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子柒网络走红的美学反思

2020-11-30张双贵

戏剧之家 2020年34期
关键词:李子柒自然审美

张双贵

【摘 要】李子柒的短视频以自然和人文为主要表现内容,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深受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在一定意义上由于审美距离的介入,造成了人们对于背离诗意自然的伤怀,唤起了人们潜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然而,这种视觉幻象和心灵幻想的审美救赎最终会走向失败,人类需要反思的是该如何对待自然审美,以及重构和复兴历史文明。

【关键词】李子柒;自然;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4-0178-03

李子柒的短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与她短视频创作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她创作的视频题材基本上源于其日常生活的纪实,以自然为背景,呈现了乡野美食和古老文玩的制作过程。李子柒视频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现实生存的窘境以及对于美的反思与追寻。

一、背离自然的伤怀

李子柒几乎所有的视频,都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她所有的足迹和活动都在自然的帷幕之下,生活在乡野之中,与自然和谐诗意地融为一体。这触发了视频前的观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情愫。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对于自然的思考和认识是人类普遍而永恒的话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鸿蒙时期自然神秘莫测,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比较复杂,既充满颤栗和恐惧,又怀有崇敬与依赖,自然显然被赋予了神性。人类运用理智认知自然本性之后,神性自然便逐渐隐退。宗白华认为,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以自己的深情和性灵照亮了自然,诗意与浪漫情怀获得了极大的释放。[1]据《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2]“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3]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曾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多么希望你能知道我单独自由自在地漫游于山中、林间、溪畔所得到的无比快乐!”[4]这些都表明,人在自然的怡情忘我中,精神和灵魂能够获得完全的放松和巨大的愉悦。虽然人理想的生存状态是在自然之中自由自在,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对自然的崇拜、依赖和寄情逐渐不复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悖离。

马克思曾指出,“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5]在此,马克思意谓市场经济的资本运行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海德格尔则说:“生活在城里的人一般只是从所谓的逗留乡间获得一点刺激。”[6]在城市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抑制和戕害之下,人对城市文明已然厌倦和麻木,而只能在“逗留”自然和农业文明时获得些许快适。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认为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并不是出于对象本身,而是由于自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观念。我们在自然中会发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静谧,感受到自然律内在的必然性和永远。席勒所说的自然是广义的,他认为人之所以喜爱自然对象,缘于自然代表着我们失去的可爱的童年,因此它在我们心中就引起一种伤感。[7]

人类在童年时代与自然是统一的,正如歌曲《童年》所唱:“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童年时代,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玩耍嬉戏,足迹踏遍故乡的大地,而近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人与故乡背离。因为自然曾经承载了我们无尽的欢乐,现在却代表了我们的理想,“我们试图通过审美教育回归自然,恢复已经遭到近代文化割裂和摧残的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因此喜爱之中又夹杂了一种崇高的情绪。”[8]

现代社会的人,是不断寻求发展的人,人类甚至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人们的目的是获得超越现实与主体乃至超脱生存与毁灭的力量,以求获得永恒性的存在。殊不知,我们却越来越陷入虚无的泥淖。当我们追寻曾经的童年与自然的美好时,现实强烈比照所显现的反差使我们蓦然醒悟与悔恨。我们如同迷失在森林戈壁的孩童,又试图转向回归的路,祈寻精神栖居的家园。李子柒的视频呈现的是农业文明的慢生活节奏,真切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生活的古朴和诗意,这正契合人们内心对自然、童年、故乡的向往和眷恋,引起人们强烈的审美共鸣。

二、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人对外在自然的感知喜爱,并非单纯地建立在不假思索的瞬时感觉基础之上。恰恰相反,它还关乎人类的文化记忆痕迹。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自然的归属感沉淀了丰硕的哲学沉思。李子柒视频的表现性,除了视频本身的视觉式样的唯美之外,还在于人们从视频中看到的画面,唤起了人们记忆储存中的意识和情感。

人始终面临着生死苦痛、今是昨非的不安与困扰,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古圣先贤在对自然的静观体悟中,主张欣然与自然亲和,企图寻求人生的安定,摆脱无常之恐惧。在这一诉求之下,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诗意精神和审美情怀,《周易》讲“俯仰往还,远近取予”的审美观照,老庄高扬自然主义审美经验之先河,之后便逐渐形成了山水田园诗、山水画以及山水园林,寄寓了人们对自然意境审美的向往和迷恋,以及对乌托邦式家园的苦苦追寻。

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可以窺视到古人对于自然无限的深情,他们在观照和体悟自然的过程之中,赋予自然深厚的审美意蕴,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自然的审美文化。这种长期受历史文化影响形成的隐逸于自然田园的安全感,甚为世人所渴慕。李子柒视频的每一帧画面,呈现的都是山水、草屋、柴扉、落晖、灶头、烟火、犬吠、鸡鸣等。她作为身着古风服饰的美人,置身于其中的活动,连接组合了这一系列具有意象的视频式样,使得整个画面生成一种高蹈远举的诗性意境,触动观者的视知觉,极其养眼,具有治愈的功能,表达了视频媒介所传达的审美意义。

李子柒的视频唤起了人们潜沉的诗歌意象和山水眷恋,这或许是自然与文化的一种契合。其实,李子柒的短视频也纯粹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视频主要涉及美食和文玩制作,折射了中国传统饮食和工艺文化丰厚而深邃的审美内涵。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9]中国人自古就非常注重衣食住行,长期以来形成了格外讲究精致养生的饮食观念和习惯,中国人甚至觉得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礼乐文明。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0]精细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李子柒美食的制作从选料、烹饪乃至调配都非常讲究,她制作的茶点、菜肴、羹汤等美食都是用仿古的器皿来盛装。从中可以透视到其调味之精、肴器之美和膳食之繁。这使得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更彰显了中国饮食的艺术和文化。

李子柒的视频中经常出镜的还有与其共同生活的祖母(她以四川方言称之为婆婆)。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家的文化和氛围,《二十四孝图》和《孝经》就记载颂扬了传统的孝文化。中国人大多是以宗族为基本单位在大宅院共同生活,甚至会出现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承欢膝下、颐养天年的祥瑞景象。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安息、情感、家族为主的中国文化逐渐地被解构,传统的礼乐文明受到漠视与挑战,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传统家结构的瓦解和伦理关系的困境。李子柒对奶奶衣食住行的细致入微的关怀,其间闪烁着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无疑让人动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家庭失序的反思和对重建家文化的渴望。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深植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人类视知觉的情感表现是靠自身的回忆和联想而得到的,当我们跟随着李子柒视频的脚步逐渐前行时,我们的意识会自然地唤起记忆中的某些东西。李子柒短视频对文房四宝、蜀绣、木活字印刷术等传统工艺的制作与介绍,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让我们感受到精深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震憾力。虽然这些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依然懂得和记得。集体记憶中的历史文化的痕迹在受到触动时非常容易被再度唤醒并深化,进而激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深沉的喜爱和追忆。

三、审美距离与审美救赎

李子柒短视频的成功,究其原因,除了视频的内容本身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契合了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诉求之外,还在于审美距离的介入和作用。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美不关涉利害、目的和欲念,即是说只有“纯粹的”去观照一个对象,才会产生真正的审美愉悦。[11]英国美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说:“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12]他认为人对艺术和现实产生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适当的“心理距离”的插入,而这种审美的“心理距离”是由诸如空间、时间的距离影响和造成的。

李子柒的短视频在国内的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拥有几千万的“粉丝”量。这源于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不断推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异常迅速,人们不得不随时适应历史的转型与发展,并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焦虑和煎熬。因而,人们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认知上形成了一种反差,反而渴求摆脱城市的痛苦境遇。但是,回归农村生活的不可能和非现实性使得人们内心非常矛盾,而这种无奈在观看李子柒的视频中获得了短暂的释放和瞬间的消减。

人在参与社会互动和反观自我时,对现世或现存的东西总是容易忽视,而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距离的过去和未来对人们来说无疑更具新奇和刺激感,但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却难以把握,因此人们只好转向对历史的复古与迷恋。历史本来就是古老的,但在现代人看来,愈古老的历史现象,反而呈现出愈加持久迷人的魅力。人们从李子柒的视频中享受到了历史文化濡染的喜悦,获得了心灵的熨贴和精神的慰藉。

李子柒的短视频在海外YouTube等社交平台上播放,其订阅量超过700万,与美国主流媒体CNN订阅量不相上下,在对视频内容没有进行任何外文介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赢得外国网友的肯定和称赞,这是源于东西方在空间和文化上的差异。李子柒视频所诠释和传递的中国风,展示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与西方高端科技以及发达工业的生存场所大相径庭,满足了西方世界的好奇和审美愉悦。

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差别,生存异化和信仰迷失的灼痛,导致人类心里的失衡和精神的彷徨。物质生活的丰裕已难以抚慰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孤独和虚无的深刻焦虑无处不在,人类时刻对自身的生存方式、生存价值、生存意义进行思索和考量。虽然曾经的农村生活充满着苦涩和艰辛,但是在对既往农村生活的追忆中,由于隔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却闪现出让人难以忘怀的温馨和感动,而李子柒的视频无疑迎合了人们怀旧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提供给观者想象性的愉悦和审美沉醉。

虽然李子柒的视频背景依赖于极富诗情画意的自然,但它绝非纯粹的自然美,而是经过剪辑处理、精心演绎之后的伪自然。这种如画的自然之美是主体想象和滤镜表现的产物,从而遮蔽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换言之,真正的田园生活状况绝不仅仅是诗意仙气,如若真正置身于其中,仍然不得不直面现实的艰辛和苦涩。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人们对李子柒视频的喜爱是一种视觉幻象和心灵幻想,折射了人们对都市喧嚣的厌倦和工业文明的乏味,人们祈求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对感官进行快适地刺激来获得一种审美救赎。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审美救赎无疑会走向失败,不能从根本上解救人们精神和灵魂的虚无。因为,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而李子柒视频是披着自然和文化外衣的资本消费,这种虚假可能会引起人们深沉的厌倦和鄙弃。因此,李子柒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一段时间之后,最终将会淡出人们的视线,湮没在资本消费的尘埃之中。

四、结语

李子柒的案例生动展示了中国文化蕴藏着的巨大审美意蕴,也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必须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和学习,不断弘扬其审美价值和意义。距离产生美,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功利地消费自然和文明,而要把握好对待自然和文明的尺度,拥抱与亲近自然,重建和复兴历史文明,从而有效地破除人类的生存困境与审美迷惘,以期避免陷入虚幻的审美泥淖,实现真正的审美救赎。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1-193.

[2][3]刘义庆.世说新语[M].张?之,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2,51.

[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7.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6]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7][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98-499.

[9]管子[M].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2.

[10]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40.

[11]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75.

[12]布洛.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A].美学译文(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96.

猜你喜欢

李子柒自然审美
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慢生活Vlog传播内容分析
长尾理论视域下内容型网红价值变现研究
消费文化语境下美食类短视频的符号意义建构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