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途径探究

2020-12-24童雅倩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大学生

【摘  要】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影响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途径,也随之得到广泛关注,并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对当前国内高校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相关实践案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使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

引言

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实践平台,同时还会涉及职责分工、人际交往、协同合作、劳动成果分配等各项工作,对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都有着很大帮助,而在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普遍存在问题的情况,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相关探索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1.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都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基本都是在寒暑假或毕业前的实习阶段进行,且很少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活动设计,而是习惯于将社会实践看做是学生的课外活动或是毕业实习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模式下,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往往很难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即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认真完成各项实践任务,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很少会应用到专业理论知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特长,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个人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

1.2实践形式比较单一

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很多高校还存在着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的情况,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筹备阶段,往往并不会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与活动设计联系起来,而是习惯于照搬其他学校的成功案例,或是按照学校领导的主观经验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形式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例如有些学校虽然会组织医学类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知识宣传活动,但活动形式却仅仅是以发传单、设置宣传展板为主;有些学校组织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文艺下乡”活动,但在实际活动中,却只需学生按要求进行简单的歌曲演唱、舞蹈表演,即宣告活动结束。这样的活动形式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存在很大差距,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并不会产生太大帮助。

1.3实践指导有所不足

在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中,如果高校选择在寒暑假或实习期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那么在学生所处地点不同的情况下,就很难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与指导,一旦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遇到了人身安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乃至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而教师又无法及时对其进行指导,那么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同时,有些学校虽然会由院系主导,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比较复杂,学校很难为每一个学生团队均安排指导教师,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也并不强烈,因此在实际活动中,指导教师往往会处于“挂名”的状态,基本都只能由辅导员甚至是班长、团支书负责带队,而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实践指导作用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出来。

1.4实践评价不够科学

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基本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表现及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全面、客观评价,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国内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基本都是以社会实践报告为依据,学生只需要在报告中准确填写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过程内容,并由实践单位相关负责人作出简单评价,基本都可以获得理想的评价结果,因此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往往会显得比较形式化。在流于形式的评价机制下,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本无法保证,学校也无法了解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实表现,如果学生未能按要求完成相关实践任务,并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填写了虚假内容或虚假评价,那么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会被极大削弱,甚至还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习惯于“弄虚作假”的错误价值观念。

1.5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校要想保证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使其能够在学校的支持下直接参与到专业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效规避自主寻找实践单位的随意性、不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问题。但在实际上,由于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普遍较高,当前很多国内高校都并不具备建立实践基地的能力,因此即便高校对社会实践教育十分重视,也同样无法为学生提供稳定、独立的实践基地,而社会实践活动实际效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的人才类型,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素养以及较高的专业技能掌握度作为基础支撑,只有将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将应用实践能力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因此在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中,高校要想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要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并将社会实践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使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与理论课程产生密切联系,为学生应用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提供更多机会。例如从2015年开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就在策划推出了“中国大学生赴日社会实践”项目,每年安排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生在暑期参加赴日社会实践,并将这一实践活动列入到了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有效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同时也为日语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与发展机遇。

2.2加快活动形式创新

高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工作时,不仅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来,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各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展开全面创新,不断优化调整社会实践方案,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充分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基础与专业能力素养,实现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最大化提升。例如在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就突破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固有思路,组织开展了“感恩母校、励志青春”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由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浙江省乐清中学等各所高中毕业的学生分别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回到母校探望老师,同时开展高考备考指导、招生宣讲、心理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不仅使各专业在校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加深了东方学院与学生高中母校间的联系,在實践能力锻炼与情感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活动成果。

2.3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面对社会实践教育对高校教师所提出的诸多要求,高校还需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师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对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鼓励其负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指导工作,明确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相关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例如在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三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金融与经贸学院、财税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等各学院就分别选派了多位教师组建实践服务团,带领学生奔赴余姚、嘉兴海宁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对指导教师职责作出规定。由于在活动过程中,各实践服务团指导教师都需要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指导,因此其实践能力同样得到了有效锻炼,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随之得到了有效推进。

2.4调整考核评价策略

为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各高校还需针对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策略加以调整,建立以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便于真实、全面反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促使学生以更加认真、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例如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社会实践成绩考核及评定参考标准中,就将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成绩纳入了学分考核与管理,直接记录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之中,作为本科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使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度大大提高。同时,学校还要求指导教师从真实性、客观性、针对性、实效性和评价性等方面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展开评价,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工作提供了明确依据。

2.5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面对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前期资金投入问题,高校还需对当前可利用的社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来组织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例如在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就对院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进行了立项(预计于2020年11月完成验收),同时与嘉兴顺丰运输有限公司、杭州引路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了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目标制定、考核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与实践项目开发等工作,一旦项目建设完成,如财税分院、工商管理分院、会计分院等多个分院都能够拥有独立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将会变得更为轻松。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落实的背景下,当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在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方面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但只要能够在考核评价策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创新等方面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其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仍然是能够取得理想成果的。

参考文献

[1]陈奕男.基于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河南省S民办高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4):151-152.

[2]徐勇.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02):104-107.

[3]熊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7,35(01):112-115.

[4]王扬眉,周候敏,金梦琦.高校应用型人才社会化协同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04):10-12.

[5]成钦,高树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8,(01):45-46.

作者简介:童雅倩(1993.07-),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共青团工作、公共艺术工作、思政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