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病毒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探讨
——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2020-12-2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助人来访者心理

刘 欣(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新冠病毒疫情势头凶猛、猝不及防,现已波及全球,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1]。2020 年1 月2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及时有效地指导我国各地区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 月28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 月11 日WHO 将该疾病命名为2019 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容忽视。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2020 年1 月29 日开始给全体学生开通了以QQ 在线交流为主的心理支持网络服务(以下简称“咨询”)。 结合疫情发展趋势、联防联控的时间节点,将2020 年1 月29 日——4 月7 日(2020 年4 月8 日是武汉解封第一天)共计70 天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时段——大学生正处于居家隔离状态。 根据湖北省COVID-19 疫情发展情况,将1 月29 日——2 月11 日划分为爆发期;2 月12 日——3 月17 日为持续期;3 月18 日——4月7 日为衰退期(3 月18 日是湖北COVID-19 疫情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清零第一天)(见图1)。 通过对这70 天所有咨询记录进行编号,采用Excel 和SPSS for Windows 10软件进行量化分析,从咨询开通的不同时期的咨询人次和内容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COVID-19 疫情隔离期间的心态也相应地呈现三个不同的时期:恐慌期、烦躁期和平复期。

一、COVID-19 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恐慌期

在咨询开通最初的14 天(2020 年1 月29 日—2 月11 日,即疫情爆发期),大学生普遍处于紧张、恐慌和焦虑的状态。

1. 疑病倾向。 COVID-19 疫情突如其来,蔓延迅猛,存在人传人的传播方式,缺乏治愈药物。 在疫情初期,人们并不了解传染源,又正值春运,曾停留过人口密集的区域,就有可能被“中枪”。 于是有些大学生一旦出现头痛、鼻塞、喷嚏等感冒症状就会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 反复对照网上资料或询问他人,确认自己是否染上COVID-19,产生疑病倾向。 这种倾向更易使人产生躯体不适症状,比如头疼、头晕、乏力等等。

图1 湖北省COVID-19 疫情新增确诊情况曲线图

2. 恐惧焦虑情绪。 在COVID-19 疫情隔离期间,有些地方的管理和应急处理方式还处于探索过程中, 而在自媒体无比活跃的今天, 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和微信微博的求助都会发散式的秒传。 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转化的重要时期,心智和辨别能力均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因此很容易被迷惑而不自觉地陷入传谣大军中。得知延迟开学、全面隔离的消息,更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感到恐慌、紧张和焦虑,甚至抑郁。 特别是本就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面临被动隔离,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存在减药或断药的风险,更容易加重病情或复发。

3. 睡眠问题。 由于处于隔离的状态,生活起居变得不规律,加之紧张焦虑的情绪,有些大学生会出现失眠、难以入眠、多梦、早醒,总觉得疲累,睡不够,昏昏沉沉,四肢乏力等问题。

4. 家庭关系。 部分大学生和家人在对COVID-19 疫情的认知上存在分歧,家人心存侥幸,觉得病毒不会危害自己而对佩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措施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双方各持己见导致矛盾冲突。

(二)烦躁期

在咨询开通的第3 到第7 周共35 天(2020 年2 月12日—3 月17 日,即疫情持续期)中,多数大学生的恐慌心态逐渐趋于平缓。随着对疫情科学认识的加深,防控措施的了解和掌握,整体防控形势的好转,之前面临疫情威胁时的紧张、恐惧、失眠、疑病等反应都属于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通过自我调整就会自行消失,转而变成烦闷的心态。

1. 无端烦恼。 大学生群体由于无法预期COVID-19 疫情的结束时间,无法确定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何时恢复,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不确定感或不安全感。

2. 学习、就业的压力。 部分非毕业班的大学生很不适应网课的学习方式, 努力调整之余还面临大量的课后作业需要完成,一种疲累之感导致极度盼望早日复学;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今年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论文的完成、考研的失败、就业的压力等等,残酷地充斥着每天的生活,专业发展、提升空间以及就业前景,未来将何去何从等问题会一直困扰着毕业班的学生。

3. 情感问题。 自主隔离、蜗居家中造成大学生日常的社交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 很多学生情侣在亲密关系中缺乏足够有效的沟通导致情感上出现了矛盾。

4. 家庭关系。全覆盖式的自主隔离使人们都处在家中而无法外出,大学生群体与有“代际差异”的父母容易出现观点分歧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因此在长期封闭环境的密集相处中,看似琐碎的事情如果不及时沟通,双方极易处于敏感、紧张的状态。

(三)平复期

在咨询开通的第8 到第10 周(2020 年3 月18 日—4 月7日,即疫情衰退期),大学生对COVID-19 疫情的关注度慢慢减弱,心态渐渐平复。 随着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全家在一起密集相处的时间变少,加之疫情低风险地区解封时间较早,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活动半径,家庭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

1. 情感问题。 被动隔离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亲密关系中郁结于心,困顿于情;虽然很多地区都慢慢解禁,但长久未见面的小情侣因为相互不信任,经常闹矛盾,导致双方都处于焦虑烦闷的状态,有的甚至到了分手的边缘。

2. 性格、习惯的问题。复学一延再延,有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容易变得拖沓,导致课前不预习,上课易走神,课后不巩固的情况,长此以往,患得患失,焦虑失眠,甚至自我否定。

二、COVID-19 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对策

(一)大学生层面

面对COVID-19 疫情, 不同人群由于受不同程度的影响随之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在此,提出一些在居家隔离期间对于大学生人群自我心理调适的建议。

1. 科学认识疫情。 宅家即安全。 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疫情及防护相关信息。 学会辨别信息、过滤信息,减少对疫情的关注时间会有效减少过度恐慌的情绪,给心腾出一些空间。

2. 接纳负向情绪。 面对疫情的威胁,焦虑不安,心烦意乱,这都是有益和正常的应激反应,因此无需排斥,坦然接纳,用心体验,调动身体的内外在资源,尽量放松平静下来。比如,运动放松、深呼吸、冥想、洗热水澡等等。

3. 改变行为模式。被动隔离,挑战着每个人的极限。自我效能感会随个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心沉下来,积极思考怎么尽自己所能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既会赶走不良情绪,看到希望,也能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效能。

4. 建立情感连接。 超长假期,居家隔离导致大学生的社交空间变窄,心理空间也会随之封闭起来。不妨抓住这个难得和父母相守的机会,沟通感情,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与父母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共同面对灾难。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媒介与朋友、同学进行联络和互动,携手度过这段紧张难捱的时光。

5. 积极深度自省。 人往往会在困境中悟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幸福的真谛。 危和机总是共生并存的,克服了危机就是机会。重新理解“隔离”的积极意义,珍惜与自我对话的机会,审视自我;列出清单,坚持执行,完成一些还未完成的目标;向内认知,深层挖掘,以期遇见更美的自己。

6. 寻求社会支持。 一旦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务必第一时间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和支持,或者拨打心理热线;在疫情隔离期间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经过调整后仍然无法自拔的;或者甚至更加严重的;或者原有精神障碍加重或复发,给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影响的。

(二)家长层面

1. 自我调节,矫正认知,正向传递。 一般情况下,负面情绪很容易相互感染。 全民隔离家中,整个家庭氛围,尤其是父母的状态,是子女的直接参照。家长天天处于紧张和恐慌的情绪中,有的甚至敌对愤怒地看待疫情,这些负能量更容易造成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因此,在整个家庭中处于中流砥柱地位的父母要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在家人面前树立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共同度过这段难捱的时光。若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一定要及时获取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援助。

2. 及时疏导,有效缓解,积极陪伴。 由于被动隔离,外出活动半径变小,尤其对于活泼好动的大学生来说,极度盼望复学、恢复人际互动。 这种无期限的束缚和禁锢,让大学生产生大量的负性情绪,若日积月累得不到及时排解,会形成心理垃圾,出现心理问题。 家长需要随时关注子女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地安抚和慰藉,主动帮助子女减压,如一起做运动、做家务等,改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3. 充分理解,完全信任,理性沟通。共处同一屋檐下的时间越久,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会越多。 多一些包容和鼓励,少一些唠叨和管制。家长要敢于正视子女的人格成长,乐于接受不完美的子女,给他们一定独立反思的空间,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需求的选择。 遇到问题,切勿激化矛盾,待双方冷静后再正向沟通。

(三)助人者层面

在COVID-19 疫情时期, 各高校切实克服不能面对面咨询的困难,空中搭建心理援助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绿色便捷的心理支持网络服务, 及时有效地帮助来访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到些许积极的因子,产生更多的心理能量,从而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这无疑对参与此次线上咨询的助人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WHO 提出的尽责地提供心理急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尊重受助者的安全、尊严和权利;(2)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受助者的文化背景;(3)了解其他紧急应对措施;(4)照顾好自己[3]。 这四个方面分别对应的是心理咨询的专业规范和伦理要求、 以求助者为中心的原则、援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咨询师的情绪管理与自我关照,特别适用于COVID-19 疫情下的心理援助。

疫情中的线上咨询,来访大学生的问题有时会很多,其中包含了内心的纠结、痛苦和现实中的困难。为了能让更多的同学得到服务,咨询时间一般在30 分钟左右,同一天不能超过两次。助人者如何在线上高效地给来访者提供相应的帮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呢?

1. 助人者上线前状态的调整。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度需要情感投入和消耗精力的工作, 如果不能及时自我管理和自我关照,很容易出现工作倦怠的状态,从而影响助人的效果。 因此,调整和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助人者胜任力的关键前提。线上咨询是通过文字交流,不同于热线,助人者在咨询时的状态可以很清晰地通过文字直接传递给来访者, 若助人者始终保持平和、冷静、正能量满满,来访者能感受到一个示范作用,感受到力量,这种正向情绪会传递给双方,也加强了彼此有效的互动交流。 由于没有面对面的压力, 来访者更容易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表达当下真实的感受,一旦建立了情感连接,助人效果更为明显。助人者在上线前还要做到一点,即接纳自己和工作的局限性,不要对助人效果期待太高,要相信、陪伴、倾听、肯定、理解来访者,让他们能够看到自身的力量,并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2. 助人者的助人目标。在30 分钟线上文字交流过程中,助人者要以来访者为本,要了解他们的咨询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让来访者直接受益。有些大学生在来访中说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迟迟不切入主题,如果咨询师一直不询问来访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猜测来访者的诉求,很容易导致南辕北辙, 自然会影响到助人效果。 心理援助侧重于积极和资源取向,不断地评估、倾听和切实可行地帮助求助者,使他们尽最大可能恢复到平衡状态, 使他们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激发

[4]。 有效的线上咨询,关键在于收集主诉中有效的信息资料并了解其背后的实际意义, 迅速评估来访者身边的资源和心理支持,把主动权交给他们,多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来访者说出心中的故事,以调动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自信心为目的,给予其更多力量和勇气,鼓励和协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3. 评估来访者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高校大学生中精神障碍和心理危机的发生率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在COVID-19 疫情隔离期间,有精神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可能复发或者加重,抑或有可能诱发心理危机。所以助人者在危机干预过程中, 评估来访者的风险程度是尤为关键和必要的。可以从评估自杀念头、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史、精神状态、来访者的应激压力以及应激下的反应、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来访者的冲动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估,再根据以上信息综合评估风险等级。

对于中低自杀风险来访者,以提供心理支持、协助他们寻找积极资源为主要方向:

(1)提供心理支持。 给予共情性倾听,协助来访者表达和梳理各种想法和感受,辅以情绪的稳定化技术。共情性倾听是一种情绪和认知整合的加工,有助于帮助来访者找回控制感。在提供心理支持之后,他们的情绪得到稳定、认知有可能发生松动,这时助人者协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资源,采取有效的行动,在无助中找到希望和力量,从而跨越危机。

(2)协助来访者寻找积极资源,采取有效的行动,灌注信心和希望,可以协助来访者寻找的资源包括:可以联系的重要他人有哪些、自己可以采取什么行动、看到各类消息中的正面消息以增强信心,精神科线上问诊与开药的信息。

(3)提供转介资源。危机干预热线:拨打北京24 小时危机干预热线010-82951332、800-810-1117 寻求帮助。 心理或精神疾病线上就诊资源:“好心情互联网医院”公众号、丁香医生app、好大夫小程序等等,这些平台可购买处方药,不局限于精神科,但需要付诊费。

对于高自杀风险个案, 与高自杀风险来访者工作时需要有协同工作的意识, 助人者可随时在值班小组内与其他咨询师讨论(隐去来访者个人信息)或寻求中心值班老师的协助。

对于有伤害他人风险个案, 仔细探寻甄别当事人仅是应激下的情绪反应,还是实际伤人行为与危险。可参照自杀风险评估的思路了解来访者的伤害他人的念头、计划、准备、可执行性等。如确实有较高的伤害他人的可能性(有周密计划或准备),可在及时寻求中心值班老师的支持。

(四)学校层面

从COVID-19 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呈现的心理状态变化,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展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还是折射出不少问题。 因此,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隔离期间,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有效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1. 全面客观宣传COVID-19 及疫情实时发展情况,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在全球都面临病毒的威胁,中国的“格局”、“速度”、“精神”与“担当”,在国际事务中展露无遗,对全球抗疫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稳定发展多年,公众对危机的意识渐渐淡化。这次COVID-19 疫情让人们觉醒,居安思危,不可懈怠,稍有放松,危机可能随时降临。在COVID-19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群体最早出现的紧张、恐慌等情绪,伴随的疑病心理, 都反映出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 当今网络时代,社会舆论环境自由而开放,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复杂,面对这些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的言论和观点,尤其那些消极不实的评论和消息极易让大学生群体模棱两可, 动摇已有的正确信念,形成认知思维的偏差。 为此,各高校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 等各种网络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COVID-19 的症状、传播方式以及疫情的实际发展情况、政府采取的救治措施等等,让大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目前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学校,所采取的一切严格和强制的管理措施,都是非常必要、重要和合法的,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以配合和支持。

2.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进行个人彻底的卫生习惯革命。 由于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经济也未独立,一直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向。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德心迫在眉睫。这次COVID-19 抗疫的整个过程无疑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课, 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背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直面危机。各高校要在主题教育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明白,COVID-19 疫情在考验每个人, 考验人们是否能在自己的责权范围内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也正是由于一直鏖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才确保抗疫的最后胜利。 COVID-19 疫情的肆虐给大众的全民卫生意识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公德心,即从小事着手、从点滴做起,讲究个人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健康饮食等等。 这不仅利己利人,也是从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出发,彻底铲除病毒耐以生存的土壤,将疾病传播扼杀在摇篮里。大学生要理论实践相结合,努力通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带动帮助到身边的所有人。

3. 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抓实毕业生就业服务。 疫情当前,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号召,各高校各尽其能,架起了“空中课堂”。已经习惯于实体教学的大学生,突然在没有课本和教材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网络授课的教学方式, 势必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了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网课,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多举措、多层面开展线上学业辅导,抓学习促实效;多层次开展学业发展导航,依托班导师、辅导员、朋辈导师队伍,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减少大学生线上学习的被动性、盲目性;多途径开辟学习交流阵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慕课等媒体建立学习交流群,开展“学霸”专栏等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内在动力。 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当属应届毕业生了,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刻不容缓。 科学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鼓励论文指导老师利用微信、QQ 等网络方式耐心指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论文及答辩。 高度重视毕业生考研面试和录取工作,采取切实举措加强指导服务,依托班导师、实习指导老师、辅导员按专业成立考研精准帮扶小组,以一对一辅导、集体辅导为学生提供考研服务。 在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状态下,引导学生增进职业认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好网络招聘会,参与网上求职。组织“学长学姐关怀计划”,开展求职意向和应聘期望的指导。

4. 实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要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融入其中,使其相互渗透、彼此促进,形成完整而又独立的心理培养体系。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一次网上调研活动,积极探索大学生在COVID-19 疫情下思想和心理上的变化轨迹,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及时开展心理援助服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正确对待疫情。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其一是避免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其二是让学生的心理动力与平衡得到最大程度地恢复。 从前面得知,COVID-19 疫情期间,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表现为不安、担忧、紧张、恐慌等情绪。各高校要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疫情,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并能够释放心理压力,缓解或稳定由疫情引起的不良情绪, 对自己在隔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调整, 努力学习掌握相关自我保护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让大学生真正从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危机事件,重新认识自我,对当下的把控以及以后碰到类似有可能遇到的危机该如何处理和应对有了更明晰的概念,重新适应生活。

猜你喜欢

助人来访者心理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