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新型财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13孙海涛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财经类等级证书试点工作

陈 晨,孙海涛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10)

自2019年初全国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以来,制度不断健全,等级证书不断丰富,评价组织和职业院校内生动力不断提升。1+X证书制度将成为指导未来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该制度也是关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全新制度实验。截至去年末,全国已有超过4 500所院校参与试点。黑龙江省自2019年3月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已公示两批试点院校和专业,各院校各专业持续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1 1+X证书制度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获得了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处理好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关系是现阶段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依据新要求,需要学校依据1+X证书制度及相关政策,重构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针对财经类专业提出的新型财税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要素。

2 1+X证书制度下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20年,随着国家开展第三批、第四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黑龙江省各职业院校持续推进,基本将全部财经专业纳入试点工作范畴。试点工作过程中,各院校财经类专业在制度设计、基础实施条件、理念认知、师资力量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不尽相同,致使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2.1 证书选择和人才培养定位脱节

自试点工作以来,各院校、专业基本参照所选1+X证书提供的标准对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但存在对制度理解不清、与“双证书”制度混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统筹等问题,进而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不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近专业调整后的人才培养定位雷同或重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2.2 课程设置混乱

秉持“1”和“X”融合理念,多数院校对课程进行了微调,如:将某些或某个课程实践环节替换、个别课程考评使用“X”证书考评、单独开设“X”证书课程等。就目前来看,在各财经类专业试点阶段,缺乏对1+X融合理念的深入理解,生搬硬套、为考证而调整等问题严重。调整课程设置后,不仅未完成既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不佳。个别院校个别专业在专业内选拔成绩靠前的学生独立成班,设立考前辅导班,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2.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各职业院校一般采取选派各专业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后回校开展学生培训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被培训教师如果不是专业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其缺乏对专业的整体设计能力和把控能力,没有专业层面的顶层设计,单独对学生进行课程培训,推进效果和可持续性可想而知。其他未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教师参与积极性低、负责学生培训工作的教师工作强度大等问题也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而凸显。同时,教师梯队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均没有与1+X证书制度有效融合,未达到既定目的。

2.4 1+X证书制度实施效果评价不合理

通过对黑龙江省内10所职业院校的走访调查,认为财经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其开展效果最终评价仅以参加考试学生的证书通过率为基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是否建立“学分银行”、是否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计、是否进行了课程改革、是否全员教师和学生参与等要素在目前的效果评价中鲜有涉及。

3 1+X证书制度下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新型财税人才培养的思考

3.1 证书选择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应尽量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若干个等级证书,并将证书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要体现典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社会、市场、企业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同时,应选择在当地的影响力大和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证书培训评价组织。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调研发现,95%以上的院校在日常教学或学生技能大赛中正在使用或使用过用友软件,这为顺利开展1+X证书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鉴于专业特点、教学实际和社会需求前瞻性的思考,各院校也可选择其他证书作为备选。

3.2 推进“1”和“X”有效衔接

要想推进“1”和“X”有效衔接,需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调整,其基本原则为专业课程能涵盖“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的,就不再单独另设“X”证书培训;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培训内容,则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加以补充、强化和拓展。

以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为例,在第二学期开展初级会计实务(一)、会计信息化等专业课程时,将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内容进行融合;在第三学期开展初级会计实务(二)、ERP供应链系统等专业课程时,将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内容进行融合;在第四、第五学期开展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税法、信息化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时,将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内容进行融合。其中,涉及的个别内容未在专业课程中涉及,如: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内容中的“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内容,可单独增加模块进行补充和拓展。同时,财经类专业可尝试在专业内或相关专业间建立“学分银行”,打造“X”证书与专业课学分互认模式,如:通过会计信息化、初级会计实务等专业课所取得的学分可转化为“X”证书的对应考试分数;通过“X”证书后可免试或转化为某门专业课程的对应学分。

3.3 “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与能力提升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完善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项目,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考评机制,形成内外联动。加强“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增设校企互动机制,搭建“老中青企”特色教师队伍。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布置体现个人优势的阶段性推进任务。

3.4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前后延伸课堂。向前与前导课程融合,鼓励多教师授课,年轻教师对理论把握不深入与老教师对现代教学手段不熟练的问题得以解决,打破课程间壁垒;向后与企业需求融合,引进企业教师授课或线上连线,打破课程空间障碍。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选取体验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方法。但鉴于财经类专业特点,更应强调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借助先进教学工具的基础上,要提升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

3.5 1+X证书制度实施效果评价

实施效果评价是指自该专业试点推进1+X证书制度以来的运行效果优劣程度。其目标设置是否合理,目标达成的程度、质量、进度、成果等是否可量化,都是衡量实施效果的关键要素。财经类专业构建运行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各专业横向与纵向比较,对促进制度落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随着1+X证书制度的持续推进,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参与试点工作的热情逐步提高,但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证融合进度迟缓和教师队伍搭建不合理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应深入理解和把控1+X证书制度的深刻内涵,结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若干等级证书、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融合方式,并针对课程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1+X证书制度落地并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财经类等级证书试点工作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保驾护航
幼儿队前教育试点工作 扩大少先队组织覆盖面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