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MRI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

2021-01-19杨可乐郭淑栋唐翔宇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椎间隙氏杆菌脓肿

杨可乐 王 鹏 郭淑栋 唐翔宇

1 扬州市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 扬州225002;2 滨州市中医医院影像诊断科 山东 滨州 256600;3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山东 滨州 256603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人畜共患病,以动物(骆驼、绵羊、山羊)为主要宿主,人类为次要宿主[1]。目前我国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等畜牧业地区[2]。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BS)指由布氏杆菌感染脊柱引起的变态反应性传染性疾病,以明显腰痛为主要症状,且近年来在我国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3]。临床多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腰痛、脊柱活动受限等。本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方面与脊柱结核相似,临床上易误诊,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深入认识本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病理、实验室检查确诊为BS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为(32.4±8.9)岁。 12例有牛羊饲养接触史;5例有涮牛羊肉史;3例曾饮用未灭菌消毒的乳品。临床以发热、乏力、多汗、腰痛、脊柱活动受限等症状就诊。患者入院后布氏杆菌血清凝集实验均为阳性,8例血常规培养检出布氏杆菌;6例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活检取组织细菌培养证实;14例经手术清除病灶并经病理学及细菌培养证实。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或其家属在做CT、MRI前对本次研究目的及过程均有充分的了解,患者或其家属表示自愿参与CT、MRI,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应用GE Light 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0 mA,层厚 5 mm,螺距1.375∶1。MRI检查应用德国Siemens 3.0 T MR扫描仪,体部线圈扫描,患者仰卧位进行检查。平扫检查序列:轴位T1WI(TR 683.0 ms,TE 10 ms)、T2WI序列,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压脂序列(TR 4000~5300 ms,TE 85~107 ms)及DWI序列。层数24层,层厚4.0 mm,FOV 230 mm×230 mm。增强检查于肘前静脉内注射Gd-DTPA,流速为2 mL/s,用量为0.1 mmol/Kg。

1.3 图像分析 影像资料均由2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独立进行影像分析和诊断,记录受累椎体部位、椎间隙、椎旁软组织改变以及椎管内结构情况,总结布氏杆菌性脊柱炎CT、MRI表现特点,并结合临床相关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意见有分歧时采用协商讨论达成统一。

2 结果

2.1 BS的病变部位 胸椎椎体2例,腰椎受累12例,腰骶椎6例,均为连续性椎体受累;其中15例累及2个椎体,3例累及3个椎体,1例累及邻近髂骨,1例累及4个椎体。

2.2 BS的CT表现 ①椎体形态改变。6例病变区椎体形态正常,椎体皮质变薄,其内骨质密度降低,骨小梁结构稀疏、模糊;②骨质破坏。14例骨质破坏,其中9例位于椎体中心,5例位于椎体边缘,呈直径<5 mm的多发圆形、类圆形或刀锯样低密度影,内无死骨形成,周围骨质增生硬化。6例“花边椎”样改变,为硬化区出现新破坏灶,见图1;③椎间隙、椎间盘改变。多平面重组图像显示10例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破坏呈等密度影,上下相邻椎体终板变性即对应面骨质呈不规则虫蚀状低密度影,周围骨质增生硬化;④椎旁组织改变。4例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5例椎体前缘骨桥形成;12例破坏椎体旁软组织肿胀,6例局限性脓肿,内壁光滑,未见沿腰大肌向下流注征象,6例向椎管内突入压迫硬膜囊,致椎管狭窄;12例前纵韧带钙化,3例后纵韧带钙化;2例椎弓根骨质破坏。

2.3 BS的MRI表现

2.3.1 BS的MRI平扫 ①椎体形态改变。6例椎体形态正常,骨小梁稀疏,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压脂像呈不均匀长T2信号;②骨质破坏。14例椎体破坏,9例位于椎体中心,5例位于边缘,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不均匀长T2信号,周围骨髓压脂像T2WI像呈水肿信号,破坏区周围及椎体边缘见低信号的骨质增生表现;③椎间隙、椎间盘改变。6例椎间隙轻度变窄,椎间盘正常髓核解剖结构消失,呈长或等T1、稍长T2信号,见图1;④椎旁组织改变。5例骨桥形成,12例椎旁软组织内可见局限性的脓肿,无钙化及流注现象,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脓肿壁厚薄不均匀,见图2。

2.3.2 BS的MRI增强检查 7例行增强检查。5例显示椎体骨质破坏病变边缘呈环形不均匀中度强化,2例呈结节状明显均匀强化。2例增强显示脓肿壁呈环形强化,见图2。

3 讨论

目前,我国布氏杆菌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主要以羊布氏杆菌感染最为多见,多发病于30岁以上的男性[4]。BS是由于布氏杆菌侵犯脊柱关节而引起,以腰椎最多见,考虑主要与腰椎承重较多有关。颈椎、胸椎受累较少见,感染椎体多呈连续性分布[5]。临床上表现为弛张热、盗汗、乏力、贫血、食欲不振,肝、脾、淋巴结肿大,部分可有全身肌肉及大关节多发性、游走性疼痛,或持续性腰痛或下腰痛,或可伴相应脊髓压迫症状或神经根放射痛,偶可见腰大肌脓肿,但无流注现象,无脊柱后凸畸形,极少见因硬膜外脓肿而导致截瘫,但偶可见睾丸炎[6]。实验室检查见血清凝集实验(滴度>1∶100)、琥红平板凝集实验、布氏杆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可有助于确诊[7]。

BS的CT表现为:①椎体骨性结构变化。椎体边缘出现不规则低密度影,直径多为2~5 mm,边缘清晰锐利,周围骨质增生硬化。较大病灶形态不规则,周围无死骨形成。严重者椎体骨膜骨化,椎体缘形成骨赘,部分可见骨桥。部分新生骨内也可出现骨破坏。椎体中心也可受累,但多无椎体压缩病变。病变多累及2个或以上椎体。邻近椎小关节常受累,出现骨质破坏、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的表现,形成骨性强直[8]。本研究中,6例病变区椎体形态正常,14例骨质破坏;②椎间盘病变。椎间盘破坏,致相应椎间隙狭窄,在CT上呈等密度影,椎体终板骨性关节面增生硬化。本研究中,10例椎间隙变窄;③韧带改变。多见前纵韧带、棘间韧带和后纵韧带钙化;④椎旁软组织变化。偶可见破坏椎体旁软组织内局限性脓肿形成,但无流注现象[9]。本研究中,6例出现椎旁脓肿。

BS的MRI表现为:椎体上下缘局限性骨质破坏,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影,脂肪抑制序列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受累椎间盘在T2WI上信号增高,椎间隙狭窄[10]。破坏区周围可见骨髓水肿信号及骨质硬化,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桥,这是BS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有报道指出,受累椎体旁可有脓肿形成,呈长T1长T2信号,但未见流注现象,脓肿壁厚而不规则,未见死骨[11]。本研究中,2例增强显示脓肿壁呈环形强化。

CT 对骨质病变显示良好,能够较好地显示死骨、硬化骨形成、韧带变化等,但对软组织病变显示不好。MRI 对组织内水、蛋白质含量的改变敏感,能够较好地显示肉芽肿、椎旁脓肿、椎间盘破坏、骨膜改变等,但对骨质病变显示较差。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本病诊断率。

BS的鉴别诊断包括脊柱结核,发病隐匿,临床上可见低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多见于上腰段,骨质呈溶骨性破坏,可见死骨,周围骨质疏松,可累及椎弓根,受累椎体多有楔形变,严重者可见脊柱后凸畸形,椎旁可见寒性脓肿形成,脓肿流注,可进入椎管内,可见钙化。MRI上脓肿边缘的增强信号提示脊椎结核。脊椎结核累及胸腰段和更多椎体,比BS患者的比例高[12]。化脓性脊柱炎,发病急促,高热,可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白细胞计数高,多无椎体塌陷,常可累及椎体附件,椎旁软组织呈弥散性侵犯,范围较小,脓肿少见,增强扫描可见病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呈均匀性强化[13]。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有牛羊(肉)接触史,结合临床,不难做出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BS的CT、MRI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上应结合其病史、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更准确的制定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椎间隙氏杆菌脓肿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
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为什么人老了就矮了
为什么人老了就矮了
治疗难易不同的肝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