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复学后的疫情防控心理干预

2020-12-08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准心理健康防控

郭 晶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1)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及学生的学习节奏。疫情的蔓延、假期的延长、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学业就业的担心,都使大学生普遍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此次疫情对人们产生应激反应呈现出系统性、时长性、适应性等特征。大学生群体是心理控制的弱势群体,所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类型中,恐慌、焦虑、害怕的人数最多,躯体化症状(失眠,头痛、腹泻等)次之,情绪低落、沮丧、抑郁和因疫情影响出现的家庭问题和亲密关系问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同学因疫情而导致原本心理问题愈发加重,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以及伴随自责、愤怒、孤独、无聊的情绪化问题。

大学生在复学后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变化,给高校医疗机构的学生健康管理和疫情防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抓牢抓细防控疫情这个返校复学的重中之重,处于高校疫情防控最前线和专业职能部门的高校医务机构,应充分认识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学校党委和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将心理干预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构筑“心理防线”,开出“心理处方”,送去“心灵口罩”,在“心理防御”战场上交出合格的答卷,助力学校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为实现这一目的,应把为学生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疏导贯穿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的始终,突出在精准引导、精准摸排、精准疏导等方面下功夫,全力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秩序稳定。

一、精准引导,强化宣传,戴上“心理口罩”

在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心理健康素养的宣传教育是向师生提供心理支持的重要形式,高校卫生机构应积极协调学校宣传、学生教学和管理等部门,上下联动、横向同频,构建多层次、多媒体、多形态、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宣传矩阵,通过多种媒介手段,构建疫情防控的“线连线”(热线电话)、“键对键”(微信群)、“面对面”(视频会议)的心理疏导云平台,突破时空阻隔,在心理疏导和教育引导中实现“零距离”。首先,大力宣传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防控知识。充分利用利用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栏、教室宣传板报、宣传手册、明白纸,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形式不定期向学生及老师推送防疫心理知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送心理问题可防可控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健康防护技能,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疫情防控信心,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试方法,积极调适心态,合理安排疫情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身心状态,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身心耐受力,科学有效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其次,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等,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防控举措,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引导家长心理预期。定期开展线上家长校园活动,主动为家长答疑解惑,帮助家长提高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提醒家长关注学生情绪,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返校后的学习生活,引导家长齐心协力当好特殊时期学生的引路人。

二、精准摸排,分类指导,构筑“心理防线”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按照省教育厅、学校抗疫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本校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明晰工作目标和措施,明确如何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等,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夯实基础。

通过定期与学生本人、辅导员联系或密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辅导员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班级心理委员、宿管等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等情况,梳理出重点关注人群。当前,最需要干预的个体学生是在疫情下因身处特殊环境而缺少心理资源支持的学生,包含隔离留观学生、偶有身体异常学生,以及来自我省曾经的中风险地区的学生或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等原因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建立心理健康台账,实施“一人一案”,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尽早尽快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化、预防性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帮扶工作,做到主动关心、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及时做好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持续跟踪管理,力求疏导到位,帮助学生尽快顺利度过心理不稳定期,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还可通过学院将其中的典型问题和困惑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信推文予以解答和疏导,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以点促面,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疾患的学生,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并协助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联合家庭、社区及医疗机构将各项流程措施落实到位。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完善心理网络管理系统建设,上下联动,凝聚心理干预合力,构筑心理危机防范的防火墙,强化“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信息联动,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精准摸排学生情况、精准掌握学生动态、精准研判潜在风险。开放线上心理测试平台,对学生心理需求进行调研,对情绪异常、心理波动较大的学生逐一了解情况,按照“一人一策”建立学生台账,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党员和志愿者作用,织牢心理防疫一张网,提供全时段的跟踪呵护。组织室友守护员等手段,以大学生心理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心理服务的落地性和覆盖面,及时准确地为同学、尤其是外地来济同学提供点对点的心理疏导。提高身心弹性,打通心理慰藉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动态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上报、措施第一时间到位、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尽快尽早地消灭或切断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疫情防范工作。

三、精准疏导,科学防控,开好“心灵处方”

疫情防控常态化向高校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医诊结合、身心俱疗的现实要求,因为他们在提供诊疗过程中,既要缓释部分学生急于返校而复学后校园封闭管理带来的烦躁、焦虑等不适心理,又要消除学生家长对学生健康安全的顾虑和担心,比如复学初期,学生胸闷、失眠等症状的就诊率明显增加,而我们医务工作者则对因疫情导致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做好一定时期内的跟踪,对出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开展转介工作。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过程中,高校工作者有责任从专业角度提出专业的建议和防范之策,既要防止部分师生麻痹大意、厌战轻敌的思想苗头,又要避免草木皆兵、遇“热”色变的现象。较之正常学生,有偶发发热等疑似症状学生的心理防线更加脆弱。我们更需要消除他们的“心理疫情”,为他们穿上“心灵防护衣”。复学伊始,返校学生有多人出现了单纯的体温异常的现象,安保人员未敢放行,我们在按照防控预案,及时采取隔离留观、消杀周边环境等措施的同时,并没有简单地呼叫120,往定点医院一送了之,而是在仔细询问发热原因,判定出现此类症状的学生多有舟车劳顿、畏暑热饮、休息不足等原因,进而抚慰学生在阴凉通风处,静坐休憩,平复情绪,此后又多次进行测试,体温均正常,通过医务人员的专业医护知识,做到严格防护和科学防护的双向发力,规避了由此引发学生的紧张情绪和校园必不要的恐慌,避免了120、定点医院等社会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现象。

高校医务机构可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充分掌握学生在疫情期间心理状况的变化,并深入挖掘查找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的疏导和干预奠定基础。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做好学生隐性心理问题的预判、引导和教育。及时做好教育、培训工作。首先会同学院、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开齐开足开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体验、实践等为主,通过班会课、团队活动、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增强学生心理正能量。可协调学院、学生处等部门组织学工干部参加疫情心理应激及其应对专题培训、专题讲座、一对一沟通、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受疫情防控形势的限制,可采用网络学习的方式,由各二级学院通过云视迅、QQ群、微信群等组织线上集中学习、讨论和参训人员自学等方式完成培训。实行学生之间的网络化管理,通过这些经过培训的“网格员”,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认识疫情心理应激反应并掌握应对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和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影响,更好地为学生竖起疫情期间心理防护墙。此外,积极争取市、区疾控机构等社会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的智力支援和专业支撑,不断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高校卫生机构要实现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学生复学复课工作抓实抓牢抓细之目标。对于广大师生,医务工作者既要善其身也要善其心,既要有“硬核”的医疗防护的可靠保障,又要有“柔性”的心理防护的加持。通过周到、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和积极开展心理干预的“增值服务”、延伸服务,保障和实现大学秩序的正常化和大学生心理的正向性。

猜你喜欢

精准心理健康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