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资本变化与实践选择

2020-12-22邓小艳张春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场域资本主体

邓小艳,张春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涵盖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体系[1],无论是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还是各层次招生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2]。 地方高校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阵营,承担着向地方旅游业界输送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 但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定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目标以来,旅游业一直在实现“刚性”经济目标和“柔性”社会民生发展目标的路上转型升级发展,对旅游人才相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一个全新的旅游时代,地方高校如何“钻”进市场,培养适应新环境和新趋势的旅游人才,是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然而,在现实境遇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不再是高校这一单一行动主体所为,而是多个行动主体在场的共同实践行为。 也就是说,地方高校虽然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地理空间,但在具体实际实践中已超出了物理地理单元的范畴,而是不同组织层次行为主体相互关联所构成的复杂集合体,是由各种客观关系——教学资源、组织体制等组成的,具有“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3]。 其中,进入这一空间开展人才培养实践的行动主体包括施教方、受教方以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等,每一个行动主体本身的因素及其互动表现、行动过程变化以及相关环境制约,都会影响最终人才培养实践的结果。 因此,在探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时,需要考虑到多种主体参与互动的特点,寻求一个更为有力的分析框架。

笔者在梳理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前人的研究过于集中于旅游教育本身,即学校层面(“汇”)而忽视了旅游人才培养的“源”与“流(流出)”,即生源和行业;过于集中于旅游教育施教方,即学校与教师,而忽视了旅游教育受教方,即学生[1];过于集中于高校的单向行为,涉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也大多立足于高校这一主体本位的思考,忽视了其他参与者的多维互动及换位思考。 而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关系主义方法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因此,本文拟将在阐释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内涵和结构的基础上, 结合转型期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情况,深入剖析这一场域的资本变化,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内涵与结构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内涵

“场域”是布迪厄探讨行动主体和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分析单位。 他用场域这一空间概念代替了传统实践观中的客体或场所。 他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4]。 “场域不能被还原为孤立的行动者集合体, 或还原为各种简单并列的要素集合体,而是被看作建构性的行动者系统,可以被描述为众多的力量,这些力量通过其存在、对抗或者组合,决定其在特定时代特定时刻的特定结构”[4]。在具体实践中,各个行动主体会基于自己的惯习及其所占有资源的不同, 在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采取不一样的行为; 而实践在变化的条件下又能产生新的原则和规则,并通过感知作用于惯习,从而使得场域成为一个不断被重新建构其结构的动态空间。

借鉴布迪厄场域概念的阐释,本文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界定为:进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系统的施教方、 受教方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等行动主体共同构成的、 以培养多样性旅游人才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 由此,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就是进入这一场域的所有行动主体,遵循场域特有的逻辑和规则,不断建构的结果。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结构

任何一个场域的形成和结构, 本质上就是对场域内行动主体资本占有关系的一种外在反映。 布迪厄起初将资本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资本(熟人和关系网络)、经济资木(货币和财产)和文化资本(包括教育文凭在内的文化商品与服务),后来又提出了符号资本或象征资本合法性的概念[3]。 资本与场域是相依共存的,资本是场域运作和转变的原动力,各类资本具有可转换性和可传递性。

结合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看, 进入这一场域的行动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旅游行业主管部门、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包括毕业校友)、家长、业界等。社会资本是高校在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业界等交往过程中积淀的社会资源总和, 经济资本是维系高校生存、有效运转和发展的财政拨款、科研项目资助、学术成果转化收入、学生学费收入、捐赠收入等各种有形资本的总和,文化资本是高校的教育理念、高校精神、学术成就、学科地位等各类文化资产的总和。这三类资本可以相互转换,最终把形成的合力归于高校的象征资本,即高校的声誉和威信资本[3]。根据这些行动主体所占有的资本及其转换关系来看,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结构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结构

三、 转型期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资本变化

长期以来, 地方高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空间,各个行动主体都发挥了场域惯习的建构作用,共同在场为旅游行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但在旅游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各个行动主体所得到的资本配置不断发生变化, 从而在旅游人才培养实践中表现出不同的实践动机和实践力量, 在多维互动和和博弈中形塑着不同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网络关系,场域结构也随之变化。根据图1 所示,笔者将从行动主体这一视角切入,分别阐释这一场域内三类资本的变化情况,以此呈现这一场域结构的变化。

(一)社会资本

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中, 社会资本的行动主体主要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业界等。 近几年,各方面的变化都折射出高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网络关系的改变。 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来看, 一是教育部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着力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支持省级试点高校发挥示范作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旅游管理作为本科专业一级大类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2],有些地方高校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迎来学校和专业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 二是省教育厅相对应地开展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这对被列入名单之列的地方高校都是一种发展机遇; 三是地方政府基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求,选择一些地方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构建政校行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网络关系。从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来看,积极鼓励企业、院校、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构建智库群,面向院校师生组织开展研究型、创新创业型和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鼓励高校与产业合作推进“旅游+”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都给地方高校带来一波新的发展机遇, 有助于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关系。从地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来看,有些地方高校开始转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始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改革与创新,有助于为旅游人才培养争取地方业界的优势社会资源;另外,地方高校对外越来越注重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不断架构起与当地政府、生源地、高层次领军人才、兄弟院校和毕业校友等之间的联系桥梁,有助于拓宽社会网络幅度,扩大社会资本容量。 从旅游业界来看,业内精英到高校担任行业导师、高校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等都有助于增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都是一种社会资本的积累。

(二)经济资本

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中, 经济资本的行动主体主要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业界、教师、家长和学生(包括毕业校友)。近几年, 各方面的变化也折射出地方高校经济资本占有状况的变化。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来看,一方面教育部充分发挥引导和撬动作用, 以多种形式为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专项、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国家级科研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等方面的建设; 另一方面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逐渐加大对一些地方高校建设的资金支持,并协调统筹各方资源,积极开展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省级科研计划项目、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和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等方面的建设,着力推进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合作,加强稳定资源投入的多样化,为地方高校拓展经费来源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来看,积极向地方高校提供一系列专项经费,包括旅游行业智库群建设、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培养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与运营、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为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资金扶持。从地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来看,积极响应和落实各级政府人才培养规划, 以专项奖励或专项配套资金给予资金支持;加强校级精品课、校级一流专业、校级重点学科等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从旅游业界来看,一方面基于行业企业人才发展需求,通过参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给予合作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基于行业智库建设和旅游从业人员知识更新需求,与地方高校开展应用型横向课题研究、人员互聘共用、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有助于拓宽高校资金来源。 从教师来看,主要表现在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增多,在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增加了高校项目经济收益。 从家长来看,除了提供学费支持以外,越来越重视学生多元化教育投入。从学生自身来看,越来越多毕业校友积极捐助资金回馈母校发展。

(三)文化资本

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中, 文化资本的行动主体主要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 近几年,多方面的变化也折射出地方高校文化资本拥有情况的变化。 从地方高校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来看,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和大学精神全方位培育两方面。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注重突破固步自封的传统思维,提倡开放式办学和合作化办学,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或专业开始从培养精英化旅游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变。 在大学精神培育方面,一方面通过校训来秉承和传递高校教育理念、文化传统、价值追求和学科特点,并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加以体现,以校训名称设立各种奖学金或科研奖励来勉励师生, 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注重丰富“第二课堂”建设,并积极将其打造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从教师来看,主要体现在学术积累和教学转化两方面。在学术方面,教师基于职业发展需求、个人价值实现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考量,注重通过不同方式来叠加、沉淀和强化自身学术优势,有利于高校学术成果积累和学术权力提升;在教学方面,一方面专业师资结构越来越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文化资本;但有些教师知识体系与旅游新业态契合度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专业水准塑造。 从学生来看,主要表现在报考志愿、专业学习和就业意愿三方面。 在报考志愿方面,旅游本科教育规模化发展背后,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第一志愿率却呈下降趋势, 很多被调剂的学生专业认识不够深入,专业学习稳定性不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文化资本的积累。在专业学习方面,学生自身状况及外界环境影响,加上资源开放、网络共享带来知识生产模式变化,使得学生文化资本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在就业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本行就业率呈下降趋势,跳槽现象频繁加剧,旅游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力资本”的消费和学生自身文化资本的传递。

四、转型期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实践选择

资本是场域实践工具,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资本的变化意味着各行动主体在场域实践中会采取不同实践策略。为使各方力量更好地融入这一实践中,从而推动和完善各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更加契合转型期的人才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建议做出以下实践选择:

(一)价值共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路径选择

价值共创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界、 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价值共创的路径是通过把消费者融入价值共创系统中,在“共振”中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此时消费者是与生产者互动的价值共创者,目的是为了提升整体价值[5]。 在传统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教师是知识生产者,学生是知识消费者,其中教师是提供知识价值的主体, 学生是接受和转化知识价值的主体,这是一种单向的价值传递过程。但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实践中, 生产端不再只是教师这个单一行动主体,还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业界等与知识价值创造相关的行动主体等,消费端包括知识运用的学生及旅游业界。因此,需要摒弃以往单一和单向的价值传递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在达成知识生产端各主体之间、 知识生产端与知识消费端之间的价值共识的基础上, 构筑起由学科端知识生产到产业端知识运用的价值链条[2]。 一是强化知识消费端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研了解学生升学或就业的不同价值诉求,并适时加强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了解,提升学生就业时的专业粘性。 二是强化人力资本消费端旅游业界的全程参与,鼓励业界将所需人才的质量指标具体化,并充分利用各种合作平台实现与学生价值共生, 化解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三是强化知识生产端教师的核心地位,并强化其他相关主体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相互配合,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并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各个环节,最终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价值共创。

(二)资源整合: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路径选择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场域的核心特质就是强调关系性思维。 因此,在实践中应充分整合进入场域内的各种资源,从整个场域吸取养分。一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本:把握政府提供的学校、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积极搭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资源共享平台,加强资源交流、交换与整合,营造开放、流动、团结、协作的教育大环境;适时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和实践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化合作等协作办学思路,在协同创新中扩展社会资本容量,提升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完善政策和法律环境, 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构建行动主体之间良性对话机制,促进多维主体和谐共生,实现价值共赢。 二是有效整合经济资本:争取和利用政府提供的各项资金支持,完善硬件和软件条件支撑;加紧申报和实施各类旅游人才培养项目,提升学生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 与旅游业界合作推进各种合作教育平台建设,渗透学生执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推进教师科研成果落地实施,提高项目转化收入;拓宽经济资本容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有效整合文化资本: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适时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和配套教材建设,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专业教育和引导,提升学生专业认可度,形成学专业、用专业、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意识;加强媒体赋能,扩大对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全方位宣传,提高院校和专业声誉。

猜你喜欢

场域资本主体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论碳审计主体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何谓“主体间性”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资本策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