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建构的体验性、层级性与原型范畴特征

2021-01-28吴金满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验性范畴层次性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语言的层面,探究了“礼”建构的认知机制;发现了“礼”建构的体验性、层次性及原型范畴特征等特征特性,认为人们基于日常体验及具身效应,形成“礼”的基本概念,进而通过隐喻及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拓展出礼的语义、形式符号及社会行为三个层次,这些层次的建构与其概念建构共同形成“礼”的认知建构,构成了我们对“礼”的基本认知。

关键词:“礼”;认知建构机制;原型范畴

1介绍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礼于立身、治国之用不言而喻。但“何为礼?”“礼是如何建构的?”是我们学礼、用礼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拟从认知角度、语言层面,借助原型范畴理论,基于“礼”的体验性,从礼的概念、语义、形式符号及社会行为体现,探究“礼”的建构。本研究将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礼”是如何建构的?(其建构机制是什么?);2“礼”的认知建构有什么特性?

2礼的认知建构

2.1礼的概念、语义

概念与语义看似有重合之处,实则有细微区别。概念是抽象的,无法形容的,而语义是概念的具化模式,将概念具体落实到词义中,借助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据《说文解字今释》:“禮,履行。所以事神致富也。”履即履而行之,即施行,实行。事为奉事。致为得到。礼最原始的意义便为“施行,是用来奉神求富的事”。

后通过隐、转喻及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礼概念逐渐拓展出“礼节、仪式”“社会道德规约与礼制法度”“有礼之人”“礼物、礼品”等词义,语义逐渐丰富发展起来(吴金满,2020)。

2.2礼的形式符号

笔者经研究发现,人们基于礼的基本概念,将其具化为以上词源义及基本词义,再通过本体性隐喻,形成“礼”概念的形式符号,实现表达目的,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常见的形式符号及对应的语义有:

(1)事神致富(词源义):礼神、礼祠、礼佛。

(2)礼节、仪式: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3)社会道德规约:礼交、礼待。

(4)礼制法度:礼则、礼制、礼治。

(5)礼物、礼品:财礼、礼金、礼品。

这些形式符号,都是基于日常体验,形成概念,进而具化成具体语义,借助层创结构及隐转喻等认知机制而形成的,笔者将其视为语言形成的体验性,也即“礼”认知建构的体验性。

2.3礼的社会行为表现

2.3.1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礼”的社会行为表现体现在充满严格礼仪制度与刑法制度的统治秩序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之中,使人们能在条条框框之下和睦相处,在“礼”的规范下无法僭越,从而在纵横交错中支撑起整个国家的运作(刘美艺,2018)。此层面的“礼”,法制特点更为突出。

2.3.2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礼”行为表现体现在广泛复杂的礼节仪式如婚丧嫁娶、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中。此层面的“礼”,俗规特点更为突出。

2.3.3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的“礼”主要体现在个人忠、孝、节、义、廉、仁、义、智、信等修养、品格的锻造中。此层面的“礼”,德誉特点更为突出。

禮的概念看似广泛、复杂,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样,社会行为表现也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但基于词义,这些层级间的若隐若现的关系总能被洞察到。如上所释,礼概念的社会行为表现中,个人层面的忠、孝、节、义等最为原始、基本,具有中心概念的特征,体现为原型特征,此概念特征比较抽象,透过本体性隐喻、层创结构及礼概念的具身效应,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如忠、孝,以此形成“礼”的具体概念域,如忠、孝域,与礼节、仪式域进行投射匹配,外化发展成“礼”概念社会层面的忠、孝的礼节、仪式,具身表现为具体的身体动作以示庄严、尊重。国家层面的礼仪制度与等级观念亦是基于以上机制,进一步拓展而得。

礼建构的层级性体现在其概念、语义、形式符号及社会行为表现的层级性,这些层次中又各自具有其内部的层级性,其基本机制是原型范畴。具体来说,不论是语义,形式符号还是社会行为表现,都具有其最原始的中心项,例如语义层面的“事神致富”,构词层面的“名词性表现”,及社会行为表现层面的“个人品德修养”,基于中心项,透过一系列认知机制,一些边缘层的延展项便逐渐被拓展出来,使礼概念不断发展演变。

3礼的建构机制

研究发现,不论是语义层面,形式符号层面还是概念层面在社会行为方面的体现,基于体验,礼的建构机制多为本体性隐喻和层创结构。透过物体的概念结构来理解上一层较为抽象的经验,形成具体概念域,再与其他概念域匹配投射,发展形成新的概念、语义、形式及社会表现等,如此循环使得礼概念的各层级内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与延展。此外,礼在各层次内及层次间的拓展建构机制都多为隐喻及层创结构。

4 礼的建构特征、特性

如上所述,礼建构的最基本的特性为体验性,人们透过日常体验,形成基本概念,再通过隐喻及层创结构等基本认知机制,不断突破发展,形成层次。(如概念与语义层次间的转换机制(概念是如何发展成语义的),多是基于体验性,透过隐喻机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借助层创结构与其他概念域结合形成新的概念域,拓展出新的层次)。礼建构的第二特性,层次性的产生则得以解释。

礼建构的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礼的建构包括概念建构、语义建构、形式符号建构及社会行为建构四大层次,其中各层次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形式符号与社会行为有些许交叉重合,也可理解为形式符号表达是社会行为表现的一种,且概念建构有些许跳跃性,可直接跳过语义及形式符号表达,透过具身效应直接外化为社会行为表现,由此可见,礼的概念建构是其各建构的原型建构,语义、形式符号及社会行为表达是在此基础上透过一些认知机制而发展的边缘建构,体现为原型范畴特征),此为礼的层级间建构的层次性。礼建构的各层级内亦具有层次性,如上所分析的社会行为表现层级内,其基本层次是个人层面的忠、孝、节、义等德誉,透过一些认知机制,不断发展拓展出社会层次及国家层面的表现,这是“礼”建构的层级内的层次性,也体现出原型范畴特征。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王寅,2008),各范畴成员间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但原型成员更为原始、典型。以上各层次内与层级间的不同层级分别各自处于同一范畴,同一范畴内成员间地位不等,必有一个更为原始、典型,其他边缘成员则以此原型成员为基础,借助一些认知机制,不断发展而来。此为礼建构的原型范畴特征,体现在礼建构的各层次内与层次间,具有普遍性。由此亦可见,礼建构的层次性与原型范畴特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其建构的体验性却是最为基础的特性,是其一切其他特性的源泉。

5小结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语言的层面,分析了“礼”建构的机制,认为辅以具身效应,“礼”的建构多是基于本体性隐喻及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发现了“礼”的建构看似相互交错联系,关系复杂,实际有章可循,表现为其建构的体验性、层次性及原型范畴特征等特征特性,认为礼建构的层次性既表现为概念、语义、形式符号、社会行为体现层级间的层次性,也表现为各层级的层级内的层次性,层级内概念建构是最基础的建构,是人们基于日常体验形成的,概念建构再通过一些认知机制具化成语义建构,再继续发展成形式符号表达及社会行为建构,形成层次间建构,体现了“礼”建构的体验性、层次性及原型范畴特征特性。

参考文献

[1]刘美忆. 孔子“礼”的传播思想与互联网文明的建构[J]. 新闻爱好者, 2018: 61-63.

[2]王晶、王凌皓. “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3): 294-298.

[3]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吴金满. “礼”概念的语义演变[J]. 青年文学家, 2020: 177-178.

本文获得广西民族大学2019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礼”的概念认知建构,项目编号:gxun-chxzs2019109

作者简介:吴金满(1995—),女,汉族,籍贯:山东,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体验性范畴层次性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