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仙侠剧受众身份认同心理探析

2021-01-27刘雨欣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弹幕

摘要: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市场涌现出大量以仙侠游戏、小说所改编的“仙侠剧”,受众对仙侠类电视剧的喜爱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大众文化现象。本文旨在分析观众观看仙侠类影视作品时的身份认同心理,在厘清仙侠剧概念及发展历程、明确身份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仙侠剧剧迷群体在角色认同、自我实现意识中所产生的追剧快感,并通过网络集群构建、弹幕互动追剧等方式获得并巩固虚拟身份,对“仙侠剧”的传播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仙侠剧;身份认同;粉丝文化;弹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186-03

仙侠影视热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的问题已经对此进行过多元的阐述和分析,其中较多的是传播学视域下分析仙侠游戏和仙侠小说热门IP的改编现象,仙侠影视剧的营销与传播策略,也有从叙事理论视域下分析仙侠剧的叙事模式与热播原因,亦有分析仙侠剧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分析仙侠剧受众的身份认同心理有助于探究这一文化现象传播和发展的原因,对当下热门的仙侠影视剧发展具有反思作用,亦对仙侠剧的发展有指导和改进的作用。

一、仙侠剧发展近况与身份认同理论基础

(一)仙侠剧概念厘定及发展历程

仙侠剧是指根据仙侠游戏和仙侠小说改编的或原创仙侠题材的仙侠影视作品[1]。仙侠剧多以主角一行人的人物成长为主线,通过初出茅庐、历练升级、对抗邪恶、拯救苍生等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物与人物间波澜动荡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表现了锄奸扶弱、匡扶天下、惩恶扬善的主题。仙侠剧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青春靓丽的主角人物以及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2005年,第一部仙侠题材电视剧《仙剑奇侠传》播出,把仙侠类电视剧带进了观众的视野,该电视剧由同名游戏改编而来。2009年,《仙剑奇侠传3》延续了“仙侠”系列,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该电视剧同样是仙侠游戏改编成仙侠电视剧的典范。2015年,仙侠题材电视剧《花千骨》播出,剧播期间一直稳居收视榜首,成了年度现象级电视剧。《花千骨》的火爆引发了大量的仙侠类题材电视剧的拍摄,仙侠剧成为近些年国产电视剧的主流趋势,由仙侠游戏和仙侠类小说改编来的仙侠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香蜜沉沉烬如霜》(2018)、《陈情令》(2019)、《琉璃》(2020)等深受观众喜爱,且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身份认同理论综述

“身份认同”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概念,意为“同一性”,指人对于自我身份的想象与确证[2]。身份认同理论得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环境中更好地思考和探究“我是谁”这个形而上学的精神困惑。身份认同理论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最开始,身份认同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埃里克森作为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3]。随后,身份认同理论开始用于超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多层面,成为一个更加广泛的综合性概念。

身份认同又分为自我身份认同和群体身份认同。自我认同指的是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能够以客观的目光看待自己和外界事物,从而接受自己并认可自己,积极健康地生活。自我认同需要个体内部不断同自己进行对话,在反思中思考或固化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并从他人那里获得同一种思维的反馈,加强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就是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一员,并且认同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4]。群体认同离不开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是彼此渗透的。身份认同理论得以研究人类在新世纪互联网时代中产生的新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分析人们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异化及更深层的心理需求。

二、仙侠剧受众自我身份认同

(一)角色代入

自我认同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参照他人两种途径实现,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中认为,自我认同的核心是“理想自我”,也就是“我想成为的我”,也就是“未来的我”。现代社会下的年轻人承担着更加沉重的生活负担,他们很难真的抵达“理想我”的彼岸,因此他们需要一种“想象”来对抗现实的乏味和无力,能够满足自己情感的释放与价值的回归。“有压力就有投射”,相对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年轻人更加向往一个不受现实准则约束的全新世界体系——仙侠世界。这个世界里,年轻人不必恪守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条例和规则,而是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别人的身份完成“理想我”的塑造。观众在观看仙侠作品的过程中,将自我的情感投射在主角的身上,对主角产生欣赏、喜爱、感同身受等情感效果,与角色产生共鸣,将自己的情况和角色类比,将自己代入角色,完成自我认同。

仙侠剧扎根于仙侠小说的土壤,在长时间的仙侠小说创作中,根据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观看喜好和心理诉求逐渐形成了两种程式化的创作方式,即“男频”和“女频”,也称“男性向”和“女性向”。“男频”作品多为“升级流”模式[5]。“升级流”最初用于电子游戏,指的是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闯关不断升级从而获得更厉害的武器、更強大的技能、更崇高的地位。仙侠剧观众在观看这类作品时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主角的身上,他们与主角契合,将自己和不断斗争的主角共情,仿佛从底层逆袭成功的人便是自己,从而在这种沉浸式体验中获得自我认同感。这种设定刚好迎合了青少年渴望受人关注、磨炼历练、获得成功的心理,完成“移情”和“认同”。

“男频”仙侠作品受众是男性和女性,男女观众比例基本持平,而“女频”仙侠作品的受众则大部分都是女性。“女频”作品多为“相爱相杀”模式,通常以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侧重于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描写。男女主人公在一次次历练中加深对对方的情感,经过重重误会、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误会消除、仇恨化解,二人得以相濡以沫。女性观众往往将自己代入到女主角的身份之中,体验着曲折的、忠贞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在观剧的过程中完成自己对于美好爱情的幻想,想象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一路走过艰难最终获得幸福的结局。

(二)自我实现

在网络世界中,社会成员可以通过“选择性实现”和“创造性实现”两种方式获得身份认同[6]。前者指的是个体可以选择遮蔽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年龄、职业、性别等社会属性,隐藏自己的真实外貌或真实性格,而是选择能够表现“理想自我”的内容公布于网络,在虚拟环境中塑造一个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是由个体甄别和选择之后发布的,朋友圈内容序列只能够构成个体希望在社会中被定义的样子,而非真实的个体本身。“创造性实现”即社会成员通过虚拟身份的建构来满足自身无法从现实社会中获得的自我实现,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可以在网络上成为某个虚拟社群的中心人物或领袖人物,从而获得该社群其他成员的关注、夸赞和追捧,以此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中心感和满足感。

一部分仙侠剧迷群会对仙侠剧进行“二次加工”:因为喜欢某个仙侠剧的故事或者人物从而对故事进行续写或者进行同人文创作;对喜欢的镜头进行整改、重新铺排镜头序列,二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小视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看截修图、看视频二次创作、看同人文或番外续写已然成为仙侠剧迷群的一种文化,而具有相关技能的仙侠剧迷就会获得其他仙侠剧迷的追捧,获得其他仙侠剧迷的关注和认可,在此过程中,该仙侠剧迷首先得知自己拥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将自己对仙侠剧的喜好和仙侠剧迷的身份再次进行确证。其次,该仙侠剧迷体会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被追捧和肯定的感觉,在网络中自己成为一个群体中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对自己产生身份认同。

三、仙侠剧受众群体身份认同

(一)网络社区与弹幕交流

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离不开集体,个人在认同自己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存在的集体进行确认[7]。当自我融入集体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网络集群的形成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仙侠剧迷群的形成便是基于仙侠剧迷对仙侠剧关注、热爱、观看、讨论、二次创作等所构建起来的。仙侠剧基于对仙侠这一题材的共同热爱,会自发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讨论场,例如微博软件上便有相关剧集的超级话题,观众可以在超话内部进行表达和交流。仙侠剧剧迷会对不同时间播出的仙侠剧做出比较,对具有相似性、雷同的仙侠剧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包括探讨剧情、节奏、选角、特效、音乐等。仙侠剧迷群会关注正在筹备拍摄的仙侠剧,并且会对制片方给出建议、提出要求。仙侠剧成员加入“超话”并通过共同喜好获得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自己,标识自身的价值,进而构建身份认同感。

“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而情感能量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情感能量的理想选择。在弹幕文化盛行的当下,观看仙侠剧时仙侠剧迷群也会在弹幕积极互动。观众会在弹幕中探讨视觉还原、人物形象、剧情改编,他们输出自己的观点,当大家的观点相似时或者自己的观点被大多数人认可时,弹幕发出者变会产生认同心理,这种认同是具有相同爱好、观点、价值观的集群所赋予的。虚拟网络上由共同爱好和目的形成的集群对于外界出现的问题和危机有相互一致的看法和情感,在集群内部出现分裂时也会秉持同一种原则自我解决,甚至会有自己特定的一套语言系统。仙侠剧迷也会在电视剧进行到重要情节时在弹幕上进行“名场面打卡”。“名场面”是指在仙侠玄幻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主要人物的某句话或者某个举动或行为在读者的心中深入人心,是该小说独一无二的情节设计或是男女主人公感情变化的重要转折点,此场景便构成了“名场面”。

在仙侠剧迷群追剧的过程中,通过弹幕形成互动式观剧,他们不仅仅与演员互动,更是与其他“同类”互动。很多观众迫切地想要看到“名场面”还原并在弹幕交互中进行打卡,这种行为成为在观看剧集过程中剧迷们的小型狂欢。实质上,观众对“名场面”的共同期待形成了一种群体心理,成员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自己对于群体的热衷,积极地寻求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在参与群体的过程中强化群体的存在,从而使自己得以纳入仙侠剧迷群的范畴,获得认同与满足心理。在传统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个性的表达受限于时空的桎梏无法表达自身情感和寻找“同类”。但是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人由于共同的兴趣和喜好很快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集群,他们利用新媒介和新媒体对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他们不仅仅在现实中有自己的群体构成,更是在网络空间中寻求自己的群体与栖息之地。

(二)传统文化旨归

在经济发展、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仙侠剧裹挟的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满足了仙侠剧受众及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浪漫幻想。一段时间以来,在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的席卷中,亟待发掘和新变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有些逊色,中国传统文化中艰深晦涩的部分似乎已经不再被青少年所喜爱,青少年更偏爱开放自由的欧美文化和青春靓丽的日韩文化,但现在看来,实际情况是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东方美学在仙侠剧中得以传承。

21世纪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呈现了大量的“奇观”,新世纪的年轻人是在视觉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日本ACG文化和西方魔幻主义、好莱坞新神话主义的长期渲染下,年轻人渴望在银幕上看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种类和视觉奇观。仙侠世界以东方特有的神韵和意蕴显现在年轻人的视野里。仙侠剧基于本土形成的具有浓厚东方美学色彩的视觉奇观文化,且包含了浓厚的“仙”“侠”等中国哲学思想。仙侠剧迷群观看仙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他们形成集群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并在这种积极的社群氛围中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感。

仙侠影视剧中对神界、仙界、人界乃至妖界、魔界等地域空间的设计饱含东方古典主义审美。仙界彩云飄飘、俊采星驰,人间有仙山仙岛,美轮美奂,亦有竹林桃源,风景秀丽,在视觉上打造了极其美丽的世外秘境一般的效果,这种视觉表达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和氛围,满足了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集体认同的心理渴求,给予年轻人极大的审美体验和感官享受。《花千骨》里的长留仙山、蓬莱仙岛、蛮荒,《陈情令》中的姑苏蓝氏云深不知处、岐山温氏不夜天城、兰陵金氏金麟台、云梦江氏莲花坞、清河聂氏不净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天宫、青丘、十里桃林,都是以极为细腻的现实取景和CG动画共同完成了构建。在仙侠类影视作品中,大多都有精彩绝伦的仙侠世界的奇观,对于“海外仙山”“人间仙境”“十里桃林”等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和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景观的呈现,抑或对于“九州大地”“四海八荒”的仙侠世界的全景式铺展,这种审美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极具神妙、气韵、意境,浸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使得仙侠剧受众从中不断汲取美的享受,满足了仙侠剧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以及对“想象性消费”的审美诉求。

仙侠剧主题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主题既具有艺术审美又能达到哲学的高度,并且符合现代人审美及价值观。仙侠剧中的“仙侠”文化乃是“仙”文化和“侠”文化的综合。“侠”在封建社会往往替天行道,在弱小被欺凌时以一种制度之外的方式救助弱小。仙侠剧多呈现疾恶如仇、乐善好义、惩恶扬善的价值观,主角们往往历经千难万险都要维护自己心中的正道,这与中国“侠”精神不谋而合,《仙剑奇侠传3》中景天、雪见、徐长卿、紫萱、龙葵一行人正是因为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对芸芸众生的博爱和怜悯才走上了一条协助蜀山寻找五灵珠、封印锁妖塔的漫漫征程,一路上他们表现出的不拘小节、行侠仗义,便是中国侠精神最好的展现。感悟、体味、欣赏中国“仙”“侠”精神是仙侠剧迷群在观看仙侠剧时获得的集体心理认同。

四、结语

仙侠题材影视剧因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具有共鸣的人物、瑰丽奇幻的特效以及饱含东方美学意蕴而备受年轻人的喜爱。在年轻人观看仙侠剧的过程中,他们沉迷于这个浪漫而热血的世界,与或坚忍顽强或聪颖智慧的角色共情,从而体会更加丰富刺激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中满足个人对“理想我”的追求。他们在仙侠剧集群中通过评论、领导、分享等方式超越自我,体会被认可和被关注的快感。仙侠剧集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群文化,年轻人在互联网中通过集群确证自己的虚拟身份,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属。同时从配乐、画面、造型、美术、节奏、语言、主题等各个元素来看,仙侠剧因满载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意蕴而备受欢迎。基于此,仙侠剧不应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粗制滥造、落于俗套,应继续提升作品的质量,赋予自身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引领青年人形成进取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戴清.“仙侠奇幻”影视文化热的审美思考[J].中国文艺评论,2015(03):47-57.

[2] 牛凌云.仙侠剧网络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3] 周筠婷,张超.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1(06):29-33.

[4] 郭小平.弹幕文化下哔哩哔哩用户身份认同现象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21,31(01):101-104.

[5] 王洁.国产仙侠剧的叙事与视听艺术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6] 张荣,刘秀清.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分化与冲突[J].学术探索,2019(12):46-53.

[7] 张晓明.查尔斯·泰勒论自我或现代认同[D].上海:复旦大学,2009.

作者简介:刘雨欣(2000—),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弹幕
《2019优酷年度弹幕报告》出炉
银屏戳笑点,弹幕知我心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