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发展策略探究

2020-12-15王君睿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传播学微信公众号高校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以“两微一端”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其中,由于微信用户数量众多,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的受众覆盖面较广,院系微信公众号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起着“向内凝心聚力、对外塑造形象”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以院系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发展困境,并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运营方式和传播过程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对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思政教育也是传播活动,院系微信公众号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也遇到很多发展难点,如何优化传播过程,达到更好育人效果,是本文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思政教育和传播学的关系

(一)网络思政教育是一种传播活动。网络思政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延伸,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完成传播活动,在传播过程中,涉及传播主体——传播者、传播客体——受传者、传播信息 ——内容、传播渠道——媒介、传播效果——反馈五大传播要素。五大传播要素的设置与建构深刻影响着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二)传播学相关理论能够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传播活动提供指导。由于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就是借助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所以传播学领域的相关理论能够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指导意义。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均能在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提供理论指导,以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达到更好的育人成效。

二、高校院系微信公众号在推进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困境

(一)网络空间中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易影响受众价值判断。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空间呈现出的自由、开放的传播特征易导致网络受众阅读能力的浅层化和辨别能力降低等负面影响。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常常不用深入思考就能获取信息重点,导致受众对信息难以产生持续的关注;同时,由于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在纷乱的网络中极易失去基本的正确的价值判断。以上两点,导致高校学生在接收院系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时,缺乏正确判断力。

(二)思政育人资源挖掘不够深入。高校院系微信公众号以信息发布、活动记录、功能服务等作为日常报道内容,这些属于显性功能,作为用户的院系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信息获取和利用。而思政教育是隐藏在公众号背后却又贯穿始终的一条隐性的主线功能。这个功能应蕴含深入透彻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由于高校院系事务较多,微信公众号常围绕日常内容完成推送工作,可能会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偏重新闻发布、相关具体工作开展,对如何借助院系学科专业背景、科研条件等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进一步开发育人资源,推进育人效果再上台阶还有待思考。

(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削弱育人实效。相比于真实的传播空间,网络传播是另一种维度的虚拟存在,在网络空间中,受者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征,教育者难以准确掌握其信息以及及时了解其真实思想状态和接受程度,这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信息传播出去后,教育者无法精准掌控信息的下层扩散,甚至可能使许多有效信息被无效传播。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运营建议

(一)传播主体——传播者:做好“把关人”,积极占领网络思政教育主导权。1947年,“把 关”(gatekeeping)一词由美国社会心理學家卢因第一次提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而这些把关人的决策,影响着从信息的采集到制作再到传播等各个环节。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主体作为传播的起点,要对信息要有正确的判断,对传播行为要有精准的决策,做好“把关人”。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唯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扎实的理论水平才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次,传播主体要具备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宽口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确保传递的信息覆盖较全的知识面;最后,传播主体还要加强对网络传播方面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掌握信息更新,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和技巧,对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筛选,准确提供给学生全面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二)传播客体——受传者:应用“使用与满足”,有效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参与度。传播学领域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传播受众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并使用媒介,从而“满足”最后的需求。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传播活动的客体,具有自身能动性和对待信息的选择性。学生的需求跟随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传播主体要适时的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丰富多样的信息,在保证主流价值观正确的情况下,创新信息内容及传播方式,增强人文关怀及趣味性,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平等而真诚的接收来自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内容投放和信息传递。

(三)传播信息——内容:借助“议程设置”,高效达成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 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大众传媒虽然无法直接决定受众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看法,但是却可以通过设置公众领域的议题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报道来影响受众的判断。“议程设置”理论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实时掌握舆论导向,强化主流思想,增强网络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进行“议程设置”,关注时事热点的同时及时收集学生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焦点问题放在传播平台上进行信息输入、互动讨论和价值引导,让学生们在精准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提升网络思政学习的体验感。

(四)传播效果——反馈:健全“反馈机制”,全面增强网络思政教育互动性。网络空间自身的虚拟性导致传播主体不能及时精准的掌握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之后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举措,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反馈机制”,例如在线上进行问卷调查、开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留言区,在线下开展主题班会、一对一谈话等方式,多方位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同时应加强班级干部的培养与管理,引导他们及时反馈同学们的信息接收程度、思想动态变化等,通过“反馈机制”的信息回收,精准掌握学生实时思想动态,从而实现传播的双向性,为下一步的网络思政教育目的和方向提供借鉴。

四、结语

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作为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复杂的新媒体背景下,实际推进的过程中又遇到很多瓶颈和困难。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时,利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及传播效果进行精准的设置,有利于网络思政教育达到更好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王君睿,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助教,文学硕士,单位: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学微信公众号高校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