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新媒体写作课程改革

2021-02-18马志红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摘要:数字化媒体时代“新媒体写作”课程既是高等职业院校网络与新媒体类、新闻传播类专业核心课又是众多专业的拓展能力课程。新媒体写作课程对于培养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制作、编辑、策划以及新媒体营销等多方面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新媒体技术、平台、用户需求、市场需求处于动态发展状态,因此,目前存在本门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素养要求脱节的问题。本文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开设的新媒体写作课程为例,聚焦新媒体写作岗位能力素养动态变化特点,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师团队、教学手段、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方面探索新媒体写作课程改革思路。践行高职课程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媒体写作;岗位能力素养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新媒体写作课程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体采编与制作专业群的顶层拓展能力课,开在第四学期,32课时。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传播学、写作基础、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写作素养、新媒体素养、文学作品审美素养。但学生的写作意识还比较朴素,大多停留在“我笔写我心”的自我表达层面。而新媒体写作岗位能力要求却随着行业的激烈竞争逐年提高,包括:熟练掌握各类新媒体文案创意方法和策略;具备各类新媒体文案稿件的写作能力和仿写能力;能够自行建设和运营自媒体账号,开展日常内容建设;熟悉企业文案策划、创意、写作、修改、发布等流程,能接收任务,承担起各新媒体平台、网站等文案撰写的职责等。急需结合行业、职业、岗位实际,对标行业标准、岗位标准指导提升。这恰恰目前该课程的改革重点。

一、对标岗位能力素养的课程诊断

(一)教材更新速度與新媒体发展速度不匹配。目前教材是新媒体写作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出版周期长的客观实际与新媒体的发展迅速矛盾,导致教材中的案例无法及时更替,教材的时效性、对接市场的准确性难以保证。而且新媒体写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教材面向的是广大学生,普遍更偏重理论性知识,即使在实践方面有所兼顾,但实践部分相对简单、空泛,与行业标准存在偏差。另外,教材的编写者多为高校教师,缺乏持续参与市场行为的行业岗位实际经验。导致在教材编写时重理论轻实践。同时,由于高校教师实践亲身经验小于间接经验,导致教材实践部分有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传统化,资源建设者身份单一化。由于校企合作还没有完成深度融合,导致教学资源建设只依靠高校教师来完成,尽管有完整的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在线课资源库、思政课、案例库、实训教学计划书、练习与习题、参考资料目录等教学资源保障。但是都缺乏创新,缺乏市场同步性。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方面吸引力不足。

(三)教学模式缺乏分层教学模式、一生一案模式探索。在落实立德树人,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人生出彩的平台,实现人人成功方面没有落到实处。尽管也组织学生分组实践,但是由于大班授课没有做到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教学,一生一案只是在作品指导时体现,没有系统化开发。部分学生获得感不足。

(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度不够、融合模式探索不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不充分,有“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开展实践课时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差。另外,由于授课教师为高校教师,布置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多为虚拟项目,过程简单,缺乏市场检验过程。同时,学生们的实践场所多在普通教室,缺乏仿真环境与设备,难以与实际的传媒市场联系起来。如此“实践”不但不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新媒体行业环境,还无法检验实践的真实效果,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积极性不足。新媒体写作课程的实践方式大部分为班级内部分组进行,小组多由学生自主结合。这样的组织结构忽视了专业群内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组合的优势,也忽视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带来的多维度提升效果,更无法体现真实的传媒行业团队成员差异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选择的可能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实践方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也难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五)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新媒体写作具有多重学科交叉性,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单一的某专业师资或单一的高校教师背景的师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新媒体写作的综合性教学效果。

(六)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不充分,未充分依据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教学互动平台的师生的互动仍然以教师为主,往往成为教师点名、收作业、作业点评的工具。在如何增强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方面探索不足。

(七)考核与评价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缺乏“行业”评价引入。同时,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单一的考核和评价方法不但不利于精准指导、科学评判,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基于岗位能力素养打造课程改革方案

(一)联合行业开发“活页教材”与制作课程“工单”相结合,变教材“单抓手”为定制式“双抓手”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课程教材改革 。打破传统教材固定思维,坚持立足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职业岗位剖析为起点,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重心,以行业、企业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合作为指导,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逆向性地开发设计教材。淡化系统性,突出应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抓整合,以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为前提。

以应用为主線,以技能为核心设计“导教相融、学做合一”的课程工作单配合活页教材使用开展教学。

(二)与行业联动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资源。可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师在企事业兼职、社会需求调查等方式掌握行业和岗位的最新动态,确保教学资源的多元输入、确保高校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提升、确保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针对性。

(三)一生一案、分层教学。利用活页式教材或工单为不同能力水平、特长方向的学生定制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的获得感。

(四)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实践课程项目设计,重视实践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运营和行业比赛,通过团队化、项目化、协作化的实践,让学生在新媒体运营情境中学习并掌握文案策划能力。

借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课程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

教学团队还可以组建“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新媒体传播行业的各个环节,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能力水平安排合理的岗位,“以老带新",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教师还可以设置跨专业、跨年级的研讨小组,引导学生们探讨问题时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结合新媒体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

(五)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发挥全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加入教学队伍进行实操课指导与评价。参与课程设计、活页教材编写、工单制作,将企业真实项目、资源带入课堂。使课程教学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作用不落空。

(六) 结合现代化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练学思拓”。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课产生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通过在教师课程直播间,针对项目复盘,进行启发式互动,传授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遇到的问题;通过分组实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并训练沟通技能;通过课堂汇报和展示学习成果提升综合学习成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习成果评价和获得教学大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持续改进教学。

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展新媒体写作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建设自己的自媒体账号,比如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知乎账号、微博账号等,定期撰写文案,更新账号内容,开展日常运营,并做小组间、个人间效果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考核与评价方法改革。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和评价模式。实现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增值性评价。

新媒体写作课程改革应切对标岗位素养能力,确保课程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青 谭家豪.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研究.《卷宗》.2021(4).

[2]夏文婷 周春林 周欣.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以《酒店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职业技术教育. 2021(2).

[3]刘孟良 . 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中国成人教育》 .2019(4).

作者简介:马志红,女(1980—04),满族,河北廊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