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建赋能苏州内河水运创新发展的思考

2021-02-18陈广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新基建创新发展

陈广杰

摘要:近年来,在交通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引领下,苏州内河水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 水运市场保持持续繁荣。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也正成为经济建设领域的焦点之一,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立足赋能水运创新发展,就如何谋划推进新基建提出了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新基建  内河水运  创新发展

一.发展背景

1.数字经济发展新图景为水运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大势,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战略部署,形成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并对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决策部署。这是推动内河水运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在数字经济驱动下,以更高标准谋划好水运领域新基建战略布局。

2.区域交通发展新定位为水运创新发展明确了要求。2021年9月,苏州印发《苏州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方案立足打造“三枢纽”、建设“三示范”的战略定位,致力构建“开放立体、创新高效、协调共享、便捷优质、绿色智能、安全经济”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刚闭幕的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在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更加积极主动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水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上,围绕打造“最美窗口”的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切实扛起加快推进交通领域新基建建设的责任担当,努力在水运创新发展方面树立苏州实践样板。

3.新基建发展新格局为水运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等“两新一重”建设,新基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今年1月4日,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大会提出打造“永远在线”的数字之城,明确了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路线图”“任务书”。在诸多利好政策的牵引下,各地、各领域在新基建方面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数字”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优势逐步显现。数字港航、智慧水运也迎来了重要发展窗口期,相关经验借鉴必将为促进水运新基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展基础

1.内河水运建设规模大。苏州区位优势明显,航运资源丰富。全市共有内河航道287条,总里程达2786公里。内河港规划20个重要作业区、19个一般作业区,现有内河货运码头604座。近年来,苏州围绕“补短板、优网络、强支撑”,持续加大水运建设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8.9亿元,建成三级航道219.7公里,完成桥梁改建39座。完成航闸养护投资6.4亿元。航道网条件不断改善,水路运输效率得到持续提升。鉴于苏州内河水运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数量巨大、类型众多,在推动基础设施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方面结合前景广阔,在生态化建设、智能化运行、自动化监测、便捷化服务等方面,应用场景豐富。

2.内河水运市场需求多元。苏州内河沿线产业发展程度高,在苏州沿江港强大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下,发展动能强劲。据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苏南运河苏州段断面年通过船舶达41.1万艘次、吨位达2.84亿吨,同比增长9%;交通船闸合计开放4.26万闸次,船舶通过量达1.44亿吨,同比增长16.4%;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增长迅猛,全年完成7.84万TEU,3年间增长4.2倍,水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内河航运旺盛的需求也给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零碳船闸、感知航道、智慧服务区、绿色港口、智能船舶、无船承运人等现代航运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领域新基建恰逢其时。

3.内河水运新基建发展目标清晰。为促进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发展,交通运输部相继印发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确定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实现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发展目标。《交通强国江苏方案》发布以后,我省开展了智能航运发展等专题研究,制定了智慧港航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电子航道图要素分类与编码》《外场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指南》等规范。相关意见、方案和规范的发布,明确了水运领域新基建基本框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三.发展思路

1.立足系统思维,健全水运领域新基建供给体系

加快建设新基建是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构建基于“全要素、全周期”的供给体系是统筹推进新基建的重要保障。一是要涵盖全要素构建全息感知。水运系统庞大,涉及环节众多,构建感知网络除考虑航道、航标、桥梁、船闸、港口、装备、锚地、服务区等基础环境外,还需加强对船舶、物流、运输、市场、集装箱示范航线、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供应链的研究,以及“交通+旅游”、“交通+碳中和”等新业态的谋划。二是要贯穿全周期打造全链数据。基于大数据的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是提升水运公共服务能级的重要手段。打造全域数据链要充分考虑延展性,通过逐步覆盖水运基础设施建管养全过程,以及服务体系运行、监测全环节,实现数据链与业务链、管理链、服务链等深度融合,不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此外,要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深化5G、北斗、高分遥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运用,不断提升水运领域数字场景建设和应用水平。

2.立足要素牵引,完善水运领域新基建规范标准

新型基础设施承载着海量数据,呈类型多样化、来源多元化特点,而且关联众多终端和网络。突出标准规范引领,对促进数据创新应用,进一步发挥好数据的关键资源作用尤为重要。要加强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信息资源分类分级、脱敏、溯源、标识等研究,围绕数字政府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水运示范项目实践,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水运特征的新基建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在数据采集、汇聚、整合、存储、加工、使用和共享等环节形成更加规范的治理格局。要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的原则,促进数据安全应用。加强预警风险预警研判,健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推动部署灵活、功能自适、云网端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内生安全体系建设。同时,要主动适应新基建發展要求,逐步完善本行业关于新基建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以便指导工程建设高效开展。

3.立足赋能增效,打造水运领域新基建样板示范

锚定水运需求,聚集行业资源,选择特点突出、条件成熟的区域和项目,开展多层次的新基建试点示范。如智慧航道方面,依托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电子航道图,加快布局外场感知系统,加强航道设施、通航建筑物等健康监测,推进三维实景协同治理平台建设。智慧港口方面,大力推动公共作业区建设,依托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项目,推进内河自动化码头和ICT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绿色港口建设水平。智慧工地方面,不断拓展“四新”技术应用场景,依托苏昆太高速桥、胜浦大桥等专项课题和长湖申线、申张线等重点项目,围绕安全、绿色、质量、效率等工程品质关键控制因素,不断完善水运智慧工地解决方案。智慧航运服务方面,加快推进智慧服务区、锚地改造提升。推进新能源船舶改造和船舶排放区自动监测,结合水运+旅游,率先开展旅游航道智能船舶研究,在内河船岸协同积累经验。推进深化水路运输领域大数据分析,加强公共数据发布,提升数据服务功能。通过解决一批行业“痛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支撑水运创新发展上形成雁阵格局。

4.立足协同联动,创新水运领域新基建建设模式

坚持共建共享,强化政府引导、部门协同、政企联动,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的新基建投资、建设、运营机制。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支持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各类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水运领域新基建建设。完善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四同步”机制,进一步发挥新基建提质增效作用。加强与公安、通信、气象、电力等部门协调,建立运转高效的协同推进机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等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用好企业的专业力量和创新能力。以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为契机,通过专题赛等选拔形式,进一步激发市场参与水运领域新基建的热情。对于优秀方案,可以定向开放场景作为企业试验基地,以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同时要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推动创新联盟和外脑智库等建设,通过技术指导和阶段性评估等,促进新基建效能不断提升。

结语: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对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这为水运转型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我们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把数字化转型先发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推动水运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全局贡献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新基建创新发展
“新基建”优于“老基建”
发展“新基建”,中国底气何在(观察家)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