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探析

2021-01-21陶明明

红豆教育 2021年29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高中地理

陶明明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因此,在课程思政日益重视的当下,教师积极传递国家战略中的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价值理念,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综合思维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

地理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各个现象及各个活动,其中有两个基本的探究要素,那就是人和地,两者是组成世界万物发展的根源,缺一不可,在高中地理部分融入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的大政方针并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丰富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深度,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关心时事变化、国家发展意识,从而达到人地协调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易于传递人地和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人地协调观教育的含义与意义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于地理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最显著的变化。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育人价值。

人地协调观念是我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生活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的活动与生活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地协调观是最基本的人地观念,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需要形成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人地协调观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人地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人们对物质循环理论的有效实施,对人们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

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来看,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而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习的基本价值观念。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充足、有效的活动经验和正确、合适的思想方法。因此,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培育人地协调观的基础,人地协调观引领着其他核心素养的推进和发展方向。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一)进行经典案例分析,渗透感知人地协调观

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且涉及的知识都比较专业,教材上的每一个版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尤其是教材中的案例部分,选择的大多是我国新时代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案例,并且与教材的知识点紧密结合。但仍然有一部分案例过于专业,学生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地理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学习“工农业污染的防治”相关知识点时,由于教材上选用的很多案例都是国外或者国内其他地区,学生没有去这些地方,因此很难有深刻的印象。对此,教师可对当地的工业污染进行拍照剪辑,制作成PPT的形式让学生观看,面对熟悉的工业园区,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工业污染的危害,并且在讲解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时,学生也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此举能有效渗透人地协调观。

(二)列举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类是地球生物中食物链顶端的存在,而人类生存依托于自然环境,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渐开始进军自然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像汽车,工厂排放的废气,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大肆的捕杀动物,导致一些稀有物种濒临灭绝,开垦山林,导致洪水和山体滑坡,以及无穷尽的生活垃圾,污染自然界的生态环境,这些都给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带来负担,而这些内容在高中生中的大量普及,是可以在学生的心中为保护生态环境埋下一粒种子的,但是由于考试内容的限制,学生对这些内容,仅限于了解层面,对于地理学的教学目标来说,是莫大的损失。老师需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强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情况。

例如高中学生在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应该从工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作出详细分析,首先农业的大力发展,导致过度开拓,最终形成了植被和森林被大范围的破坏,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率低,空气中水分子减少,导致气候干燥,风沙雾霾严重等环境问题。另外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是对大气,环境的又一次污染,随之而来的是,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导致人类出现各种呼吸道疾病,这种情况,就是违背了人地协调观的情况下,导致自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一系列反击,而人类在意识到工业农业的过度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将会制定一系列的平衡措施,争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三)高效利用课后作业,深化人地协调观培养

对高中学生来说,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课后作业这个版块,很多地理教师都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虽然学生能通过习题掌握理论性知识,但缺少实践环节,使得学生的地理学习停留表面。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上进行创新。例如,学习完“工农业污染的防治”相关知识之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防治农业污染的知识,进行一次课外活動,让学生深入田园,指出农业所造成的污染并提出防治策略,这一过程能够深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地理教师应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们可以在自己学习的阶段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在自己以后投身工作的时候贯彻这一点,这才是新时代教师的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沧田.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90-191.

[2]吴迟.加强人地协调观培养完善地理课堂教学——探究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9):13-14.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高中地理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注重情境直观探寻规律本质
浅谈幼儿期语言素养的培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