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绘画各自空间感的表达

2021-01-18张圣敏陈锐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透视美学绘画

张圣敏 陈锐

摘要:中西传统绘画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不同的特点,而双方绘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空间的理解。对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特点加以比较研究,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中西传统绘画的本质,正确地认知中西传统绘画的内在价值。西方透视绘画和中国散点透视山水画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二者无须厚此薄彼、扬此抑彼。中国绘画呈现出的是与西画不同的美学现象。

关键词:绘画;空间;透视;美学

对于任何一种绘画而言,空间问题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国画中,空间与“笔墨”密切相联,中国绘画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联,具有主观性,是创造性的;在西画中,空间与透视、色彩、光影、体积、媒介等绘画因素有重要关系,西方绘画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是真实的。这种不同的绘画方式,形成了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的差異。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是中西绘画研究的重要线索。

一、中国绘画——心理的表达

中国画讲求的是“意境”。画家观察了对象以后,会再加上自己的感受,“世界的样子是我看到以后的样子”。它区别于西方的“模仿说”——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中国画注重观察,但是更注重体会,并将这种体验和感受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相比西方绘画更加感性,注重心理的表现。

中国绘画多采用散点构图,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意象性、创造性及融会贯通、发散思维等特点。这种表现手法更利于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画人要画出其风骨,可以不那么真实,却要很好地体现出所画之人的神韵。画山水亦是要体现山水的味道,或雄伟壮阔,或绮丽多姿。

在注重意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移步易景”就是在一张图上画出来,但是所表现的对象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比如,《清明上河图》明显是散点透视、移步易景的运用。再如,南宋画家杨无咎的《四梅图》取梅花含苞待放的状态,表达出一种生命的精神。为了更为鲜明地表达这种精神,画家在刻画时可以舍弃背景,打破时间的限制,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体现主题的生命精神。总之,中国绘画不是对物象死寂的空间描摹,也不是对任意想象的空间臆造,而是在对宇宙空间的生命感受中去重构和再生。这是区别于焦点透视的艺术特征。散点透视区别于焦点透视的中规中矩,而是另辟蹊径:它走马观花,东顾西盼,步步取景,景随人移,搜尽奇峰,包罗万象,一路潇洒,一览无遗(这里“一览”,是指多览、遍览而无遗漏),打破了视觉的局限性,以时间的移动及空间的跨越构成多视点、多视域的迂回连贯的空间印象,并尽我裁剪、为我所用,充裕地、有充分空间地进行艺术创作。正所谓“世界的样子是我看到以后的样子”。传统中国画的作家注重心理表现,一幅作品往往就是画家情感抒发的结果。传统中国画重意韵、轻写实。中国绘画在形象和色彩上不像西方绘画那样写实,在山水画中又有近大远小、近有远无、近清远糊的一般透视知识,它不像建筑图、工程图那样精确,不像焦点透视那样拘泥于一个视点,它需要横向观察、逆向思维,为了主题需要而追求更大视野、更大自由度和扩张力。

实际上,我国最早在南北朝时代也有画家提出原始的透视原理,后来之所以没有被采用,是因为画家觉得标准的透视对绘画的束缚太大,所以放弃了这种对景物的复制,自由地表达意境。

二、西方绘画——视觉的表达

在空间的表达方式上,中西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西方绘画对空间的刻画是采用焦点透视、成角透视、空气透视等。焦点透视也称“定点透视”“几何透视”,而这科学严谨的透视方法是基于静止、唯一的视点、视向和视域观察客观形象,构成瞬间画面。它要求画家脚不能移、头不能动、眼睛不能转,只描绘正前方90度视角之内所能清晰看到的景象,对眼睛余光所见的模糊影象则排斥在画面之外忽略不计。它讲求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更注重通过透视、立体、写实的方法来表现对象的空间感、光影变化和绘画对象的真实细腻度。

西方绘画注重精确和逼真,崇拜真实,讲求客观,自然是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能改变,注重视觉的表现,追求画面空间视觉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西方绘画具有很强的科学色彩。达芬奇就有“绘画是一种科学”的感慨。西方传统画家研究光线、明暗、形体、色彩,并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改进绘画的表现技巧,以求更加客观真实。但是,如果西方传统绘画对透视、明暗、色彩的研究用物理学的眼光来加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其空间意识深深地打上了物理学的烙印。正如伦纳德·史莱茵所说:“虽说艺术家(西方画家)对物理学领域的现状所知甚少,但他们所创造出的图像和寓意,再次被嵌入后世物理学家搭建的有关物理实在的概念框架之中,确实那么惊奇地适合。”所以,西方油画以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为目的,更加注重眼前的客观存在。

三、结语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空间的理解。同为平面,一是几何式的连续思维,一是重迭式的离散思维。中国画不受空间限制,表现形式上以线条墨色为主、色彩为辅,讲究色不盖墨、墨不盖色,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风采和主题思想,注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合一,充满了生命精神;西画强调以透视的方式构建空间,注重用光线、明暗、色彩来表现空间,以再现客观物体的空间形态,客观地表现出现实空间的真实形态。人们总说西方人自由、自我,中国人保守、严谨,但是在绘画艺术的内涵和精神的抒发表达上,中国人的艺术性格是自由潇洒的,注重主客交融,西方的艺术性格是科学严谨的,注重客体再现。这是中西艺术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王伯敏,童中焘.中国山水画的透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石杰洪.谈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的特点和运用[J].西江大学学报,1998(03).

[4]顾平.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透视美学绘画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透视”近视
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杰克角色的演唱与情感特点透视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