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传承现状和途径分析

2021-02-14沈康宁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非遗高校教育传承

沈康宁

摘  要:本文对高校装饰艺术教学进行分析,总结“非遗”理念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剖析高校岩彩画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旨在结合岩彩画的“非遗”理念,完善教育实践指导途径,实现对该项艺术传承及创新的目的,为教育体系的完善及艺术教育的创新提供支持。

关键词:“非遗”;高校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010-03

在高校教育改革及创新发展过程中,装饰艺术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融入岩彩画教育资源,结合装饰艺术行业的发展特点,可逐步完善教育指导价值,丰富学生的认知,实现岩彩画传承及发展的目的。岩彩画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岩彩画将胶作为主要介质,利用五彩岩石完成装饰。高校装饰艺术专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岩彩画教学应该体悟岩彩画艺术传承的必要性,根据“非遗”发展理念,通过教育体系的创新、传承方式的拓展等,积极探究岩彩画的色彩,最终实现教育改革及艺术传承的目的。

一、岩彩画概述及其传承价值

(一)岩彩画

岩彩画是指将不同颜色的岩石物体磨制成粉末后,将其作为绘画颜料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保留了色彩的颗粒感,将其运用在装饰艺术领域中,可充分展现出石质的艺术美。

(二)岩彩画的特点

岩彩画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色彩体系的完整性。根据岩彩画的艺术特点,在艺术创作中色彩繁多,具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力。从视觉角度上分析,岩彩画在色彩上会给人们特殊的艺术感受,通过材质、自然美感的融入,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最终实现中国色彩体系的完善性发展。第二,独特的媒介。根据岩彩画的创作特点,其具有独特性的创作方式,需要在硬质底物上作画,之后利用刮刀、刷版等工具进行创作,该艺术融合了水墨、水彩等画种,并在材料、技法融合的前提下,能给人们以视觉上的冲击,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第三,独特的审美观。在岩彩画的创作中,由于独特的颗粒感,会引发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1]。

(三)“非遗”岩彩画的传承价值

结合高校教育的基本现状,在装饰艺术教学中,通过“非遗”传承理念的融入,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育指导模式,通过“非遗”传承思想的运用,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的目的,稳步提升高校课程的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高校艺术教育中,“非遗”教育的传承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护“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将文化传承及延续作为重点,通过“非遗”内容的融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第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非遗”传统文化的融入现状,让高校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深化审美体验,了解传统工艺,更深层次地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第三,逐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非遗”物质文化的传承情况,教师需要结合艺术装饰艺术的基本特点,融入岩彩画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掌握多样化的艺术元素,稳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非遗”岩彩画教育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的主体性不足

根据高校装饰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岩彩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主体性不足的问题,不仅会增加课程资源的运用难度,也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无法展现岩彩画的资源优势,最终会降低课程指导效果,无法实现艺术传承及艺术创新的目的。而且,在部分高校的艺术装饰专业中,岩彩画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學生在这种环境下无法全面掌握岩彩画的相关知识,最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实现完善及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2]。

(二)教师宣传及指导不到位

在“非遗”岩彩画教育中,艺术文化的传承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但是,受到装饰艺术专业的教学限制,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宣传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会使学生对“非遗”岩彩画内容的认识出现偏差,最终增加艺术教学的指导难度,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在“非遗”岩彩画教育中,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传统艺术理念宣传不到位,影响了“非遗”岩彩画的教育传承效果。

(三)艺术实践性不强

结合“非遗”岩彩画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岩彩画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岩彩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相关艺术内容的认识能力,通过实践性艺术教育的创新,逐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教育完善及艺术传承的目的。但是,由于岩彩画的特殊性,在艺术装饰专业中,教师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学生专业性不足,无法顺应时代发展。因此,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为了实现“非遗”岩彩画的传承目的,教师在教学整合及资源运用中,需要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指导环境,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及特点,创新艺术实践性教学机制,引导学生运用岩彩画创作手法提高自身素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3]。

三、“非遗”岩彩画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传承途径

(一)细化岩彩画的教学设计流程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为了充分展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优势,教师需要在教育资源整合及教学思想创新中,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导向性教育思想的融入,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性的活动环境,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完善课程教学流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在岩彩画学习的同时掌握“非遗”文化传承的价值及内涵。教师在岩彩画的教学流程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由于部分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并没有掌握岩彩画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示范讲解、指导练习为主,通过这种模式的设定,可以提高学生对岩彩画课程的认识;第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岩彩画知识后,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探究环境,通过多媒体资源、教育材料等内容的运用,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第三,在探究结束后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岩彩画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及时融入“非遗”理念,并根据课程教育实践的基本特点,创新岩彩画的教学指导手段,充分满足高校人才培养需求[4]。

(二)高校岩彩画的跨学科教育

为了充分展现“非遗”理念的传承及发展价值,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应该仔细分析跨学科的研究理念,之后通过岩彩画的教育创新,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充分展现教育指导的优势。首先,为了提升装饰艺术专业的教育质量,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岩彩画内容,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课程教学讲解中,通过岩彩画材质、特征、表现手法的整合分析,丰富绘画艺术的表达价值。如利用油画丰富的色彩、漆画的镶嵌艺术等与岩彩画进行融合,通过此种跨学科的艺术表达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教育创新及文化传承的目的。其次,在岩彩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技法,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如“吹”这种创作技法通常被运用在背景或是画面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绘画颜料放在纸上,再在岩彩的地方涂上胶水,最后用吸管将颜料涂到胶水上,使颜色与画面更好地融合,这种方法会给人一种朦胧、含蓄的感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运用在造型明显的位置,因为在吹颜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确定的问题[5]。

(三)发挥教学管理的优势

结合高校教育实践的基本特点,在岩彩画的课程讲解及文化传承中,高校教师需要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价值,在实际的教学创新中,通过教育方法的完善及教育思想的创新,逐步进行教学管理内容的整合。第一,提高学生对岩彩画的认识,将这一教学内容融入装饰艺术专业课程中,逐步完善教学指导计划。高校岩彩画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合理、课时课量较少等问题,无法提高岩彩画的艺术指导效果。因此,在教育资源整合及文化传承中,高校需要优化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大纲安排、课程设置等,适当增加岩彩画的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融入工作室计划,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岩彩画教育创新的目的。第二,加强岩彩画的师资培训力度。在我国岩彩画发展背景下,高校在教育资源整合中,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岩彩画技术的学习、艺术的拓展等,组建专业的研修队伍。专业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也可以总结先进经验,丰富教学指导理念。第三,积极创设教学、创作交流平台。根据岩彩画的教学现状,在教育体系完善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时代的发展及变化,积极创设信息化的教育指导体系,为学生在课下提供交流、沟通平台,稳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使我国岩彩画的艺术不断成熟发展[6]。

(四)“非遗”岩彩画的传承

随着艺术领域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价值,应该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及“非遗”文化传承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在岩彩画的艺术传承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以“非遗”项目市场为导向,结合装饰艺术专业的基本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非遗”文化的理论基础,从而实现教育指导及教育创新的目的。如在“非遗”岩彩画的内容融入中,通过“非遗”法规、政策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逐步掌握“非遗”岩彩画项目的市场导向,以便为艺术的传承及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及评估机制。根据高校“非遗”岩彩画的教学特点,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及教育整合中,需要逐步完善科学管理评估机制,实际的制度建立中,应该将管理、評价作为重点,充分展现岩彩画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最终实现“非遗”文化艺术内容的稳步传承,满足行业的持续运行及创新发展需求;第三,积极创新教育方式,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高校教育实践中,为了充分展现岩彩画的教学优势,教师要掌握“非遗”的传承理念,通过教育思想的整合、教育体系的完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需求等,灵活调整教学指导结构,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如在教学指导中,可以结合“非遗”课程的特点,定期聘请“非遗”人员进行集中授课。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从而掌握课程重点,稳步提高专业素养,激发探究意识[7]。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要实现“非遗”岩彩画的传承目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整合及资源运用中,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指导环境,通过岩彩画创作艺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探究环境,逐步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岩彩画传承及创新发展的目的。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岩彩画的艺术特色,丰富教育指导机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最终实现艺术传承及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彦霖. 高校岩彩画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 消费导刊,2019(43):141+143.

[2] 李云. 论岩彩画临摹与创作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研究为例[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03):91-94.

[3] 张诗卉. 从矿物色的材质美浅谈岩彩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J]. 美术教育研究,2018(17):17+19.

[4] 冯可敬. 传统金属箔在现代岩彩画中的运用与研究[J]. 艺术科技,2017,30(12):264-265.

[5] 张阳. 岩彩绘画:中国本土绘画当代转型的生长点[J]. 公关世界,2017(24):93-95.

[6] 温卫. 探讨中国古代壁画现状对岩彩画教学的启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4):55.

[7] 尉艺. 记忆的表征 物质的探寻——我对岩彩画的认知与理解[J]. 现代艺术,2020(03):34-37.

(荐稿人:涂蓉蓉,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非遗高校教育传承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