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思考

2021-01-08包圆圆

国际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议题舆论

【内容摘要】 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的对外传播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正面内容供给丰富,传播更具说服力,立体化传播效果突出。虽然外媒既有的涉华报道框架并未改变,但肯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的声音、声量有所增加。但也要看到,长期性的舆论斗争不可避免,对联合性对抗风险、国内外负面舆论联动应予以警惕。本文探讨了在大数据分析技术持续进步、海外“朋友圈”不断扩大、传播经验日趋丰富等有利条件下,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

【关 键 词】对外传播;舆论斗争;国际话语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强化国际合作、共同抗疫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也应看到,近年来,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频频以知识产权、人权问题为由,结合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展开涉华舆论攻击,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愈发复杂。在此形势下,准确把握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所處的位置,抓住对外传播的战略机遇,探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对外传播取得显著成效

立足新传播格局,中国对外传播积极运用差异化传播手段,不断提升对外传播覆盖率和内容接受度,在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感知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生动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构筑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成效显著。

(一)主动设置议题,内容供给丰富

面对国际舆论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中国主流媒体在做好国内舆论传播与引导的同时,积极发力海外,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拓展报道内容,深化报道议题,以丰富、有趣、多元的报道视角,在国际舆论场中引发和带动其他媒体、网民等的二次传播,对国际舆论向利我方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主流媒体积极策划、主动发声,有力地介入国际舆论场,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国内、国际重大议题进行综合报道,利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外媒等力量,充分展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探索运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全程全景、多媒多屏地呈现中国发展成就以及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主流媒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在国际舆论场中被广泛转载、评论,对国际舆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反华势力的过激言论及行为作出有力抨击,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对国际舆论中对中国的质疑给予快速恰当的回应,有效带动了网络自生议题框架和价值导向的改变,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中国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也使国际舆论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理性分析的声音,利我形势逐渐显现。

(二)凭细节打动人心,以解读引导情感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带有主观性,受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且对舆论有重要影响。当前,贸易封锁、技术封锁、舆论抹黑等对中国的发展构成挑战,相应地,对外传播的任务也愈发艰巨。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中国对外传播积极发扬斗争精神,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创造性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在不断拓展中国对外展示窗口的同时,让中国故事更加入脑入心,赢得更多国际认可。一方面,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积极邀请外籍记者等人士参与传播内容的议题设计与内容生产,通过体验式拍摄等方式,从国外观众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使对外传播切实落地。另一方面,构筑完善的海外传播矩阵,覆盖海外各类媒体平台,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标签化操作实现内容的精准分发,在人性化、个性化传播策略下,提升传播效果;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兼顾细节与情感,不仅注重发布有趣、有料的新闻事实,还注重推送观点鲜明的新闻评论,通过解读新闻事实,推动国际舆论场的相关讨论与我方传播目标相向而行。

(三)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强化传播效果

中国对外传播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融会贯通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流程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传播对象方面,不断强化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传播内容的可理解度、可接受度;在传播手段方面,充分利用图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制作推出适合不同传播平台的内容,拓展传播内容的覆盖范围;在传播主体方面,以主流媒体为主,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发动第三方平台和自媒体开展内容生产与传播。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逐渐占据更主动的地位。一方面,中国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及时澄清和反击境外媒体的抹黑,将积极正面的议题引入国内外社交媒体,并通过日趋成熟的常态化对外传播机制,主动设置议题,形成利我舆论。

长期以来,美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形成了以负面报道和批评性评论为主的话语习惯和新闻框架。近年来,在涉华报道方面,境外媒体既有的报道框架虽未改变,攻击、抹黑、炒作等行径依旧,但肯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的声音、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助力全球疫情防控和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方面的贡献持认同态度。与此同时,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友华、利华言论处于弱势的局面逐渐发生转变,外媒以批评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报道框架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民间的质疑与挑战,网民围绕中国发展的理性思考与探讨逐渐增加。

二、中国对外传播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近两年,受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影响,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之受到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影响,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一些美西方国家为转移国内经济下行、疫情防控不利等造成的社会不满情绪,肆意挑起舆论争端,炒作涉港、涉疆和台湾问题,抹黑中国国际形象。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长期性舆论斗争不可避免

从当前形势来看,国际舆论场中的斗争将是长期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多年来,美西方国家在人权、科技、军事、贸易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进行抹黑,并试图将舆论斗争上升至意识形态纷争乃至文明冲突层面;近两年,则在新冠病毒溯源、边境冲突、涉疆问题等方面频频进行造谣污蔑。因此,长期性舆论斗争不可避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美西方国家的主导性地位受到挑战。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经济呈现疲态,唯独中国经济率先实现较快复苏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美西方国家的发展焦虑,挑起舆论争端、引发国际舆论斗争被部分国家作为转移国内社会矛盾的路径之一。与此同时,逆全球化、霸凌主义、民粹主义、技术民族主义①等思潮表现活跃。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制定长期性的“制衡中国”战略。这与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的发展方向明显是相悖的,应对此展开反击,并做好长期性舆论斗争的战略准备。

(二)应警惕联合性对抗风险

在民粹主义、技术民族主义等国际性思潮影响下,围绕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所谓“全球性风险”,国际舆论场中时不时出现跨党派、跨地区、跨国家的“反中”言论,而且随着美国等国家的霸权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为避免与其发生直接对抗,选择与其为伍,以“合作”名义形成联动,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面临的联合性对抗风险日益凸显。例如,2021年5月,在伦敦举行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发表公报,就涉疆、涉藏、涉港问题及东海、南海局势表示“关切”,声称“支持台湾参加世卫组织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七国集团外长会对中国进行没有事实依据的指责,公然插手中国的内部事务,搞开历史倒车的集团政治,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肆意破坏,违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① 分析这一行为的基本逻辑,可以看出,有关国家企图通过联合性的舆论,塑造其对华攻击抹黑的合法性,意在使中国成为被国际舆论攻击和讨伐的对象。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局勢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与此同时,美西方国家政局变动频繁,国际舆论场中的“反中”“批中”惯性攻击将更趋激烈,强化对联合性对抗风险的预测预警与应对能力是中国掌握舆论主动权、主导权的当务之急。

(三)需关注国内外舆论互动态势

在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国内外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态势凸显,国内舆论场有时会被一些反华势力通过境外互联网发布的倾向性信息所影响。从近两年的涉华舆论来看,一些反华势力以境外互联网传播为基础,利用线上线下联动形成舆论压力,通过抹黑炒作,扩大声势,企图使国际舆论向于我不利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多个国家出现了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的游行示威活动,随着这种情绪或行为通过互联网传播而进一步发酵,国际舆论形势将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应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及时把握社交媒体上的舆论风向,以防负面舆论联动可能带来的滚雪球效应。

三、掌握舆情发展态势 提升国际话语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国际形象。把握并运用中国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掌握舆情发展态势,及时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提升国际话语权,对于在国际舆论场中维护中方舆论安全、掌握主导权至关重要。

应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与舆论引导能力。新闻资源、渠道、人才是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核心优势,应充分组织和利用好这些优势,在新闻选题、报道视角、价值引导等方面提升水平;通过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特色鲜明的话语体系、丰富多彩的内容产品、多屏互动的技术运用、多语种的即时传播等提升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与传播对象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推出一些高辨识度和高真诚度的品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

(一)大力推进精准传播

1.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直接影响受众

国际媒体在涉华报道中使用的大量图片和新闻稿来自中国国内媒体和社交平台,由此可见,国内媒体应继续提升新闻生产与传播能力,尤其是多语种、跨文化传播类新闻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适应国际舆论场的新变化。国内的民间智库、自媒体账号以及知名人物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也越来越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成为后者的新闻线索或评论依据。因此,培育和提升这些平台和账号的传播能力显得十分必要。社交媒体是民众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舆论风险的来源之一。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的讨论容易情绪化,可能出现极端化倾向。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通过积极主动的议题和专题设置,形成良性互动。

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深刻影响着用户的信息感知和情感判断。中国对外传播要进一步提升在这些平台上的影响力,从而有效强化在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影响。

2.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受众分析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助力实现个性化、差异化传播,这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大数据分析有助于发现传播对象对何种传播内容、形式等感兴趣;有助于找到更容易引起共鸣的故事点、故事线和叙事方式,实现传播内容与传播对象之间的精准匹配,优化信息接收与接受体验。在当前的国际舆论环境下,坚持以数据为基础,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有机融入多元要素,并以传播对象容易接受的方式凸显价值观要素,有望逐渐改变一些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另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与国外具体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相结合,探索在国际舆论场中走好“群众路线”,有助于增加国外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尤其是针对一些国家民众对经济下滑、疫情失控等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可保持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从而进一步赢得国际支持。

(二)有效防范舆论风险

强化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走好真诚沟通路线,不断增进国外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与认可。根据国际舆论场的实际,策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传播方案,最大程度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建议多推出解释分析性报道,以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热点议题进行分析、解读、回应。目前来看,国外媒体在涉华问题报道中,往往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各种成就选择性忽视,而刻意放大中国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制造议题来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此,在开展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将议题回归中国以及世界和平发展本身,使得外媒的攻击抹黑站不住脚,从而对舆论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化解议题背后的负面情绪。

(三)有力回击国际舆论场中的联合对抗与攻击

针对反华势力围绕某些议题持续造势对中国进行诽谤,应优化策略,灵活有理地予以驳斥。一是及时回应质疑,针对特定议题,适度针对事件经过、处理程序及结果等进行说明,将真相和正面声音及时传播出去。同时结合社交媒体进行评论引导,揭露反华势力的不实言行,消解其公信力。二是要时刻关注外媒报道,抓住漏洞,以巧妙的方式打击反华势力,彰显中国的正义性。三是善于运用多元传播形态,不断提升传播效果。不仅要运用好以直播、短视频等为代表的热门视听形态,还要充分发挥图片等传统传播形态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以提升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坚决捍卫国家形象。

(责任编辑:林凌 潘东辉)

作者简介:包圆圆,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项目编号:19ZDA327)的阶段性成果,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①编者注:技术民族主义与技术全球化相对,强调从战略、安全和国家间竞争的角度看待科技议题,提倡采取主动干预措施,保护本国的科技市场、资源和比较优势。

①中国外交部网站:《2021年5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https://www.fmprc.

gov.cn/web/fyrbt_673021/jzhsl_673025/t1873766.shtml。

猜你喜欢

议题舆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做自己的支配者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议题设置的知易行难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议题设置的知易行难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