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文学翻译课程建构研究

2020-12-22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3000

关键词:批判性译文原文

刘 瑾(武汉轻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3000)

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改革新航标,外语教师应寻找培养思辨能力的新路径,致力于知识学科思辨化发展(孙有中,2015:1+23.)。 文学翻译课兼具文学与翻译学科的知识要点,翻译教学也更应独具特色,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文学翻译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优良土壤,其翻译教学中具备以下批判性思维特点:(1)逻辑性的学科,教学生辩证思考问题;(2)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3)通过质疑和提问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学翻译创造力;(4)培养学生翻译认知思维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5)培养学生探源求真的翻译素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善于归纳的能力。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知识成为思维能力训练的载体,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内在与外在的知识结构技能,以培养学生文学翻译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的教学。 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估三方面进行探究。

一、文学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用文字所撰写的著述。 狭义的文学指的就是用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而创造的文学作品”(鲁枢元,2006)。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强调的是“美”,在文学翻译教学中,教会学生用目的语语言表达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怎么体现“美”。 文学翻译课程里涉及的文学大致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 由此在文学翻译教学中发现文学学科与翻译学科结合的教学需要注重其独特之处。

(一)文学翻译学科的独特性

文学翻译特点之一在于学生需要解读原文文本的“美”,分析原文文本的背景知识,人物特征,文学作品的内在写作艺术等。 特点之二在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中“美”的移植,让原文的“美”在译文中“活”起来,需要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文学翻译技巧。 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所学翻译技巧相结合,在文学翻译技巧上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特点之三在于好的文学翻译作品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及较强的翻译能力,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及对不同语言的形象思维进行转换。

(二)思维能力训练的缺乏

文学翻译教学区别于一般的翻译教学课程, 需要对学生的文学翻译材料,文学翻译思维进行强化训练,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基础之上。 目前翻译教学普遍存在重视学生的翻译技巧而忽视学生的翻译思维现象。 改变当今外语翻译教学中语言为主型的现状,必须建立外语思辨能力教学模式(孙有中,2015)。 传统翻译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学生的翻译认知过程未引起重视(刘瑾,2017),文学翻译教学中翻译选材凌乱无章, 教学知识点未显示出文学翻译的特色等。

由于以上两类问题导致的学生多固定思维, 同时学生主体方面,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觉得文学翻译难,主要原因在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中文功底薄,英译汉效果较差,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学翻译中强调形象思维的重要性,翻译学习者需要处理形象与思维的统一,首先要掌握写作的形象思维,其次尽量要做到以形象译形象(李智,2000:40)。学生缺少思维的拓展训练,在文学翻译中信心会受挫,心理上会产生无用就不学的观点,从而无法深入提高文学翻译的核心能力。

二、文学翻译教学的核心思想

文学翻译课既需要学生的文学功底, 又需要学生的翻译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设置好课程方案。 从翻译教学选材、翻译教学的方式等方面,做到思政与翻译教学相结合。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主要指解析能力、评价能力、推测与假设能力等(罗清旭,2001:217)。文学翻译的课程目标与一般性翻译课程有差异,文学翻译课程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双语的领悟辨析能力。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文学翻译课中主要是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怀疑”、“批判”、“辩证思考”、“认知”等能力。 例如:

原文:Tom leaped to his feet, moving with surprising agility.

误译:汤姆纵身跳了起来,他来回走动,显得很灵巧,这真使人感到吃惊。

改译:汤姆猛地站了起来,动作异常敏捷。

此段练习主要是通过错误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误译的各种问题,通过翻译过程的讨论,同时也为翻译实践积累了翻译思维。此处让学生思考原文动词“leap”and“move”的逻辑关系,发现两个动词的动作是同时发生,而非前后关系,因此可以简洁明了的翻译。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 此一类型的翻译问题题目都可以作为拓展讨论,加深学生印象,做到“温故而知新”,做到“俄罗斯套娃”式的学习,练习内容核心思路不变,训练学生对翻译句子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与空间关系等的理解,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准备一次“头脑风暴”的小练习,也可作为“warming up”的程序,每节课的前5-8分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怀疑能力。 如教师可在课前找一些错误的翻译例子, 让学生指出翻译错误的问题及如何改译,同时分享学生查阅资料、翻译思维的动态过程,这样既让学生深化了语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翻译能力,强化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以下案例选自教材:

原文:I think the second dish had a high flavor.

误译:我觉得第二道菜口味很重。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high”在语境中的意思是什么? 同类型的一些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原文背景知识是什么?学生查词典很难得到准确的翻译, 需要结合中国思维思考, 类似的“high feeding”,“high manner”,“high tea”等在翻译时应根据文化仔细斟酌。 经过讨论,可给出参考译文:我觉得第二道菜的味道有点问题有点怪味道。

通过翻译改错题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翻译严谨性。通过对文学材料的对比赏析,提高学生的翻译批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能力也很重要。

(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式分为课前、课后与课中,课前需学会自主探索文学翻译中的原文背景与文化及相关资料,自学文学翻译理论,课中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理论情况,实行精讲多练,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述其心得体会与翻译过程,供其他同学参考。 文学翻译课前,教师会布置好课前作业,围绕一个翻译技能,2-3 种思辨技巧,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前预习、学习并完成课前作业。

如关于散文翻译课程方案,课前给出学生关于《秋夜》2-3 种不同译文版本,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原文相关的作者信息、原文时代背景信息、原文写作手法、原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内涵信息以及对自己的启发等。同时要求学生通读译文,对于每句译文,不同版本,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对全文的同一类翻译技巧总结归纳, 如原文中出现了很多关于秋天景物描写的场景, 要求学生总结此类景物描写翻译技巧。 在此自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从原文的深究到对译文的透彻理解,为未来形成自己的翻译技巧打下基础。

同时,文学翻译教学中不设定固定的参考译文,鼓励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 实行小组讨论法,小组互改译文,学会发现译文问题, 学会评价译文好坏等。 教学方式实行“翻转课堂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法”、“翻译家榜样学习法”“研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和“任务型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法的相结合,注重学生翻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激励学生内在思考动力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传输知识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各种课堂活动的情景设计、协作与会话方式达到与学生交流目的”(何克抗,1997:75) 建构主义强调完成学习的建构,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主要从三方面努力:第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创学生思维;第二,创造多种情景让学生知识“外化”;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何克抗,1997:79)。文学翻译课程需要融合文学批评与翻译批评两类学科,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以赛促学或者参与有酬翻译项目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文学翻译, 教师收集本年度学生能够参加的国内外各种翻译大赛或项目,将信息整理发给学生,将参与比赛度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并辅助学生参加比赛,参加翻译证书考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翻译能力,培养学生翻译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同时课下的隐形学习方式也贯穿整个学期。教师每周给学生分发学习赏析材料,引导学生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名翻译论坛等方式跟进学习。 同时建立课下学习一体化机制,搜集各种翻译比赛,指导学生参赛,修改学生译文练习,指出学生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每天一翻,同时可以将译文返给教师修改,教师通过连续一段时间的修改,对该学生的翻译问题也会了如指掌,有利于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翻译水平也会有了全方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三、文学翻译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思政教育相结合

教学中选取的翻译练习素材应紧扣人生哲理, 紧扣当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成长阶段, 通过国内外优秀原文的阅读,洗涤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梦想,助力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学翻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选择国内外经典原文代表作,让学生温习国内外文学背景及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知识的本源,诵读国内外经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翻译技巧。课堂上教师选择国内外著名文学翻译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重点学习翻译家成功的思路与人生哲学,领悟文学翻译的精化与魅力,从而外化学生学习兴趣。翻译素材的选择上如下表:

表1

对于翻译素材的选择,可结合当今思政育人思想导向,根据学生人生发展特点及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爱的素材, 做到育人与教学巧结合。教师倾向于不同作家风格,选材内容更多具有育人意义,既丰富翻译素材又培养学生人格,对于学习迷茫的学生有人生指导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及动力。

(二)建立学生自己的翻译体系

鼓励学生用翻译改错本,翻译日志,翻译反思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翻译过程, 每天从翻译练习中收获的知识点与词汇有哪些,每天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翻译思维是否得到了改善,赏析完名家译作对自己的翻译思考有何影响等。 教师将学生的翻译错误具体化, 从学生的翻译练习中提炼出学生的整体问题, 学生需要跳出的陈旧翻译思维模式及不恰当的翻译习惯等,避免学生翻译量多,而自身翻译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从而影响翻译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作为引导者, 实时给学生指出“病症”,引导学生有效率的学习。

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课堂讨论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不将翻译结果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学生课后运用课中的翻译技巧强化训练,学会归纳总结文学翻译技巧,并做好笔记,形成自己的翻译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创造能力。

(三)评估形式多样化

课程开始之前做好平时成绩的细分工作, 如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课中讨论参与次数、课后完成拓展作业情况等。 同时课程中也会分成小组讨论部分译文,如《秋夜》不同译文的翻译学习展示, 不同小组从不同翻译角度展示小组总结的技巧,展示整个学习过程等。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记忆性翻译理论为主,考察学生对文学翻译理论的掌握情况。期末试卷中评阅学生的译文好坏主要参照是否有新的思维, 翻译是否跳出原文的约束,翻译是否译出原文的“神”味等。

改变常规平时成绩与期末为重点, 教学上强调学生的参与度的重要性,学生的翻译练习笔记,学生作业标注等显示学生学习过程的资料, 强调学生文学翻译的创新能力与解决翻译问题能力。

(四)拓宽文学翻译教学方法

在当今智能发展迅速的时代,教学培养应与社会接轨,文学翻译教学可以以某图书翻译为主导, 设定虚拟的项目教学法,探究新型翻译教学模式,实现以翻译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开拓者的角色。在此教学中强调翻译过程的训练,同时对翻译理论的教学实行浸入式,以项目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翻译理论知识。探究教师的角色责任,确立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本”翻译建构理论,以翻译市场中的项目为依托,建设适合当今学生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根据现有项目进行设计, 方案内容包含语言技能与非语言技能的训练。

四、总结

文学翻译中应以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为基础导向,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估上改革外语学科教学方式,将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任务, 注重学生的翻译认知过程, 提高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文学翻译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虚拟的项目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创新文学翻译教学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批判性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弟子规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