事里的人物和场景是虚拟的,但是扮演其中的角色,进入场景,就成了真实的。学生能够在角色代人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比如,学习《风娃娃》时,让学生做一回“风娃娃”,按照“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么样”的故事结构,创造性地讲述“风娃娃”为别人做的好事:吹散大雾,方便人们出行;吹动风车,为人们发电……虚拟的情境设计,能够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

2.不确定的“剧情”,具有挑战性

“做题”犹如在设定的迷宫里探路,“剧情”是确定的,总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做事”就像在复杂的丛林里探险,“剧情”是不确定的,充满了风险和可能。挑战性学习任务,就是设计不确定的“剧情”,以复杂的问题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一是提出“非常”问题,切准学生学习中的盲点,“无中生有”,设计非常规的问题,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学习《跳水》一文时,学生对“故事”并不陌生,但对“情节推动”的构思模式“不得其门而入”。教师不妨让学生做“侦探”来破案:是谁把孩子推人险境的?水手的“笑”、猴子的“逗”、孩子的“气”,帽子里的“面子”……单个看都没错,“错”的是人物之间的“多重锁链”,正如“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样的发现式任务,极富思维的挑战性。二是多设几道“关卡”,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关键节点,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以延长学生积极思维的长度,促进深度学习。比如,学习《慈母情深》时,学生对慈母之“爱”流于肤浅的理解,有必要让学生做一次“穿越者”,回到那个穷苦的年代,对“一元五毛钱”连作三次探讨:一议,是多还是少?二议,是重还是轻?三议,是甜还是酸?“好鼓还须重锤敲”,思维就像鼓面,没有这三次“议”来敲,又哪来学生对爱的深刻体认?三是设置多条“岔路”,在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中,激励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锤炼独立思辨的能力,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比如,学习《珍珠鸟》时,在梳理出关于小鸟的七个事件后,让学生做“接线员”:找到穿起七件事的线是什么。是时间线?地点线?胆子线?信赖线?还是情感线……“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从多条“岔路”中,找到了散文的抒情秘诀:明线与暗线交织,时间分先后、地点看远近、感情有亲疏。挑战性的任务,能生长出学习的智慧。

3.用语文做事,回归学科性

语文学习任务设计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质,要做语文的事,用语文的方式做事,应该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任务的“内核”是语文核心知识。完整的语文核心知识,应该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是定义和概念,第二层是定义和概念背后的思维与逻辑,第三层是思维与逻辑背后的思想、信念与情感。浅层的知识多而碎,难以解决复杂问题;深层的知识少而精,才能改变人的心智模式。没有语文核心知识支撑的语文学习任务,就没有语文性。二是以“典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学语文。听、说、读、写是运用语言的四种基本方式,以此构成了语文学科三种典型的任务学习活动。第一,阅读与鉴赏,前提是“读”。“书不读三遍就没有发言权”,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到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揣摩其中的秘妙。第二,表达与交流,核心是“议”。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有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想得透才能说得清。第三,梳理与探究,关键是“做”。将所学的语言材料与语文知识进行归类,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与实践,建构起具有个人风格的话语系统。比如,学习丰子恺的《手指》时,可让学生做一回“小裁判”,借用“比较”的方式,设计饶有情趣的“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任务群:一比五根手指谁最美?从姿态描述中读出美丑;二比五根手指谁最强?从干活举例中分出强弱;三比五根手指谁最可爱?从性格描写中看出褒贬;四比五根手指的写法有何异同?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丰子恺幽默背后独特的表达模式:“夸大特点举例写”与“夸大特点拟人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回“代言人”,模仿丰子恺的写法,用幽默的话语写一写“五官争功”,为自己的“五官”代言。“读、比、写”都是语文的方式,“善良的夸张”则是深层的语文知识,这样的任务群就蛮有语文的味道。

4.连成任务群,突出整体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融合在学生的语文经验与生活经验中,是在经验的土壤里生长与拔节的。“做事”就是“长经验”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的“内生”过程。教人做事与发展素养具有内在统一性。素养贵在积淀,做事贵在坚持,任务设计贵在将一个个的任务连成任务群,让学生在连续的任务学习中拾级而上。比如,学习《哪吒闹海》时,可以让学生代人不同的角色,挑战阶梯式的学习任务。首先,做“推荐者”,简要复述故事,把一个故事讲成三句话;其次,做“故事大王”,生动讲述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再其次,做“转述者”,以“哪吒向父亲解释”及“龙王向玉帝告状”的方式,变换角色分别讲述;最后,做“小小思想家”,将编者讲述的故事、哪吒讲述的故事、龙王讲述的故事与《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进行比较,思考一个故事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经过思辨性学习,学生解开了“目的不同,说法不同”的表达秘密,改造了自己的读书观:读书不是要学会相信,而是要学会思考。四个学习角色的递次扮演,让学生经历了概述、讲述、转述、评述四个连续性的任务学习,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学会了审美性想象、审辨式思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阅读,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发展。可见,任务与任务之间,唯有以素养为主线,建立内在关联,才能形成完整的任务群,产生任务学习的整体效应。

5.用工具撬动,落实参与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任务设计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学习机会,人人都有任务要完成,个个都有时间完成。为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任务学习,我们开发了“九宫学习任务单”这一便教利学的工具(见图1)。将一张白纸均分为九格,中间呈现学习目标,周围分列学习任务。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有三定:一是定时间,用计时器限定該任务的学习时间,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整块学习时间。二是定步骤,将每个学习任务分为读、议、写三个基本活动步骤,先熟读,再议透,最后写清楚。用学习指令统一读、议、写的学习行为,确保每个步骤都能做到位。三是定成果,每个学习任务都以最后的“写”为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将任务学习的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是思维地图,可以是思想观念,可以是仿写作品,也可以是质疑批注等。这样“画出来”与“写出来”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发展水平,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证据”。

“九宫学习任务单”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工具,实现了“工具撬动”式的教学变革,改进了常态课堂的“问答式”教学,避免了少数优秀学生的表现掩盖全体学生的学习真相,真正将课堂还给了每一个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每一个学生。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学好了,课堂教学才有效率与质量的保证。

猜你喜欢

任务设计
浅谈微机任务教学之任务设计
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
找准教学基点 精准任务设计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口语课堂的实际应用研究
谈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英语口语教学探析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焊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任务驱动的成本核算流程单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