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探析

2021-01-08赵婷玉

国际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人才培训

【内容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之际,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愈发严峻。要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也是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多语种、跨文化、外向型、国际化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人才队伍,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本文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围绕机制、内容、管理三个层面剖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四个举措,即健全培训制度、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以及加强培训保障。

【关 键 词】国际传播;人才队伍;问题;举措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之际,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愈发严峻。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新型大国关系到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中国正以自信、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中国也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误解、质疑和负面认知,由此,在国际传播中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价值寓于中国故事的讲述之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中国声音”传得更响,离不开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多语种、跨文化、外向型、国际化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一、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②  在推动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也是核心竞争力。国际传播人才肩负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等重大使命和责任。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流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人才是国家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第一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讲,在于培养传播文化的“人”,关键在于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在国际传播领域,要想进一步传播好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华文化,亟须建设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扎实、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

(二)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现实需要

在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适应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国际传播格局全面转型的必由之路。作为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打造中国外宣国家队和主力军、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加深,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肯定,为我们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依旧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仍然不绝于耳。这就要求我们在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要澄清事实、扭转曲解,更要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深入阐释中国思想,响亮提出中国主张。

二、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水平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探索。全国高校、行業性教育培训机构、国际传播相关单位培养了一批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生动讲述中国新发展新成就案例的“国际传播人”。然而,目前来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在规模层次、语言水平、专业能力等方面,仍然与目标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内容体系设计、管理机制等方面还不够科学、规范、有效,成为制约国际传播有效性的瓶颈。

(一)机制层面:尚未建立全国性、系统性、行业性的人才培养体制

在高校方面,尽管国内不少院校开设了国际传播专业,并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推广合作共建新闻学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为国际传播工作持续培养后备力量,但是,高校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学制设置、目标设置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学科的专业性和层次有待提升,其周期性课程设置的特点不利于针对国际传播中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更新,前沿性和实用性受到限制。在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方面,作为中国专门从事国际传播人才教育培训的机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教育培训中心主要通过专项支持、委托定制等形式开展研修培训项目,为受训单位提供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揽子方案。然而,资金支持的不连续性、生源渠道的不稳定性、项目实施的不持续性都成为制约培训效果的因素。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用人单位方面,其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国际传播人才,但是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各单位尚未形成培养合力。因此,构建由国家主导、以行业需求为引导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制,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和规范,是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二)内容层面: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在时代性、精准性、多样性上下功夫

培训内容建设涉及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训方式等方面,不仅是教育的关键要素,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具有时代性、精准性、多样性的国际传播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目前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高校主要依托教学资源优势,以“外语+新闻+国际”模式来设置国际传播课程体系,采取“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尚未形成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机制。此外,高校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精准性有待提高,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融合度仍需加深。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方面覆盖较广,既有宏观解读,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带一路”倡议;也有对具体传播案例的分析,如媒体融合、舆情分析;还包括现场教学、模拟演练等实践环节。但是内容整体缺乏针对性,实践类教学所占的比重较低,培训方式不够丰富,制约了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国际传播领域的用人单位则更加注重对于实践应用和技能方法的培训,具有短期性、针对性等特点,但是涉及战略层面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整体来说,在内容设置方面,仍要进一步优化分级、分类、分层的内容体系设计,亟须整合各方优势,在构建产学研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管理层面: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统筹性、有效性、针对性有待提高

在培养目标明确、机构职能定位清晰的基础上,建立系统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有助于推进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作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高校亟须加强同各方参与主体的沟通协作与资源共享,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此外,其在资源汇聚机制以及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评估体系等方面仍需要提升。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基于其自身属性,在组织机构管理、教学规范管理、服务管理方面较为规范,但是由于在培训项目实施前期较难充分开展需求调研,加之培训对学员的约束性较弱,造成培训和任用联系不紧密的现象,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对于国际传播领域用人单位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考核评价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的功能发挥还不够到位,造成培训和用人未能有效结合等问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何促使学员全面地理解培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处理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推动国际传播工作之间的关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于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培训的实效,是考验管理体系的难点所在。未来,只有强化各类专业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制度化建设,才能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中国所处的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國家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且具备媒体融合实践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以契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需求,应对复杂的国际传播形势,切实促进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面对新挑战新要求,应当进一步健全人才培训制度、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保障,全面增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为推动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一)紧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健全培训制度

以顶层设计为指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是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主线。需要以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复合型能力为培养重点,着眼于教育培养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加强整体策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由国家、高校、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国际传播用人单位组成的多元主体协调合作、立体联动的制度体系。

近年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文件,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站在新时代新要求的战略高度,为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层面,统一思路和政策保障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规划的抓手。加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坚持以党管人才为原则,加强党对国际传播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打造国家级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与此同时,要精准对接高等院校关于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行业性教育培训机构的委托培养功能,提升国际传播用人单位定向培养的水平,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设立研究基地等方式,加强跨区域、跨单位、跨部门的合作培养模式,拓宽国际传播培训的功能和地位,打通国际传播人才的多维度“成长通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将多方参与主体联接在一起,发挥各方优势,凝聚合力,建立国际传播人才协同培养、输送、交流的长效机制。

(二)以国际传播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培训内容

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水平,需要聚焦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体系,在课程和教材研发、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体系分级分类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课程研发和教材编写工作是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建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紧扣国际重大理论实践和热点难点,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为导向,围绕提高政治与意识形态意识、国际传播专业能力、国际传播综合能力、跨文化语言能力等方面设计课程模块,既要重视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加强对其综合素养的培育。紧扣课程主题,充分利用培养单位的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开发一批时代性强、专业性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多元的系列教材,使其既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又具有文化厚度和实践温度。此外,要逐步搭建特色鲜明、分类合理、实时更新的教学案例资料库,为增强教材的实效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并且依托精品课程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课程体系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构建数字化资源中心。

为不断壮大国际传播领域师资队伍,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以“政治立场坚定、外宣业务一流”为师资选择标准,依托“请进来、走出去”机制,吸纳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水平突出、专业素养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组建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和实践锻炼制度等举措,依托学习培训、科研项目、挂职锻炼等途径,全方位锻炼人才、建设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名师“引进来”力度,打通国家部委、新闻机构、地方外宣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关于国际传播领域优秀师资的引进途径,推进实施“名师工程”,建立高质量、动态化的师资库,共同打造高端、专业的培训项目。

针对从事不同类型国际传播工作的人员,可围绕中长期规划,结合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脱产培训以及重点人员的调训培养模式。综合来说,应根据国际传播人才的专业领域、层次结构、区域布局开展不同类别、不同重点、不同形式的强化培训,根据对各领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人才梯队的分类,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的政治理论培训、以阐释国际传播重点为基础的专题培训、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海外培训,突出国际传播业务实践特色。

(三)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色

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是促进培训效果入脑入心,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要以时代需求为出发点,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助力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懂国际规则、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具备专业素养和国际传播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提高实践类培训方法的比重。在国际传播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要根据不同培养单位的特色和实际,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人群在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困惑,注重培训成果的实用价值。其次,增加培训方式的感染力。根据不同人群的结构组成和学习目标,灵活运用研讨、体验、模拟、案例、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如主题论坛、交流研讨、现场教学、拓展训练、情景模拟等,加深各类主体的情感融入度和参与体验感,营造一种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学习氛围,促使思维碰撞、教学相长、融会贯通。最后,增进培训手段的传播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可将“互联网+”的模式应用到国际传播人才的教育培训中,利用大數据为精准教育赋能,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模式,结合直播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借助网络平台、专业电子期刊等载体,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培训的连续性,促进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完全教育体系”的长远目标。

(四)加强培训保障,实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务实高效、与时俱进的培训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在培训开发、需求调研、计划制定、组织管理、成果考核、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的有序实施,形成特色鲜明、渠道多元的国际传播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在管理机制保障方面,要依托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从培训前期需求调研、中期实施管理、后期效果评估等三个方面入手,大力推动制度化建设。前期,要结合新时代新挑战对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灵活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调查等调研形式,充分听取来自不同单位、部门以及个人的需求和建议,提出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期,要进一步夯实基础保障,深化组织管理、规范教学管理、严格培训管理、细化服务管理,推动项目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后期,要针对培训效果进行周期性的指标化考核评价和监督激励机制的优化。一方面,要面向学员、师资、管理人员等培训各方参与主体发放评估问卷,以满意度和培训效益为考量,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意见建议等多维度进行培训效果综合评估;另一方面,要探索完善考核激励和督查机制,将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机结合,激发人才培养的创造力,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模式。在教学资源保障方面,要重点在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环节给予充足的资源支持和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要着力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出资为补充的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使用、管理、监督体系,确保经费及时、足额、有序投入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中,为国际传播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支持。

(责任编辑:张冬梅)

作者简介:赵婷玉,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教育培训中心教师。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人才培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