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现学科特色 引领地理学科命题导向

2021-01-21薄立强杨光惠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情境

薄立强 杨光惠

2020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将参加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统一考试,把握省级考试的命题导向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的简单分析,帮助教师更好了解新形势下“教学评”的相关要求,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一、整体概述

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共8页,25题,总分50分,设单项选择题、综合题两类题型。试题内容涉及“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个组成部分,比例分别为16%、40%和44%;试题文字总量3369字,各组附图21幅;试题易、中、难比例约为7:2:1;整体难度为0.72,区分度为0.54,信度0.8915。从技术指标和实测反馈看,总体质量较好。

试卷命制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中、高考改革衔接”等方面的重要精神为命题指导思想,参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导向性、基础性、学科性、生活性、科学性为基本原则,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围绕课标规定的初中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及课标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理念,精心选择命题素材,情境新颖,充分体现了以能力考查为主,兼顾基础知识考查的要求。

(一)以区域地理为命题的主要对象

围绕大洲、地区、国家、省份等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重点考查这些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点以及区域差异、区际联系,通过分析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生产和生活与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人文要素間的相互关系,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认知。

(二)以地理原理为试题的内在精髓

借助试题情境材料,如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强降水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地理环境对居民饮食的影响等,通过推导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和人类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将这些有效措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试题对实践性的落实。

(三)以命题素材为纽带,设置梯度合理的地理试题

以时事、生活现象入题,在试题中较多呈现区域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的实例,每道试题的考点及关联点体现了试题组的综合性。在地理空间、地理事物、知识内容、认知方法等方面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设置梯度递进的试题,使学生作答时能够循序渐进,顺利解题。

(四)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图片为试题的命题素材

选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的网络教学、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习近平主席到山西和宁夏调研考察、球迷客场加油、日本寿司、印度手抓饭、俄罗斯大列巴、东北工业特点、各地春耕时间差异等作为命题素材,在试题的语言叙述、图片内容的呈现形式、文字与图片结合等方面进行细致推敲,借助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件和实例命题,设置必要的情境,引导考生关注课堂、关注生活,体现课标中生活性的课程性质。

二、试题亮点及典型例题分析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充分体现环境修复观和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套试题重要的评价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试题的50个考点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时事素材。这些素材既有一定的国情教育,又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既有关心生活实例,对认知区域、认知环境的考查,又有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理念的评价;既有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考查,又有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世界的学科情感评价。

例如在第13题中,以三江平原的湿地开发和保护为素材,考查了课标中“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的内容。该题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三江平原湿地的变化历程,图中的年代、鸟群数量变化、鸟的离开与返回、河流的宽度变化、地面植被的变化都是解题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充分体现了环境修复观的思想,学生如果注意到这些就能够顺利解题。具体试题如下:

再如第14题,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试题如下:

(二)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注重学科思维方法考查

课程标准在地理学科的性质和内容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任务:利用地图(包括各类统计图、原理图、景观图等)和其他材料帮助学生构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的认知模型,借由这些认知了解地理要素间的各种作用,建立对区域的整体性和不同地区差异性的认知。本套试题在学科内容呈现和立意考查方面,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利用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景观图以及文字材料获取信息是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培养目标,获取解读信息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降低机械记忆试题比例、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重要抓手。

例如该套试题中选择题的第5题和第6题,两题由时事新闻转化而来,背景信息为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由此生成两道试题:列举生活中导航定位功能的应用和判定省份。下图中的阴影和圈划部分即为这两道试题解题的关键信息。具体试题如下:

第21题(1)考查“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干支流的组合特征、入海河流数量、等高线海拔变化特点、聚落分布的空间特点。尽管将等高线地形图转换为地理景观素描图的考查形式较为新颖,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关键信息,做出正确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具体试题如下: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解题作答的过程是知识的再认与迁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审题获取题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检索自己既有的知识储备,提取出两者相关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而实现解题。

在本套试题中,各题目给定的信息很少有学生靠单纯记忆就能够解决的。尽管试题难度不大,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审题获取关键信息—知识再认—能力运用”这种思维过程才能够顺利解题。

例如第23(5)题(填空):美国人热衷于快餐,但许多风靡美国的食物都源于他国。各国 移入美国后,促进了美国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食物配方和烹饪方法,促成了饮食文化的融合。该题是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命制的。教材中有对美国移民内容的描述,结合本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美国、食物源于他国、促进人口增长、促进饮食文化融合,可以联想并推出各条信息都指向“移民”这个关键词;但如果不能够将这些关键信息整合起来,是很难想到“移民”这个关键词的。

3.要素分析与差异比较

地理区域包括多种要素,各要素间存在各种相互作用,进而形成联系密切的整体。从试题内容上看,重点考查了区域内的要素分析和区域间的差异比较。在区域要素分析中,有些题目是单一要素分析,如第16题和第17题,只考查了黄河山西段水文特征、宁夏主要少数民族分布。有的题目涉及的区域要素则较为多样,这些题目以区域差异考查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特征的掌握情况及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例如第23题主要考查世界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

(三)重视情境运用,体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本套试卷共25小题,每题都设计有相对应的生产、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作答,同时试题也侧重设置复杂的真实情境,如第5~6题所涉及的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导航、第24(3)题珠江三角洲通信产业发展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四)强调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避免偏题、怪题,减少高难度试题

试卷命制既要表达出全省命题的导向,又要充分考虑试点城市的学情和教情;既要充分考虑到疫情对学生学习造成的现实性影响,又要体现对学生能力的选拔性要求。基于此,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遵循“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学生可以从既往所学内容中推导出答案,也可以从图文信息中演绎归纳出相应的答案。这样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好地做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融合。同时,为使试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体现试卷的选拔性功能,避免出现偏题和怪题,整套试卷所涉及的难度较大的考点只有3道,以此增加区分度,遴选优秀考生。

三、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部分试题的技术指标存在不足

从试后统计信息中可以发现,试题中区分度小于0.2和0.2~0.3之间的各有3道题,其余试题均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和难度。区分度小于0.2的试题分别为第5题、第7题和第20题。其中第5题、第7题题难度较小,第20题难度较大。该套试题设置的初衷是保证学生得到基础分和降低满分率。从实际技术指标反馈上看,目标达成,但区分度数据也表明试题设置应更科学规范,更多考虑到学情,以提高试卷的整体质量。

(二)试题情境设置水平需要提高

试卷设置充分融入了真实的情境,对部分不宜设置真实情境的试题也进行了优化处理,保证了试题立意的导向性和价值观目标;但对试题进行梳理后发现,有的试题情境和问题设置的关联性上略显生硬,存在一定匹配度不高的现象,这些均需在后续命题中调整改进。

(三)乡土地理和探究实验类问题体现不足

基于试点城市的教情和学情,本次试卷未充分体现乡土地理和探究实验类试题的命制,这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及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后续命题中会依据各地市教学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四、教学建议

(一)坚持人地和谐共生理念,凸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蕴含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因此,教学中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和动态平衡的人地协调观,可增强考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地理教育和价值观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更好地凸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二)明晰课标、教材定位,合理处理两者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考试的唯一依据,教材是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的教学材料。教学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达成,教材的内容处理要灵活,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要关注主干知识,不面面俱到、过度扩展,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三)杜绝死记硬背,强化能力考查

地理课程原本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地理课程變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更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要,充满生活情趣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要具体落实到学科的三维目标上,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里的技能主要包括地理读图能力、地理信息应用技能和地理操作技能几个方面。在教学方面,更强调培养学生获取解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优化情境设计,引导教学导向

长久以来,试题的命制缺少情境或更多地强调结构良好的情境设计,即理想化的、实际并不存在的情境,忽视了生产、生活中大量客观存在的结构不良情境(简单理解为客观实际存在的真实情境),这使得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时无所适从,难以找到核心关键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基于此,在设计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时,优化情境设计,适当引入真实情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五)提高教学内容实践性和探究性,考查创新意识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地理课程性质、特征的描述,鲜明地提到了课程的实践性,它包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如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 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加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特别是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极为有利,可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积累各种地理表象,丰富地理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地理课本知识外的复杂的地理问题,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侧重的加强探究性,特别是实践性知识的教学和指导。

(六)紧扣时代主旋律,开阔地理认知视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很大部分与因地制宜的地理学科思想密切相关。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考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地理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本次试题命制理念的变化和调整与课堂教学改革及国家总体课程改革的方向、思路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了现阶段学科育人方式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改变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初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情境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