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戏剧与影视学科研究

2020-11-30郎智涵王迺鑫高家骥

戏剧之家 2020年34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郎智涵 王迺鑫 高家骥

【摘 要】为深入了解戏剧与影视学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以2000年-2019年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该专业相关文献为分析样本,利用Excel和知网自带可视化分析工具,通过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分析该学科的文献时间、文献来源、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阐释近二十年发展状况,以求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戏剧与影视学;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4-0013-03

戏剧与影视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电影与电视各专业构成的电影与电视艺术类专业领域、戏剧(含戏曲)各专业构成的戏剧艺术类专业领域、广播电视相关专业构成的广播电视类专业领域。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的有机构成,三类专业领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等,也分别承担了相关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1]然而,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虽同属于视听艺术,但特点、受众、传播方式均有所不同。这决定了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各自的艺术规律,需要对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等艺术形式分别进行不断探索、总结与发现。[2]

基于此,本文以戏剧与影视学常涉猎的艺术形式为计量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和Excel,从文献时间分布、来源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和研究热点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对2000年-2019年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简称CNKI)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检索方式应用高级检索。以“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为例,检索条件为“主题=电影”或“关键词=电影”或“篇名=电影”,检索时间为“2000.01.01-2019.12.31”。将上述检索条件分别应用于戏剧(含戏曲)、电影、电视、广播四类戏剧与影视学常涉猎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对文献进行筛选,剔除与本研究明显无关的文献记录,最终得到以下文献数据:“戏剧(含戏曲)”相关文献共114412篇,“电影”相关文献共168074篇,“电视”相关文献共276131篇,“广播”相关文献共118585篇。

二、结果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

将检索出的文章按照该学科常见的四种艺术形式进行分类和年度统计,利用Excel绘制文献时间分布年度趋势变化图(如下)。

通过对时间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规模和研究进度。[3]从下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2007年,除电视类发文起始量较多外,其他艺术形式发文量差距不大,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电视发文量在2002年-2008年和2011年-2013年两个阶段增长速度快,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18850篇)。但2013年后电视发文数量呈现快速回落态势。2008年-2016年电影发文数量激增,与戏剧(含戏曲)和广播拉开距离。

戏剧和广播发文量趋同。电影、戏剧(含戏曲)和广播发文量均在2016年达到峰值(电影15165篇;戏剧8530篇;广播8961篇),2017年均出现了下降趋势。2018年电影、戏剧(含戏曲)和广播发文数量虽有所回暖,但是2019年发文数量仍然呈下降趋势。

总体而言,2016年后该学科的各种艺术形式发文量骤减,2018年虽均出现了小幅回暖趋势,但总体发文量趋势仍在下降。

各艺术形式相关专业领域文献时间分布

(二)文獻来源分布

对该学科常见艺术形式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情况进行分析,戏剧(含戏曲)载文量最高的期刊为《戏剧之家》;电影载文量最高的期刊为《电影文学》;电视和广播载文量最高的期刊为《西部广播电视》。

其中核心期刊6个,占所分析期刊的50%。其中,电影载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均属于核心期刊;电视载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没有核心期刊。由此,应进一步提高电视、广播类理论研究的水平。

另外,电影和广播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刊物占总发文量分别为16.92%和13.04%,文章发表期刊情况较为集中;相反,戏剧(含戏曲)和电视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刊物占总发文量分别为11.15%和8.51%,文章发表期刊情况较为分散。

(三)研究机构分布

为找出各艺术形式相关专业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本文统计了各艺术形式专业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四的研究机构。

戏剧(含戏曲)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上海戏剧学院(1820篇),其次是南京大学(1367篇)、中国戏曲学院(1267篇)和山西师范大学(1196篇)。电影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传媒大学(3460篇),其次是北京电影学院(2985篇)、上海大学(2378篇)和北京师范大学(2063篇)。电视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传媒大学(5040篇),其次是中国中央电视台(3747篇)、四川大学(1484篇)、华中科技大学(1369篇)和南京师范大学(1364篇)。广播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766篇),其次是中国传媒大学(1680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427篇)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894篇)。

各艺术形式前四位研究机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分别为戏剧(含戏曲)4.94%,电影6.48%,电视4.22%,广播4.86%。由此可见,电影领域研究机构较为集中。而电视研究领域,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发文量较多外,其他研究机构发文量情况较为分散。

从机构性质来看,国内该学科研究机构基本都是高等院校,不过广播电视艺术领域除相关高校外,电视台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发文量也不容小觑,说明除高等院校外,还有电视台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国家直属机构对于该学科的关注程度较高。

(四)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通常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提取,因此,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用于确定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4]通过高频词及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将2000年-2019年该学科的研究热点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中国特色、传统媒介的创新与融合。

1.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中国特色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其中,戏剧(含戏曲)的研究热点在2000年-2019年区间更趋向于对于传统戏曲的研究。而戏曲研究中又以京剧和昆曲居多。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出本学科对于“戏剧”研究的中国文化特色。而话剧作为“戏剧”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呈现出中国特色。按作品题材划分,历史剧除西方经典剧目外,更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儿童剧今年也爆发出带有深厚传统表意的佳作,例如取材于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的《叶限姑娘》就诠释了不同于西方王子公主的幸福概念。

就电影的理论形态而言, 我们倾力建构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概和中国风格的电影话语体系。[6]近年来,中国电影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传达传统文化表意。例如《唐人街探案2》中的五行八卦元素、《妖猫传》与《影》中的传统文化母体的当代化表达、《捉妖记》中的人妖共生景观。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研究热点之一,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7年的《大护法》、2018年的《风语咒》到2019年的《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无论是内涵表达还是场景设置,无疑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优秀的动画电影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也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助推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

除去传统文化,中国特色更反映在当代中国的特质性表达上。戏剧方面,除了现代剧题材外,以抗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的优秀历史剧数量较多。儿童剧也取材于当下时代背景,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剧目《火光中的繁星》,就是通过对战争的回望教会孩子珍惜当下。电影方面,以撤侨为主线的《战狼2》及取材于2010年“大连7·16火灾”的《烈火英雄》,给人很强的精神鼓舞和民族自豪感;源于“陆勇案”的《我不是药神》带给人精神感动和反思的同时,更推动了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政策优化。李克强总理曾就该电影引发的舆论热议进行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2.传统媒介的创新与融合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介形式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难看出创新、发展在本领域可谓是热点高频词。在三网融合的融媒体语境下,创新成为广播戏剧与影视学科行业发展、突围的一大思路。

作为具有较成熟制作机制的传统媒体,电视行业有着内容及资金优势。内容上,以文娱类为例,2004年的《超级女声》、2010年的《非诚勿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2013年的《爸爸去哪儿》、2014年的《奔跑吧兄弟》都是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其中《奔跑吧兄弟》仍然是2019年非常火的综艺节目。这些电视节目通过新颖的编导,收获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为电视行业开发了新的社会影响与商业价值,并在生命力上具备延续性。媒介上,数字电视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原有有线电视的视听感受,还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数字电视的多功能业务也使得其与手机、电脑等媒介互通,更好地拓宽了电视这一艺术形式的前景。

新媒体的多样化表达使得传统广播媒介发生流变。内容上,广播行业分众细化、个性化。对于车载收听市场,新闻、路况、故事、互动、音乐类内容居多,且大多具备稳定的时间区间,不同于以往的“综合广播”,广播媒介的转型更具备受众的指向性。除了创新外,广播作为非视频化的艺术形式,传统广播方式的应用仍具备生命活力,广播行业也存在传统广播和新型广播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媒介上,广播发展碎片化。除了传统广播媒体平台及其拥有的自主音频平台外,广播发展还可以对接网络音频收听平台。传统电台模式向网络电台倾斜,传统收听方式向个人终端收听倾斜。同时,通过网络媒介充分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受众可以反向成为生产者,打破传统广播的单一性,实现传播的多对多特质。

随着视觉媒介的不断发展,戏剧的呈现方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剧院、戏台中分离出来,与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交融。不仅电影中不乏戏剧(戏曲)题材,电视剧中也出现了依托戏剧文化的优秀作品:如2020年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通过京剧来显现梨园新魁商细蕊和新派富商程凤台的同性情谊。除此之外,短视频、流行歌曲(内容、唱法等)中也不乏戏剧元素。而戏剧的实体化呈现也有了长足发展,各种戏剧节推动下的大型剧院美轮美奂,还兴起了小剧场的呈现形式。在北京的蜂巢剧场,《恋爱中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剧目至今座无虚席。舞美方面,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提高了戏剧的官能体验,使其从舞台上解放出来,丰富了戏剧的创作形式。

从高频关键词来看,电影行业创新呈数字化、碎片化倾向。《阿凡达》3D技术的运用,使得其凭借27.897亿票房占据全球票房榜首十年,直到2019年被《复联》系列收官之作超越。CG(计算机动画)与动作捕捉技术也大幅延展了电影体裁,虚拟现实技术更使电影摆脱银幕限制和受众旁观者的体感,从而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电影语言。总体而言,电影发展方兴未艾。除了制作方面的数字化,电影传播也同样呈现出数字化倾向。另外,由于成本较低且流程简易,借助于网媒的微电影异军突起。微电影凭借电影节和网络平台(如场库等)等进入手机终端,也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还有短视频的火爆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新路径。2020年1月25日,春节档《囧妈》首登流媒体入驻抖音等平台免费播映,就是电影与网络媒介融合的例证。

三、结语与展望

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戏剧与影视学科整体发展规模和研究速度有所回落。学科内各艺术形式发文量走向开始接近且趋于稳定。文献来源上,该学科还应加强学科研究水平。研究机构除高等院校外,该学科中的广播电视艺术颇受国家直属传媒类机构的关注。研究热点方面,2000年-2019年该学科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子媒介向与网络媒介并行的融媒体过渡;另外,在学科研究中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学科仍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群聚性大幅降低,影响了艺术实践的产出量,从而导致学科整体的发展规模下滑,学科机动性不足,对于当下发展的指导应进一步增强,使其多元化发展。另可借鉴国外学科发展经验,拓宽研究深度与广度。当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各艺术形式发展走向虽趋同,但是学科整体性偏弱,以学科整体角度作为学科出发点的理论研究较少,还应加强学科整体理论研究,固化学科基石。本文通过对文献时间分布、文献来源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分析四个方面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找到其发展的阶段变化状态,期望对日后的相关研究起到启发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1.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06.

[3]缪瑞生,马海群.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03):93-97.

[4]王建华,周莹,张静茗.中国影视翻译研究三十年(1989-2018)——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上海翻译,2019,(02):33-38.

[5]王光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20-04-21.

[6]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一种基于国家电影品牌建构的战略设想[J].当代电影,2018,(05):18-22.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