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

2021-02-18范天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范天伟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企业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公司治理是否能够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各个学者持有不尽相同的学术观点。本文基于微观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总结和梳理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重要文献,并做出相关评述,旨在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控质量

一、引言

从宏观规范研究层面来讲,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环境论”,石本仁(2002)、谈礼彦(2019)、李越冬(2020)提到,公司治理是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第二,“基础论”,黎庆元(2003)、Susan(2004)、杨雄胜(2005)、余宝山(2018)都提出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第三,“嵌合论”,王蕾(2001)、杨有红(2004)等认为公司治理和内控是相互包含关系。近几年也有大量的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本文基于微观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总结和梳理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重要文献,并做出相关评述。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一)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程晓陵(2008)、谈礼彦(2019)认为,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关系;同时,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虽然能够微弱地提升公司业绩,但是会明显增加公司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降低财务报告质量。李育红(2011)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内控有效性成负相关关系。陶雪阳(2013)认为董事会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在保证容纳足够多的不同观点时,又要保障对重要问题的讨论有充分的时间。

(二)高管薪酬激励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张先治(2010)研究表明,高管薪酬激励越多,高管就越有动机去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强。李育红(2011)研究发现,董事会薪酬与内控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独立董事薪酬与内控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她认为董事会薪酬较高有利于促进其监督职能的发挥,独立董事薪酬较高会降低其独立性。周继军(2011)研究表明,高管薪酬越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会提升,其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更小。

(三)股权性质及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杜莹、刘立国(2002)研究发现随着大股东对公司控制权力的增大,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大股东会控制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张先治(201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国有产权性质与内控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周继军(2011)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就会越低,公司舞弊发生概率越大。

(四)獨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对于独立董事比例与内控制度有效性,国内外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独董比例与内控有效性无关,例如Yermack,D(1995)研究表明,由于公司独董很少参与公司的日常运转,因此公司独董的存在并不能增加内控有效性;Bhagat(1999)也同样认为独立董事由于其身份的限制性,无法对涉及公司方方面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产生影响。于东智、池国华(2004)及范亚东(2014)也认为独立董事并未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独董比例与内控有效性呈正相关,例如Baysinger et al.(1985)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及公司业绩呈正相关;Weisbach(1988)认为独董比例能够增强企业内控水平。我国王跃堂等(2006)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由于独立董事的存在,能够增加公司的内控水平。步磊等(2013)、余宝山(2018)、谈礼彦(2019)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独董比例可以明显促进公司内部控制水平。

(五)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程晓陵(2008)实证研究表明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次数与内控有效性没有显著关系。张先治(2010)研究表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越频繁,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就越好,但是其显著性较弱。陶雪阳(2013)认为,董事会会议越频繁,就越容易公司集中解决内控问题,有利于提升内控水平。步磊等(2014)研究表明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召开次数对企业内控有效性有积极作用。

(六)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张先治(2010)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越大,高管就越有动力去做好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就会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强。步磊、范亚东(2014)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对经营性目标有显著促进作用,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也越能发挥其作用,因为管理层持股能够对其产生激励作用。

(七)其他方面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程晓陵(2008)研究发现,公司年末股东大会出席率如果达到1%以上的话,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就会更强,公司经营业绩也就越好;并且如果公司设立有审计委员会的话,公司内控质量还会得到一定提升;管理层的整体风险偏好与内控有效性呈倒U型的关系。李育红(2011)认为完善对高管的惩罚措施能够约束其违规行为,并激励其积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王丹舟(2013)首次采用AHP方法研究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处罚公告的关系,研究表明公司治理越有效,其内控水平就越高,就会有更少的处罚公告。李思思(2019)、李越冬(2020)研究发现党组织的法定地位以及其参与公司治理能显著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

三、关于现有文献的评述

(一)个别观点有所差异,总体观点趋于一致

在董事会特征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董比例、监事会特征等与公司内控有效性的研究中,都不存在不同的观点及分歧,但是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公司治理的完善,能够显著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从总体上看,公司治理能够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

(二)实证方法不尽相同,方法创新有所增加

从整体上看,关于公司治理与公司内控有效性水平的实证研究,大多数都是采用了回归分析,尤其是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例如程晓陵等(2008)、李育红(2011)、方红星(2013)。也有学者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以外的方法,例如吴益兵(2009)、步磊(2014)运用Logistic方法,张先治等(2010)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王丹舟(2013)采用AHP方法。

(三)实证研究创新点较少,研究侧重点大致相同

从学者实证研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研究侧重点几乎相同,很少有创新点,基本上都是把公司治理结构拆成董事会规模、股权性质、股权结构、高管薪酬等方面。虽然学者拥有不同的结论,但是其研究点仍然一直局限于这些公司治理结构。有少量学者在试图突破这种限制,做出了研究点创新,例如方红星(2013)发现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非效率投资方面的分工效应。

(四)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共同发展

虽然本文只是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但是我们从各大期刊上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关于该方面的规范研究文章。规范研究文章主要是从两者性质、本质、结构和特征方面来探讨其关系问题,重在理论分析,例如李连华(2005)、谢志华(2007)、李维安(2013)等。而实证研究主要是从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来分别探讨公司治理与内控有效性水平的关系。二者各有所长,因此一直处于共同发展,都对我國该方面的学术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推动了该问题的继续发展。

四、未来的展望

未来的研究,首先,可以在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采用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公司治理和内控有效性水平的关系,将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和新的方法相结合,这样的结论更加稳健。其次,继续探讨独立第三方关于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量化方法很少,造成了我国仍然缺乏较为权威的企业内控综合指数,学者可以继续发展其综合评价量化方法。最后,学者可以从模型入手,不断完善模型结构。我国学者的模型大多数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模型,但是由于我国公司和国外公司发展层次及特征等有所不同,国外模型能否直接借鉴还值得进一步思考;此外,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本身的内涵非常丰富,学者往往只选取了其中可以量化的部分因素进行研究,其他因素能否进一步量化,以及可量化的指标是否反映充分,这些都还需要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谈礼彦.公司治理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9(05).

[2]吴丽君,卜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J].财会通讯,2019(12).

[3]金措.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4).

[4]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1).

[5]李维安.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4).

[6]章永奎,刘峰.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室内装潢宜俭朴宜居宜习宜养生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我国家族信托的法律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