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观察

2020-12-23孙量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2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疗效

孙量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死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患者, 根据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不同分为溶栓时间≥6 h组和溶栓时间<6 h组, 每组35例。其中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为6~24 h;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在6 h内。将患者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前循环组(51例)和后循环组(19例)。患者均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预后效果。结果 溶栓时间≥6 h组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6, P>0.05);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63±2.54)分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13.55±2.34)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76.47%高于后循环组的42.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0, P<0.05)。前循环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76±2.03)分与后循环组的(12.82±2.01)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后循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梗死部位会影响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 但疾病发作时间不用一定作为动脉内溶栓的治疗依据, 建议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梗死部位以及年龄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 从而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进一步保证疗效。

【关键词】 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急性脑梗死;梗死部位;疗效; 影响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19

急性脑梗死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 是神经科室常见疾病, 此疾病属于临床重症疾病, 有着病情发展快, 残疾率与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 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性发展与进步, 已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疾病死亡率, 其中动脉内溶栓治疗可有效调节脑部缺血部位血液循环状况, 控制疾病发作, 调节神经细胞的活性, 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但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重点就是合理性掌握好溶栓时间窗, 以免出现再灌注损伤, 一般情况下, 最理想的动脉内溶栓时间为6 h内。也有其他研究者称:针对急性脑梗死内溶栓时间窗延长到24 h仍有一定治疗效果, 而且不同梗死位置会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 本文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与不同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患者, 根据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不同分为溶栓时间≥6 h组和溶栓时间<6 h组, 每组35例。其中溶栓时间≥6 h组中女15例, 男20例;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1.89±5.38)岁;溶栓时间<6 h组中女14例, 男21例;年龄53~79岁, 平均年龄(61.92±5.7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患者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前循环组(51例)和后循环组(19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疾病复合溶栓指征[2];②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血液传染性疾病;②精神异常;③并发恶性肿瘤;④中途退出治疗;⑤凝血障碍;⑥感染性疾病;⑦蛛网膜下腔出血;⑧有动脉内溶栓禁忌。

1. 2 方法 先对患者实施基础检查, 了解其无动脉内溶栓禁忌后, 立刻开展溶栓治疗。其中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为6~24 h;溶栓时间<6 h组实施动脉内溶栓时间在6 h内。血压高患者应先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滴注, 保证患者脑部血液循环, 保持正常血容量。手术操作过程中,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认真观察,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系统进行辅助, 对股动脉实施穿刺, 穿刺结束后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从而了解患者梗死部位与周边血液循环状况。实施肝素抗凝后, 应用6F或8F导引导管达靶血管。选择微导引导丝, 把塑形后的Echelon10微导管送至栓塞部位, 实施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择阿替普酶, 药物剂量为20 mg, 2 mg阿替普酶1 min推完, 余1 h緩慢给入。药物注射结束后, 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 观察溶栓效果情况, 根据实际状况分析是否需要再次给药。溶栓治疗结束后, 根据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患者栓塞血管是否已通畅, 患肢运动状况是否好转。治疗结束后, 活血化瘀改善脑代谢治疗, 根据患者机体状况, 合理性调节机体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状况, 加强营养神经方面的调节。术后, 加强对患者机体状况观察, 如果相关指标处于稳定状况后, 立刻开展康复训练, 溶栓24 h与15 d后再次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了解病灶状况。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预后效果。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 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同时, 采用预后量表对溶栓后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判定, 分为恢复良好、轻度伤残、中重度伤残、植物生存以及死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溶栓时间≥6 h组患者中血管再通成功25例(71.43%), 失败10例(28.57%);溶栓时间<6 h组患者中血管再通成功20例(57.14%), 失败15例(42.86%)。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6, P>0.05)。前循环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39例(76.47%), 失败12例(23.53%);后循环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8例(42.11%), 失败11例(57.89%)。前循环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76.47%高于后循环组的42.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0, P<0.05)。

2. 2 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63±2.54)分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13.55±2.34)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76±2.03)分与后循环组的(12.82±2.01)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不同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 溶栓时间≥6 h组中恢复良好11例, 轻度伤残12例, 中重度伤残7例, 植物生存3例, 死亡2例;溶栓时间<6 h组中恢复良好13例, 轻度伤残14例, 中重度伤残5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1例。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中恢复良好20例, 轻度伤残20例, 中重度伤残8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1例;后循环组患者中恢复良好4例, 轻度伤残6例, 中重度伤残4例, 植物生存3例, 死亡2例。前循环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后循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急症重症, 病情发展迅速, 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 是中老人高发疾病,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导致脑梗死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 即使医护人员尽力抢救, 急性脑梗死患者也会存在认知、语言以及肢体障碍等情况, 这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更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压力[2], 若错失最佳治疗期, 导致残疾的几率非常高, 及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医疗技术持续发展与进步, 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也有所提升, 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动脉内溶栓治疗可控制疾病发展,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保证预后效果, 若想进一步保证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 可调整治疗时间窗, 从而减少再灌注损伤情况[3], 有利于疾病好转。

发生脑梗死疾病后, 患者神经系统会处于缺氧缺血状况, 栓塞部位不同、局部侧支循环障碍均可引发病理性变化[4]。一般情况下, 医师认为针对急性脑梗死疾病最理想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为疾病发作6 h内, 针对后循环栓塞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也有相关研究称:急性脑梗死疾病发作24 h内, 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5]。

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溶栓时间≥6 h组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6, P>0.05)。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63±2.54)分与溶栓时间<6 h组患者的(13.55±2.34)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脑梗死疾病发作24 h内开展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本次研究可能存在6 h内脑梗死部分患者选择静脉溶栓有关, 动脉溶栓6 h内的脑梗死患者相对较重, 但在6 h内及时开展动脉内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疗效更理想一些。所以,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 不需要一定要将疾病发作6 h时间窗作为诊断依据, 可通过患者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疾病发作情况与基础状况等方面实施综合性分析, 从而制定合理、全面的治疗方案, 从而保证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前循环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76.47%高于后循环组的42.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0, P<0.05)。前循环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76±2.03)分与后循環组的(12.82±2.01)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后循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前循环梗死部位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后循环梗死, 建议针对后循环梗死患者要及时进行相关干预措施, 确保病情处于稳定状况。在治疗阶段, 告知患者与家属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重要性与临床价值, 从而提高其配合度与依从性, 进一步确保疗效。

综上所述, 不同梗死部位会影响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 但疾病发作时间不用一定作为动脉内溶栓的治疗依据, 建议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梗死部位以及年龄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 从而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进一步保证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曌.研究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 30(4):402-403.

[2] 景彩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4):286-287.

[3] 侯剑.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5):31-33.

[4] 淡军, 赵晓彦.尿激酶溶栓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75):49, 51.

[5] 王泳.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36):74.

[收稿日期:2020-01-21]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