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爱》与《倾城之恋》的对比研究

2021-01-17张梦霓

红豆教育 2021年28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简·爱对比研究

张梦霓

【摘要】《简·爱》作为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女性意识色彩浓厚的小说之一,在创作背景、主人公性格思想、故事结构以及结局上都与一百年后中国小说《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尽管仍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两者仍有放在一起对比研究的价值。从两部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跨越百年后,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的共鸣。本文将从以上所说四点,即创作背景、主人公性格思想、故事结构以及故事结局来分析比较《简·爱》与《倾城之恋》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对比研究;女性意识;《简·爱》;《倾城之恋》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简·爱几经波折后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色彩。这种女性主义写作的特色在中国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也有体现。

《倾城之恋》是中国女作家张爱玲于1943年创作出的爱情短篇小说。小说创作时间与《简·爱》相隔近百年,但两者在创作背景、主人公性格思想、故事结构以及故事结局有都有一部分内容不谋而合,但又极具自己的特色。

古今中外诞生过无数描写爱情的小说,但是男女作家在描写爱情时会有极大的差别。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表明女性写作必须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还要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而事实上女性作家少有这样的条件。在男权文化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写作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身体写作”便成为女性对抗强大的男性主流话语的武器。《简·爱》与《倾城之恋》都是女性“身体写作”的典范。

将《简·爱》与《倾城之恋》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发掘出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女性思想相同之处,也能分析出不同社会环境对女性思想的影响。这样的对比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于文本本身的研究,同样也是对文本背后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度思考。

一、创作背景

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简·爱》,那时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相对完善。但是这些似乎都与英国的女性没有关系,她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工业化带来的工业岗位并没有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做出太大贡献。女性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虽然社会部分岗位向女性开放,但是大多数女性的生存目标依旧是嫁入豪门,她们想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显然是离经叛道的,这些女作家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女作家们想要生存只能另求他法,夏洛蒂姐妹曾经假托男性化笔名发表文章,从这就可看出当时女性作家面临的困境。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女权主义运动也蓬勃兴起,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女权主义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人都倡导女性应从家庭中解放、寻求平等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女性要极力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但是显然,自由主义的女权在当时过于前卫,社会意识走在了社会存在之前,没有足够的社会制度以及经济的支持,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女性地位的现状。

而《倾城之恋》虽然在创作时间上比《简·爱》晚了一百年,但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却没有明显提高。《倾城之恋》在1943年被创作出来,描写的是三十年代的故事,此时的中国处于内外战乱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一团乱的状态。虽然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产阶级的兴起使得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一切在战乱面前都变得虚无缥缈。张爱玲描写的就是那样一个战乱年代里一个个旧式家庭中的妇女,她们的爱情只是生存的附庸,是为了谋生的手段,她们清楚自己只能是生育的工具,于是极力利用男性的需求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在创作背景上,两者描写的大环境中女性地位普遍不高,婚姻都只是谋取自身利益的牺牲品。但是,西方女性在这一阶段仍处于积极探索时期,而中国女性更像是一种“在沉沦中永生”的清醒的荒唐,这一特点将会在下面讨论两位女主角思想性格时会有所体现。

二、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从小受尽家庭的煎熬与折磨,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些都与《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有所相似之处。白流苏离婚之后在家不受待见,旧式大家庭的冷眼和嘲讽都在一刀一刀割着她的心,她和简·爱一样,都不想寄人篱下、受尽委屈。但是,简·爱逃出家庭、自力更生更像是一场灵魂与精神的自救——她摆脱了传统女性只能依靠家庭生存的束缚,自己谋生,她是积极向上的,发自内心想要改变自己身为女性的命运的。而白流苏的这场自救,则像是单纯的脸面的自救——她想挽回自己离婚独居女性的脸面,不想再被家人指指点点。但是有趣的是,她并不想依靠自己找一条出路,她想寻找一个男人,一个可靠的男人,借助这个男人的经济与身份帮助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她是被逼着出走的,并不是自愿出走的。她一共去过两次香港,去追求她的“爱情”,第一次未果——因为她依旧想着她的脸面,不想成为范柳原的情妇,第二次,她彻底放下了自己的脸面,为了金钱和权力,甘愿成为了情妇。白流苏不是积极进取的,在她身上看不到简·爱的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她是自卑的,她深知女人生来低男人一等,所以她说不出简·爱“当我们站在坟墓前我们都是平等的”那样的话,自然也做不到简·爱那样惊人的出走。她们俩的出发点就是不一样的,简·爱是在拯救身为女性的自己,白流苏只是在拯救身为白流苏的自己。

最值得比较的是,同样是面对爱情婚姻的选择,简·爱知道罗切斯特先生已經有妻子的情况下毅然出走,遇到了她生命中第二个男性——圣·约翰,约翰是她的表兄,他并不在乎叔父的遗产,他只想让简·爱成为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这与白流苏明知前方是深渊,依然往里跳不一样,简·爱非常清醒,她知道自己追求的始终是自由,自由走在爱情之前。白流苏虽然也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这种觉醒是不够完善的。当然这也与社会背景有关,英国建立起的资本主义制度为女性的崛起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但是战乱中的中国,女性只能选择自保。

三、故事结构

《简·爱》与《倾城之恋》在故事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两位女主人公出走之后,作者都为她们安排了几段式的恋爱,如果将《简·爱》中简遇到圣·约翰那段算为简与罗切斯特的“离别期”,那么两篇小说就都是二段式的恋爱结构。

简·爱在逃出家庭后来到罗切斯特的家中当家庭教师,在这里开启了她的第一段爱情,但在两人快要修成正果时,简发现楼上的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于是她毅然离开。在她重新回到庄园时,那里发生了火灾,疯女人死了,罗切斯特变成了残疾人。简内心动容,与罗切斯特真正相爱相伴。

白流苏在逃出家庭后选择去香港追随范柳原,但是她发现自己并不愿意成为范柳原的情妇,范柳原似乎并不爱她,她自己也并不爱范柳原,自尊心驱使她离开香港回到娘家。后来她第二次前往香港,成为范柳原的情妇,在战争中,范柳原折回寻找白流苏,白流苏内心动容,与范柳原在一起。

这样的二段式结构使得主人公对于同一段感情的不同心理变化的刻画更加完善深入,这样的心理变化使得“爱情”主题更加显著。但是尽管结构相似,情节内容上依然有所不同,细节上的出入使得结局也有所不同。

四、故事结局

在故事的最后,简选择了罗切斯特先生,所有外在束缚爱情的东西都被剔除:容貌、家庭、婚姻与法律,简和罗切斯特真正相爱,所以他们的灵魂永远缠绵在一起,他们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精神却是富足的。

而白流苏的结局,却并不尽人意。虽然看上去,城倾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相爱了,但是这种爱,更像是一种妥协与屈服,并没有荷尔蒙的碰撞。张爱玲曾经说过:“《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这个“只能如此”也多少透露出一种悲哀,香港沦陷并没有改变白流苏和范柳原,他俩也许并不相爱,只不过是时机到了,就相互扶持着生活罢了。“废墟之爱”,也从此诞生。

虽然看上去《简·爱》的结局像是读者更喜爱的结局,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说:“《简·爱》的结尾过于圆满了,甚至脱离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特点,它是‘败笔’。”确实,在那样一个年代女性地位使之自由空间狭窄,作者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理想社会而给简缔造出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也就从侧面说明,那个年代的女性,只有在法律、经济、家庭之类因素被剔除之后,才有可能收获真正的爱情。相比之下,《倾城之恋》的结局就更加写实,爱情是残缺的,爱情不可能剔除周边的一切因素而独立存在。正因如此,《简·爱》的结局看似圆满,其实会让人感到失落,《倾城之恋》的结局看似委曲求全,却让人感到释然。

总的来说,《简·爱》与《倾城之恋》都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两者在众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但是两者又都反映出不同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一个更加理想化,一个更加现实化,这似乎也体现出中西方思想的差异——西方人更加理想主义,但是东方人更加看重现实的残酷。但即便是两者的追求不能谋合,但是这种女性思想的展露还是值得提倡的,百年前的简·爱在工业化社会中想要摆脱男权的控制,出走家庭,自力更生,用一种平权的思想征服了一个男人;百年后,白流苏走出旧式家庭,为爱奔走千里,她虽然不像简·爱那样果断坚决,但是她柔弱背后的倔强让她也收获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爱情。百年过去,这样的故事依旧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相隔千里,社会制度截然不同,但是人类精神中那不灭的火光依旧是同样璀璨的。

参考文献:

[1]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J].社科纵横,2004,000(004):111-112.

[2]张爱华.自救与沦陷——浅析《倾城之恋》主人公白流蘇的悲剧人生[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2):40-43.

[3]陈姝波.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80-84+174.

[4]曾雪梅.《简爱》中的妇女“陈规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简·爱对比研究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从《简·爱》中的女权主义论对现代女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