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课标与教材 凸显历史课程育人本质

2021-01-21付军刘印亮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试题课程标准试卷

付军 刘印亮

2020年是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统一命题的起始之年,是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及试点市实行开卷考试的开局之年。试卷命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命制依据、试卷结构、试卷亮点与分析及今后教学建议,对我省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将发挥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指导思想与命题依据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以考改促课改、以课改推考改”,让“立意高远、導向正确、科学严谨、适切学情、图文并茂”的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首套历史试卷成为引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新引擎;让初中历史课堂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最前沿。

(二)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的唯一依据,对标研判;以教育部审定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用足、用好统编教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凸显历史课程的育人本质

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二)坚持高标准命题原则,凸显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命题,方向上做到“有标可依”;依托统编教材的鲜明特色,内容上做到“有章可循”;研制科学的多维细目表,策略上做到“有表可查”,充分发挥首套省级试卷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三)坚持试题全部原创,凸显首套试卷的创新意识

试题命制兼顾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全部试题实现原创,情境创设保证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既注重考查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注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试卷结构

全卷为开卷笔答,满分为50分,共8页,分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材料解析题)两部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历史学科同场分卷考试,时间共100分钟。(题型、题量、各知识极块分值比例见表1、表2)

以上表格中题型、题量、各知识板块分值与比例均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学科考试提出的规范要求。试题易中难比例为7∶2∶1,难度系数预设值为0.73  实测难度值为0.71。

四、试卷亮点与典型试题分析

(一)依据课标,高远立意,关注素养,凸显“题魂”的导向作用

命题立意是一套试卷的关键和灵魂,只要试题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注重素养,有了“题魂”的统摄,整套试卷的内涵与价值才能凸显,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1.以试卷中非选择题第25题分析为例

【课标依据(能力层级)】

●知道孔子(了解);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了解)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了解);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了解)

●通过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了解)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理解)

●通过都江堰工程、北京城建筑,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运用)

【试题及参考答案】(略)

【试题解析】

本题以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为主线,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整合,突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基础性。通过博物馆展览、古诗文及史料、图片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意在考查学生阅读、辨析材料并从中获取、整理、归纳和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会从多角度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本题通过精彩纷呈的文化成就和盛世局面,使学生产生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这种设计既有效凸显了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又适度渗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亮点分析】

其一,有助于立德树人总任务的落实。

通过试题的呈现,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一场考试犹如一次“文化旅行”,能够使学生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徜徉,感知历史的温度和美感。学生通过答题,对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产生由衷的赞叹,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易于形成“文化自信”。

其二,试题主题突出,主线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本题切入的角度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唐诗、万里长城、都江堰、“洛阳家家学胡乐”,并在此基础上精选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学、科技、古代工程领域的先进成就,形成一条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主线,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试题设置了四个标题,分别为“先贤智慧·汲取”“诗文精粹·品读”“科技之光·闪耀”“世界遗产·传承”,线索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顺思路,理解题意。

其三,以多元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获取历史信息。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通过展览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其次,通过品读唐诗这一文化精粹的形式,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感受博大宏放的盛唐气象;接着,通过史料阅读的形式,进一步探究四大发明的科技成果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产生认同感;之后,通过图片感受中国带给世界文化遗产的丰硕成果,产生保护遗迹和传承劳动人民智慧的责任感;最后,通过以极具美感的呈现形式,如呈现古诗文的古风窗棂框,引发学生对历史之美的赞叹和向往。该题考查的历史知识虽然久远而有年代感,呈现的方式却贴近现实生活,由古至今,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使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其四,注重对统编教材的深入挖掘。

本题深入挖掘教材,如第二问的两首诗文正是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两首唐诗,诗文既似曾相识,问题又需要仔细分析。五道小题的设置体现了统编教材的凸显内容,如“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

其五,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题通过简洁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获取相关信息,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认识,渗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通过精选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学、科技、古代工程领域的先进成就,多角度感受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进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渗透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材料出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华觉明 冯立昇《中国三十大发明》(大象出版社)

●七年级历史教材、《图说中国史》(地理出版社)

【教材分布】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2.以试卷中非选择题27题分析为例

【课标依据(能力层级)】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两河流域文明(了解)

●通过华盛顿,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通过达尔文的成就,了解科学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了解);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理解)

●了解科学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运用)

●初步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初步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理解)

【试题与参考答案】(略)

【试题解析】

试题把文献材料研究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文献材料提取信息并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宗旨,在考核学生历史学习成果的同时,关注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研究和解决问题、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亮点分析】

其一,试题立意新颖。

文献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因此,本题作为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没有从专题史入手,而是从历史文献这一特殊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感受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本题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史料实证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相衔接,为学生未来的历史学习提供帮助。

其二,贯彻素养培育。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历来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本题材料一通过“它的许多条款都反映了对用法治实现正义的虔信”体现了这部法典的法治精神,向学生渗透法律意识。华盛顿和林肯作为著名的政治家,以其历史责任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题通过两则材料介绍了华盛顿和林肯两位总统的演说,向学生渗透责任意识。

其三,材料选取多样。

本题通过“法律文件”“伟人演讲”“名人手稿”“宪章条款”四个主题将史料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体现了史料类别多样、图文并茂、注重历史细节的特点。比如,在“法律文件”和“名人手稿”两个主题下,运用了图片及文字介绍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作答试题的同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信息。其中达尔文和马克思的手稿都是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达尔文绘制的树状图展示了进化树的原型这一历史细节的呈现,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了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

其四,拓展国际视野。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还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時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本题通过对《联合国宪章》内容的理解,认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

【材料出处(教材分布)】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文件中的历史——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份文件》(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中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文件中的历史——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份文件》(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文件中的历史——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份文件》;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文件中的历史——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份文件》(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本套试卷所有试题的命制都本着依据课标、高远立意、关注素养的原则,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试题的叙述中,使学生通过答题,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其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注重拓宽试卷试题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试卷试题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二)依托统编,用足教材,注重基础,凸显统编教材的核心地位

试题命制本着依托统编教材、用足用好用透统编教材的原则,深入挖掘统编教材各板块的内涵与特色,全面覆盖,注重基础,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试卷中的文物古迹图,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都江堰、遵义会议会址、八达岭长城等均出自教材,试题如下:

历史事件的图片也大部分取自教材,如“照片虽无言,历史却有声”中四幅照片,试题如下: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长征路线示意图、亚非文明地图等出自教材正文或课后活动;试卷中品读的诗词精粹《忆昔》和《凉州行》源于教材课后活动的诗歌赏析,试题如下:

宪章条款的史料来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研读》栏目,试题如下:

[宪章条款]

[材料六及(6)题干中蓝色部分出处:九下教材93页材料研读,原题]

材料六: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6)依据材料六,指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什么?(1分)哪个组织与联合国共同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1分)

林肯演说史料与教材相应的课后活动材料类似,试题如下:

[伟人演讲]

[(2)题干中蓝色部分出处:九下教材13页课后活动2,变形]

材料二: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1783年华盛顿辞职演说

材料三:依照宪法和法律,联邦是不可分割的;我将尽我所能,务使联邦法律在所有各州得到忠实贯彻,这是宪法本身明文规定责成我这样做的。

——1861年林肯总统就职演说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华盛顿已经完成的“使命”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三,分析林肯作为总统的首要目标是什么?(1分)

有些素材尽管来源于教材之外,但都相应地标注了说明,如“乔的笑”和名人手稿中的两幅图片(图略),所选史料素材明确标明出处,来源权威准确,而且与教材相关内容联系紧密。

1.以试卷中选择题第5题分析为例

5.[表格出处:八上教材36页课后活动1,变形]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表中★处应该填写()

[条约 影响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A. 《虎门条约》

B. 《望厦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课标依据】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能力层级】

了解层次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本题出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课后活动,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一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试题通过表格的形式,使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以试卷中选择题第18题分析为例

18.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课标依据】

通过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能力层级】

了解层面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

本题出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课后活动,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两个信息,能够得出正确答案是内燃机。本题是教材课后习题的變型,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非常容易。

总之,试题材料的选取和使用做到了依托统编、用足教材、高于教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统编教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媒介;同时,整套试卷体现了浓郁的学科特色,在知识点的考查上覆盖面广,知识分布合理,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典型的主干知识,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历史素养。

(三)情境适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凸显试卷设计的人文情怀

设计好中考历史试卷就是给学生上好“最后一堂历史课”。试题命制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科素养,注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同时试卷设计还要灵活多样、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凸显“最后一堂历史课”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润泽。

试题命制在情境创设上选择研学活动、汇报展示、比较探究、史料呈现等方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体验,如选择题第7题、16题、17题等,部分题目如下所示。

7.某学校以“重温历史·奋进追梦”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同学们应该在下图任务单的★处填写()

A.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C.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7.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探究,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成为本国历史的转折点

②改革前都面临民族危机

③都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

④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非选择题部分,每小题的题干表述上设计一段精炼导语,概述这道题的主题。如非选择题第25题设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主题及“先贤智慧·汲取”“诗文精粹·品读”“科技之光·闪耀”“世界遗产·传承”四个子题目;非选择题第26题设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主题及“开天辟地”“艰苦卓绝”“屹立东方”“富强之路”四个子题目;非选择题第27题设计“文献材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搭起了与过去联系的桥梁”主题及“法律文件”“伟人演讲”“名人手稿”“宪章条款”四个子题目等。每个材料前設计一句简短导言,提取出所用材料或史料的核心要义,这些导语都应精炼而深刻,凝练试题主题,尽显“题魂”立意。

卷面设计呈现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易于激起学生兴趣,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物图片、历史地图、历史事件形势图、示意图、年代尺、图表、人物手稿等,如第8题:

8.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下面年代尺中的四个阶段能够完整反映中国抗日战争过程的是()

[②][④][③][①][1931][1937][1945][1949(年)]

第12题、第13题、第23题如下:

23.对下面国际组织演变示意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欧洲国际地位不断下降

C.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D.欧洲联合趋势逐渐减弱

非选择题27题的材料四和材料五,试题如下:

PB\电子稿图\历史学科试卷质量自评报告-84A0\image10-1.png>[上图是《共产党宣言》留存至今的唯一一页手稿。这页手稿如今由莫斯科的一家档案馆收藏。][材料五:][材料四:][上图是达尔文笔记中的速写图,这是他革命性理论的最初灵感。1859年,这一理论写入《物种起源》一书。][(3)“材料四”中“革命性理论”指的是什么?(1分)

(4)“材料五”中文献的发展标志着哪一理论的诞生?(1分)写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这一理论旗帜的历史人物。(1分)

(5)“材料四”和“材料五”中涉及的两大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1分)]

卷面还设计了古风感浓郁的书卷轴、窗棂框等,尽量创设一些生活化、趣味性的新情境,如选择题第2题,试题如下:

2.下图是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其中★处应该填写()

电子稿图\历史学科试卷质量自评报告-84A0\image11.png>[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 殷 B. 夏 C. 齐 D. 金]

整套试卷关注人文性,图文并茂,丰富而生动,尽量营造“活生生的历史”氛围,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经意间就领略到历史的意境,使学生看到历史试卷眼前一亮,读起来韵味十足,感受到历史原来也可以这么美。

五、存在问题与教学建议

存在问题:在认真分析总结2020年辽宁省初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特色和亮点的同时,深刻反思与查找存在的问题更是非常必要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试题设问的深刻性和延展性不足,个别问题的设问角度和思维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整套试卷的开放度和探究性不足,考虑到今年“疫情”备考下的特殊情况,试题命制时在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方面降低了要求,相对保守了一些。教学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课程标准,重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学及考试评价的唯一依据,教师不仅应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还要在“研”“学”“用”上下足功夫,要让课程标准入脑、入心,使课程标准成为自己日常教研备课、课堂教学必带的“工具书”。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做到教学教研“有标可依”,发挥出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二)紧扣统编教材,重视统编教材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统编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现实依据,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关注统编教材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师要紧扣统编教材,领会各版块的学科价值,优化教学设计,转变教学方式,创设真实、典型的教学情境,对统编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和主要能力点精心进行教学的整合与重构,让统编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走进历史的“学材”。

(三)培养学科素养,重视学科素养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的课堂教学需要高度重视学科素养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历史不是用来背的”,历史课堂是在培养学科素养中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历史教师要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培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试题课程标准试卷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