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联系 识别差异 凸显共性

2020-11-11陈娟梅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共性联系

陈娟梅

【摘   要】教学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就一个单元来说,可先通读文本,比对各课时内容,明确差异,凸显共性。一旦教师把数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

【关键词】联系;差异;共性 ;单元教学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教材往往采用螺旋式编排。人教版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分三次编排。第一次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目标为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能够辨认和区分。第二次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定位在从边和角两个维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第三次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从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本文就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的教学谈一点看法。

一、通读文本,以点连线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段编排。

第一段:例1“四边形的认识”,主要学习四边形的特点——四个角,四条直的边。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掌握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二段:例3“周长的认识”,探索封闭图形的边线并能找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例4“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主要根据周长含义计算周长,能根据图形特点体会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第三段:例5“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周长”,旨在巩固周长含义及求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细读文本发现,例1是从边的曲直和角的数量上进行描述;例2是从边的长度、角的大小上进行描述;例3“周长的认识”出现的素材比较丰富,有实物图,有基本图形,有封闭图形;例4“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关注求各边总和方法的多样性及优化思想;例5“问题解决”关注各种不同的拼法,边与周长、周长与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一单元五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边”展开教学:边的曲直、数量→边的长短关系→边的总长度(周长)的认识→周长计算→ 在拼摆过程中显性、隐性边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通读单元课时,寻找各课之间的联系,找到共同点,也就找到了单元教学的根本所在。

二、比对内容,识别差异

(一)素材编排的差异:多→少→多→少

第一课时,在众多图形中识别四边形。图形中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曲边图形、直边图形、基本图形和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把四边形圈出来。

有学生不敢选长方形、正方形,因为它们已有自己的名字,所以认为它们不再叫四边形;也有学生会首选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对此比较熟悉甚至了解更多特点;对于不规则四边形,有学生有点犹豫,因为叫不出它的名字,当然也有学生果断地认为是四边形。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管原来怎么想,通过大家的交流互动以及小精灵的提问“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分析,关注边和角的数量,最后形成清晰的概念,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

第二课时,教材提供的图形指向性非常明确,只有两个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在学生认识四边形及四边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直接出现以上两个图形和小精灵的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由整体感知逐步聚焦到图形的边和角上,从量的维度来刻画它们的特点。

第三课时,教材提供众多素材,有实物图和几何图,有曲边图形和直边图形等。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理解与计算方法的掌握对学生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小精灵的问题是“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主动探究,在交流中感知周长的“周”与“长”,以深度理解周长概念。

第四课时,教材提供的素材简单,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问题指向明确,“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在体现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方法。

第五课时,利用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解题时要明确要求的是什么,不随意拼图,要围绕拼多个长方形及正方形展开比对,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的差别:了解→理解→掌握     应用

第一课时的要求是了解,在众多的图形中能辨认出四边形;第二、三课时的要求是理解,能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找出各种不同形状图形的“周”与“长”;第四课时的要求是掌握,掌握周长含义及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第五课时的要求是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拼出的图形周长最短等问题,发展深度学习、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凸显共性

从单元备课入手,整体规划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使教学承上启下。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片段】

1.师:大家回忆一下,一、二年級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

师:今天学习四边形(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2.师:刚才说的图形里面有四边形吗?

部分学生认为四边形是以上图形以外的新图形,这里教师不具体作答,先放手让学生完成书上例题。

3.分一分:分成四边形和非四边形两类,并说说理由。

4.归纳四边形的特点: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在是与非的说理之中明辨四边形的特点,从四边形角和边两个维度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片段】

1.创设情境理解周长含义。

2.动手操作表示周长。

(1)下面图形有周长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在①②⑤⑥⑦中,选择一个直边图形和一个曲边图形,把周长画下来。(不用尺子)

(画周长而不用尺子,是通过画一画来考查学生对周长含义的深度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测长度的意识和空间观念——线段横、竖,曲、直之间的摆放切换。)

【第三课时“长、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片段】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长方形,说说特点。

(2)动手操作,验证特点: 折一折,量一量。

(验证环节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验证,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3)写一写特点。

(写一写特点是学生跟自己的对话交流,是内化知识后的输出。)

【第四课时“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片段】

师生一起回忆周长。

1.什么是周长?

2.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3.用尺子画一画周长,并列式算一算。

(把四条边画下来连接在一起并列式计算,直观感受周长就是求四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领悟各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第五课时“怎么拼周长最短”教学设计片段】

1.读一读:用什么图形摆?摆成什么形状?

(关注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题意的理解。)

2.猜一猜: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正方形周长长还是长方形周长长?

(拼之前让学生随便猜猜,不要求回答,培养学生动手之前的思考意识。)

3.拼一拼:不计算,猜猜周长最长的是哪个图形。

(学生思考与周长相关的边在哪里,无关的边又在哪里,大概有多少,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直觉思维。)

4.算一算:验证自己的猜测。

(回顾拼摆过程中周长与边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的共性:第一课时分一分,第二课时画一画,第三课时验一验,第四课时画一画,第五课時拼一拼。学生有操作、有观察、有思考、有想象、有反思,使学习真正发生。

教学目标的共性:四边形学习围绕“边和角”两个维度,教学中更侧重边的教学,如边的曲直、边的数量、边的长度、边与边之间的关系等。

教师要把握教材例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一旦教师把数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海林.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郜舒竹.小学数学教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325100)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共性联系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